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2013-08-15王颖
王 颖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对解决“三农”问题路径的顶层设计,由此也为农业、农村、农民信息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
黑龙江省是我国商品粮重要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省实施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把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几年来,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如何满足农民信息需求,实现信息供需均衡发展,发挥信息服务效益的最大化,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一、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近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基础上,实施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工程。目前,黑龙江省90%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33%的村建有信息服务点,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农业专家服务热线12316,成为解决农民信息难的重要手段。然而,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还有部分地区的农民仍处在信息的边缘。
(一)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农民信息需求主要体现在满足其生产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即体现在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资供应信息、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信息、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方面信息,突破以种养技术的单一需求,向农业技术、市场、国家政策等多元化信息需求发展。这些与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多样化分不开的。
(二)信息需求的效益化
农民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体验到信息所带来的增收效益时,信息对于他们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品,而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根本途径;是他们的重要生产工具,是他们直面市场的重要武器。因此,农民更看重信息内容,更注重信息的品质。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不再是表面上的大众信息,而是需要专门化、深层次的信息;他们在信息需求上,希望获取更加完备的信息,减少不确定性,使他们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较稳妥并获得最大效益,让信息真正能够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收益。
(三)信息需求的主动化
伴随着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农民从服务中得到了实惠。农民对信息的需求由被动地接收,变为主动参与。过去,农民是比较盲目和被动的接受信息,电视、广播传送的信息,农民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电视播什么看什么,现在部分地区农民可以借助网络通讯技术主动定制所需信息,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想看什么点什么、想问什么说什么,能够在信息的接收上掌握主动权,主动获得信息。这些信息不仅能满足广大农民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还能帮助农民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急速变化。这也正体现了农民希望走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的信息服务之路。
(四)信息需求的互动化
随着网络化信息服务在农村的深入开展,正改变着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现在有条件的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或者通过信息员免费帮助他们上传到互联网站,真正实现了农民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互动性。
二、黑龙江省农村信息服务状况
近几年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发展态势良好。从课题组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市调研中了解到,各地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模式:采取政府推动模式、信息定制服务模式、“三电合一”服务模式、专家服务模式、“科技110”模式”、“农民信息之家”模式、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农村合作化组织等信息服务模式,基本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助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一)“一站式”农业信息服务站服务
针对农村上网费用高农民接受难、电脑普及率低、农民操作电脑查询信息困难等实际情况,结合农民需求,推进了新型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探索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每个服务站配备农民容易操作的强农信息通触摸屏,服务系统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求医问药、农民法律知识、资金求助、农产品交易、农民远程教育、农民工需求、名优品种推广、农业百科等版块。版块清晰,直观明了,涵盖内容丰富,零基础无障碍操作,克服农民“不会上网”的障碍,实现农民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以一站式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服务。已有93%的村屯建设了配置强农信息通终端机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站。
(二)农业信息网建设高端定位
农业信息网已由单一的政府网站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农业信息网,信息发布及时有效、覆盖面广、服务性强,已成为农业信息化的窗口网站,是广大农民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目前,已形成政务、新闻、服务三大版块,设有农业概况、政策法规、价格信息、供求发布、实用技术等33个一级栏目,100个二级栏目。
实现对各种类型图书馆资源的深度分析、利用,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1)数据的语义提取。通过用户贡献知识的众包服务,建立从纸质资源到语义资源的转化体系,以支撑对大规模图书馆藏品的语义信息提取。2)大数据分析平台。结合领域知识图谱和领域知识体系等技术,以及半结构化文本的大数据分析工具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领域决策、语义检索等功能。
(三)12316“三农”热线服务实现全覆盖
全省信息服务点形成星状网络覆盖。12316“三农”热线在硬件设施中全年保持无特殊原因不宕机,24小时为八区十县(市)人员提供农、林、牧、渔、蚕、农机、农业法律7大板块技术信息播报。并抽调专业农艺师形成的市服务平台值机小组与各区县服务平台值机小组通力合作,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四)提升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
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农产品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省农委组织的农产品推介和农超对接会,搜集地方农产品品牌资料、图片,逐一梳理品牌信息,形成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在农业信息网显要位置开辟农产品品牌专栏,举办了“网上农展”活动。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并为企业建设网店,重点突出名优产品、特色优质产业的技术推广、产品推介、品牌宣传等内容。
三、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建设投入少,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94%的村,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日趋完善。但对比发达省份,我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投入,特别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是基础设施薄弱,硬件短缺、简陋,技术手段落后;另一方面是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运行维护的经费缺乏保障。从调研中了解到,阿城农业信息网站由于经费紧张,拖欠网通公司网络建设费,于2006年被迫变更,链接到哈尔滨农业信息网,使农业信息服务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效率低下
由于我国政府在农村信息服务的主体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在信息供给程序上基本是按“中央—省—市—县—乡—镇—村—农户”的次序层层落实。在信息供给上供给什么、供给多少大都是由各级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决策,农民普遍反映需要更多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指导性、分析性、前瞻性、预测性和时令性的信息资源却难以满足,造成农民对接受到的信息服务满意率低。
(三)信息供给断层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乡镇,但是在乡镇与农户之间却出现了“断层”,缺少连接信息网络与农户的互动载体,影响了农业信息作用的发挥,因而需要开发适合农民互动信息需求的有效终端载体。
(四)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五)农业信息采集不规范,质量低,信息服务面窄,实用性较差
目前我省农业信息采集方法简单,大多是根据基层汇报的情况整理的,由于受农村基层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和偏好的限制,导致农业信息的采集质量差,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的需要。
(六)信息发布频率低,无规律,不规范
网上信息更新不及时,有的网站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更新信息。没有形成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信息需要。
四、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的建议
几年来,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增长,基本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依靠信息致富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必要手段。但由于我省幅员辽阔,地域间存在经济差异,导致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均衡。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农村信息服务存在着的服务组织形式化、服务功能单一化、服务资源分散化等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监管作用
农业信息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在相当长的阶段内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推动,应该列入政府的支持范围。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只有政府及其农业管理部门有能力促进、管理、协调农业信息化建设,才能减少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效益,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只有政府担当组织、主导与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角色,以信息产品的供给者、需求者和信息市场的调节者的三重身份介入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建立主导型政府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良性循环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利用与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优势,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为“三农”提供信息支持。
(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农业信息服务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我省不同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差异,部分地区受资金投入的限制,使得农业信息化建设无法深入、广泛地开展下去。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以政府投资为主,设立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为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发挥市场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为加速我国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三)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农业部门应依据“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统一标准、联合保障”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以市县为单位,依托城镇农业发展建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对农业数据库建设进行统一领导,合理规划农业数据库的近、中、长期目标,实行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在整合横向涉农部门信息资源上,采取共建各部门网络平台和网站,为农业信息网的一个节点,提供链接和维护,实现互联互通。在现代网络和传统媒体资源整合上,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实现网络与电视、报纸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连接,实现区域和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效用。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发布机制
农业信息资源对农民的生产决策和收入增加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改革传播渠道,建立农民与政府定期沟通制度,或利用网络自下而上地收集农民的信息需求,并组织专家学者对农民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上报给决策部门。这样,决策部门就可以快速地了解农民需求的动向,及时调整供给内容和方式,对农民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政府追求的目标与农民的需求完全一致;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使政府信息发布规范化、法制化。
(五)开展技术培训,加强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信息员队伍建设,是开展信息服务的根本保证。现在我省信息服务组织日趋健全,省、市都设立专门的信息机构,做到县有信息中心、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室,但信息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要有计划地对乡镇、村一级信息员分期分批进行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信息员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同时吸纳优秀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农业信息推广工作,保证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及时有效。
(六)强化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网络延伸,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
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日益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村的生活方式,如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减少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节约流通成本,使生产者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网络化有利于农业生产者及时获取农业科技、农业政策、产品销售、市场行情等信息,推广和使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和实用技术,以便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进一步扩大网络延伸。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农民获取信息的时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张军.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3]龙江六十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9.
[4]杨莹,范亚东.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商业研究,2008(2).
[5]李应博.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图书馆建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