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2013-08-15韩昇
□韩昇
国家发展之路,历来存在两条根本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富民强国之路,一条是牺牲百姓利益的富国强兵之路。自从东汉王朝崩溃以来,富国强兵的主张压倒一切,到隋朝达到登峰造极。
隋朝“国富”之极
贞观二年,唐太宗让有关部门去清点隋朝国库留下来的物资,报上来的数字让人咂舌。隋朝总共统治了38年,国家日常花销也用了38年,再加上开运河、修长城等等,兴建了多项巨大的国家工程,这些开支都十分庞大。唐朝的统计数据可以获得证明。1970年洛阳博物馆对隋朝含嘉仓遗址进行钻探和重点发掘,确认含嘉仓可以储存几百万石粮食,还出土了数十万斤碳化谷物。像这样的大型仓库,在洛阳附近就有七八座,可见当年仓储何等巨大。
然而,这还只是实物赋税那一部分,隋朝更重的是劳役。国家工程都由人力物力去完成,有记录的劳役,达到3000多万人次,这还不算没有记录的部分,以及地方官府的工程。
隋朝的人口,刚建立的时候大约2000多万人,20多年后达到峰值,大约5000多万人。人口构成中男女各占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残疾人,隋朝的劳动力在最高峰的时候,国家劳役竟然高达3000多万人次,几乎劳动力都被征调去兴建国家工程和当兵打仗。
“人头税”与“女人国”
这么沉重的劳役租税负担,隋朝是怎样取得的呢?有这样几件法宝:大索貌阅、析户、税外收费直至强征暴敛。
第一件法宝是“大索貌阅”。隋文帝把大批官员派到乡下,挨家挨户查验,还发明了“貌阅”的办法,“貌”是相貌,“阅”是当面看清。“貌阅”是用文字描述相貌特征,“大索貌阅”就是把山野乡村翻个遍,把人都找出来,逐个清查,将他们的相貌特征记录在户籍上,以后难以逃匿,“貌阅”的发明相当于文字的照相。
第二件法宝是析户。要知道人头税分成两块,一块按照每个人头,另一块则按户来计算。要增加税收,除了人口数要增长,户数也要增长。隋朝规定,不许大家族聚居,必须分房,各自立户,这项措施使得户数快速增加,官府的赋税也跟着水涨船高。
税外加出来的费,不像税那样有严格的管理,官吏趁机贪污在所难免。开皇十六年(596),查出主管仓库的官吏贪污7000石粟的案子,朝廷就此下令,说义仓设在民间,管理不善,造成损失,今后收归州县管理。把民间储备变为正式税收,正是朝廷的真实意图。变成国税之后,以前还说丰年多交,凶年少交,现在变成不管收成如何,一律按照户等征收。歉收之年,农民不但得不到救助,反而多了一条绞索。
通过这些措施多管齐下,官府的税收取得了飞速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的发展。
让统治者看得满心欢喜的府库,其实是冤魂堆砌而成,这种繁荣完全是镜中水月。这就是无比强大的隋朝为什么瞬间垮掉的经济原因。
“国祚短促”
古代王朝的财政支出,最大宗的有两项,第一是官员俸禄,第二是军费,这两项在快速地增加。
先说第一项,朝廷为了税收,就要严格管理社会,编制精密的户籍,这就需要增设官吏。增加官吏,就需要给待遇和特权,而他们也要出政绩,于是钱不够,就要再加税,产生一个恶性循环。税多增官,官多加税,官员和机构不断膨胀,享受特权官僚亲属增长的更快,到王朝末日的时候,都出现了因为特权而免交租税的人口多于缴纳税收的人口,官员和百姓的比例严重扭曲。
第二,朝廷有了大量的钱财,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长安和洛阳是天下财富集中之地,便成为攻击的目标。唐高祖从太原起兵,长途奔袭,直取长安,因为夺取了西京府库,顿时鸟枪换大炮,招兵买马成为一支劲旅;瓦岗军的李密也深明此理,所以他一当上统帅,马上集全军之力,围攻洛阳,夺取洛阳周围的仓库,开仓放粮,百姓云集而来,瓦岗军迅速成为百万雄师,睥睨天下。隋朝拼死力聚敛财物,结果不但没能让国家稳固,反而招来造反的豪杰,帮助敌人,埋葬自己。
其实,钱多招贼,首先引来的还不是外贼,而是自己身体里潜藏的心贼,那就是恃强而骄,目空一切。唐太宗分析隋炀帝,指出因为国库太饱满了,会刺激当政者产生傲慢的心理,以为资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懂得敬畏了。
隋炀帝的“奢华无道”,最突出地表现在朝廷的巨大开支上。一个是开运河,后代的人不用出钱出力,免费享受大运河的好处,尽可以歌颂隋炀帝,可是,这条长达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仅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就修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用今日现代化机械来开凿,也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一项巨型工程导致朝廷和老百姓尖锐对立。第二件事,运河修建完毕,老百姓像大旱盼雨一般祈祷朝廷能让他们歇口气,而就在这时候,隋炀帝下令大举征伐高句丽。已经活不下去的百姓再次被驱赶到生死线上。这一次隋炀帝再没有那么幸运了,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无比强大的隋朝很快被推翻了,隋炀帝本人也被想念家乡的卫队杀死。
显而易见,是隋炀帝无视民众,才有了全国的造反。如果说钱多招贼的话,那么是先有心贼,才有外敌。结果是内外夹攻,财尽国亡。隋朝真是个有命敛财却没命花钱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