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自归去
2013-08-15高艳
高 艳
历史漫漶,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历史里面有我们的人生。
——题记
眼前这一条大水在激荡翻飞,腾起的白色大浪,在阳光映射下,绽放出清澈炫目的壮美。他站在船头,回首自己身后,他率领的数十只巨船,浩浩荡荡,行进在一波又一波巨浪里,在江面上铺排成绵延无际的壮阔。
这是一条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江,这是一条被他的故土环抱的北方的江。已去经年,幽深的江水没能再沾染他的衣襟,却一直悄悄流淌在他身边,响亮纯净的水声,也从没在他的耳畔停息过。现在,他回来了,内心和江水一样的波澜动荡。沁凉的水意,于他却是那般的熨贴、温暖与亲近。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在他的御案上挥笔而成一道御书——在黑龙江下游奴尔干地方设立奴尔干都司。书毕,他起身而立,似乎已经看到遥远的关外,黑土大平原,沃野千里的葱郁生机。此时,宏图大略的永乐皇帝一定是面带笑意的。
两年后,永乐九年(1411年),在船头翘首而望的亦失哈,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与都指挥使康旺率官兵一千余人,携二十五艘巨船,载满的粮、酒食、丝绸、器物等物资,每船多达六十吨,从吉林船厂扬帆,浩荡起航。由松花江,顺奔腾的黑龙江,乘风破浪,呈现了东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上壮举。他们要到达的地方是一片荒寒之地——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今俄罗斯境内),在那里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明朝管辖黑龙江流域各地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域。
六百年前,这样不经意的一幕,打湿了我们对历史的回忆。其实,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历史迷濛的片断,——也只能是片断。
亦失哈,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生平,正史未见记载。据《黑龙江省志》载:明朝宫内太监。永乐朝曾以钦差内监身份,多次奉命出使奴儿干地区。《重建永宁寺记》载:“永乐中……五至其国。”我们所知道的他,仅仅是生活在东北大地松花江流域的一个海西女真人。
古代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女真族,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海西女真是对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处及今天的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女真人的统称。到17世纪初,日渐强大的建州女真满洲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才停止使用,后来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据说,当年朱棣作为燕王的时候,纳海西女真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之女为妃,亦失哈跟着入了王府。这样的一个偶然,让他成为了宦官,这应该是大不幸,成为他人生挥之不去的阴霾。后来,朱棣起兵,夺了皇帝位,亦失哈跟着进了皇宫。由于他精通女真、汉、蒙、藏语等多种语言文字,加之聪颖好学,办事勤谨有度,深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与器重,提为内官——都知监太监。
这样一个人,虽然,他无意承担历史,却在二十几年间,事五朝,十下奴儿干。至万历年间,共在奴儿干都司辖区建卫三百八十四、千户所二十四,使这一偏远复杂的多民族地区得到有效管理,形成东北边疆前所未有的军事行政管理网。他沿途宣天子诏,招抚安民,代表朝廷以丰厚的礼品赠送土著首领,亲自到“苦夷”岛即今天的库页岛抚慰当地民众,促进了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和平往来,加强了明朝中央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管辖,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永乐十一年(1413)与宣宗宣德七年(1432),他两次在奴儿干都司山顶上修建永宁寺,并刻石立碑——《敕建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碑文用汉、女真、蒙、藏4种文字记载了明政府建置奴儿干都司及亦失哈等招抚当地人民、两次修建永宁寺的经过。如今,这两块碑石收藏在海参崴博物馆,成为这块土地隶属于中国的最好见证。
更不能忽视的是,沿松花江至黑龙江下游,亦失哈开创了一条数千里东北亚“丝绸之路”,这样的壮举及其承载的历史意义,堪比同朝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在当时的朝廷上下,他的地位与声誉也似乎不在郑和之下。然而,沧海变幻,时至今日,郑和仍然被国内外所拥趸,而亦失哈连同他开创的丝路,却被历史烟尘所消隐。
宣德十年(1435年),明政府为了加强辽东防务,亦失哈被调任镇守辽东太监。从此,他便成为辽东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之一。在任期间,他统率官兵抗御蒙古势力的袭扰的同时,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识努力谋求与女真的关系,进行平等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为辽东地区的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景泰元年(1450年)的辽东战事,使亦失哈的命运有了意料之外的转折。兀良哈三卫勾结建州、海西女真从开原与沈阳等地大举入侵,辽东烽火迭起。兵部尚书于谦鉴于亦失哈与建州女真等系“亲党”,“恐泄事机”,将他自辽东召还。五月,这位在辽东任镇守太监十六年的亦失哈,奉诏回到了京师。此后,明代文献中再未出现他的名字。卒年亦不被人所知。
往事再提,应该是光绪九年(1883年),地理学家曹廷杰被派往东北地区办理边务文案,当他从当地人那里得知有关永宁寺碑文的事,便在光绪十一年,沿着亦失哈当年的路线进入已属俄国的特林,在荆棘丛中找到并拓下两块碑文。曹廷杰此行是冒着“凡中国人有拓碑文者,格杀勿论”的危险,这些碑文不仅证明明代中国东北的疆域,也为亦失哈曾经的作为提供了证词。后来他的研究论文成为“震惊学术界的一大贡献”。
如果没有曹廷杰,亦失哈连同他的“丝绸之路”也许会消失得更为彻底。
功成历来伴着名就,而亦失哈却功成身退,消失于历史的视野,和同为探险家的郑和有着大相径庭的结局。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被我们遗忘的。深不见底的时光,我们,或者所有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在其中走失。有谁的身份不会迷失在时间的航道里,不让自己渐行渐逝……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命运叩门。而最后的归属,我多愿意他回到故乡,我多愿意这不是命运的钦定,而是他自己的选择。那里的天空,云朵安静地绽放,海冬青任意飞翔,江水在他脚下安然流淌,莽阔的白山黑水,他们互相熟稔,这才是他最后应该在的地方。
六百多年的物换星移,我身边,北方的江水流动依然,冰层下,天空和大地之间,千古不绝的水声,敞开所有的门任人进出,又像是深沉的叹息,谁在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