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画竹名家孙竹雅
2013-08-15顾朴光顾雪涛
文Ⅰ顾朴光 顾雪涛
竹子因枝干挺拔,风韵潇洒,心虚节坚,凌霄傲雪,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古代文人将其列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北宋诗人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生动地反映了竹子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史载唐代萧悦、孙位均善画竹,但自北宋文同创立墨竹写意之法,竹子才成为中国画的重要题材。文同以后,历代画家中善画墨竹者代不乏人,形成中国绘画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贵州画史上也涌现过许多画竹名家,孙竹雅即是其中的翘楚。
孙竹雅,名清彦,字士美,号竹雅,嘉庆二十四年(1819)生于云南呈贡县。自幼聪颖好学,入县学时学有佳声,咸同年间投笔从戎,入提督赵德昌幕,由滇转战入黔,运筹帷幄,多有战功。委署兴义、郎岱(今六枝)、都匀、安顺等府厅,官至安顺知府。光绪十年(1884)病逝,葬于郎岱西郊姑娘寨。
孙竹雅虽为行伍出身,但文采亦卓尔不凡,于诗、书、画都有很高造诣。诗工七绝,格调清新,意境优美,音律流畅,尤多咏竹之作;书擅众体,而以行草最精,云南、贵州很多风景名胜都有他题写的牌匾和石刻;画则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涉猎,墨竹更是冠绝一时。孙竹雅一生爱竹、赏竹、画竹,甚至睡觉亦常梦见竹,他曾在所画墨竹上题道:“梦余好景留心目,江上人家半竹石。雨洗琅玕万个青,春光满院斜阳绿。”其爱竹之深之切,可谓深入骨髓。
孙竹雅画竹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师古人与师造化并重。孙竹雅在其画作题跋中称,他画竹兼学黄居寀、文同、苏轼、马远、郑思肖、钱选、管道升等名家,其说也许有些夸张,因为上述画家有的作品流传极少,孙竹雅未必见过他们的画,他是想证明自己的墨竹有深厚的艺术渊源,这在以摹古为荣的晚清画坛乃属正常的自我包装,因此不可尽信他所说的话;不过孙竹雅的题跋也非空穴来风,他善于从前人那里吸取营养是确切无疑的,否则其画竹绝不可能达到如此高妙的境界。据孙竹雅的遗作分析,他画竹主要是师法造化,孙竹雅公务之暇常到山村古寺赏竹,每有所悟返家后必展纸研墨,将“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最后落墨为“手中之竹”亦即“纸上之竹”。他曾有诗云:“平生爱竹似东坡,拄杖敲门逸兴多。僧舍人家风日好,归来留影自描摹。”可见孙竹雅的墨竹,乃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孙竹雅同治七年(1868)为女婿段少青作的一本《画竹册》,原为24帧,今存15帧,内有荆竹、方竹、筇竹等珍稀品种,它们当来自实地观察而非临自前人稿本。
二是自觉以书法笔意入画。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就中国画各画科而言,花鸟画尤其是兰竹与书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元代大画家赵孟頫曾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孙竹雅对此深有所悟,曾在题画语中写道:“从来书自为书,画自为画;惟墨竹则画之关键已通于书,而书之点画复透于画,故古今山水、写生诸名家或不兼工书学,至兰竹家则未有不先精八法者。”由于孙竹雅书擅众体,又深谙画理,故他画风、晴、雨、露各种形态之竹,以及竹之干、枝、节、叶各个部位,均能运用不同笔法加以表现,使作品形神俱佳,极尽其妙。孙竹雅画竹的风格可用“清雅”二字形容,若把他的名(清彦)和号(竹雅)各取一半,正是“清雅”二字,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反映了画家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