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之变
2015-03-12郑义
郑义
中唐时期,中国的画竹艺术已经成为专门的画科。唐竹肥美,宋竹强劲,元竹野逸,明竹寄情,清竹就简。纵观唐至清末千余年间墨竹作品,不难发觉其由色至墨、由工至写、自重形到重意的演变过程。古人讲求书画同源,墨竹是“以书入画”书画结合表现最出色的绘画种类,可谓“画竹,极尽书法艺术之能事”。
唐代楷书是为主流字体。其圆润饱满的艺术风格直接映射到墨竹上,便是唐竹的丰腴肥美,充斥着唐人自信与达观,竹文化的观念意识在此时逐步得以确立和固化。此时墨竹的典型代表有被白居易誉为“举时无伦”的萧悦竹。而宋体字对于楷体的取代更直接影响到墨竹的气韵。因快速奏刀而留下铿锵有力的健硕气态也在墨竹上显露开来。
另一方面,被后世称为墨竹绘画鼻祖的文同开创“湖州墨竹派”,以及苏轼,都推动了墨竹文化的向前。文苏二人的墨竹用兼工带写的没骨法展示了强劲笔力,具有一定写意意味,反映了文人画家意识的觉醒。尤其是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为后来的“文人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代书坛继承晋唐,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真、行、草的盛行映射到墨竹上,便是写意的发展与点线结构的取舍,此时的墨竹便登上了一个鼎盛时期。前承“湖州墨竹派”及“士人画”影响,画竹之风蔚然盛行,元画家纷纷借墨竹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榜“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极重视文学、书法修养,代表人物有赵孟钴、柯九思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画竹技法和理论。文人画的大主流动向,致使元竹的笔墨变得萧散野逸,画面呈现出超越政治和现实的淡泊韵味。明代画竹的风格遵循了宋元小写意画路的同时,书法的点线结构和笔法完全融入到画法之中,被形象成分所取代,仿佛为后来清朝画竹的登高而蓄力,并无过多发展。
到了清朝,写意花鸟画进入了历史上的高峰时期,大写意画法取得了主导地位。清初石涛笔下的墨竹以其淋漓的墨法、肆意的笔法,摆脱程式,把墨竹的水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作为墨竹划时代的标志。至清中叶又涌现出一批画竹大家,一枝一叶都透漏着刚直孤傲。再至清末,社会背景的大颠覆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汇,致使墨竹技法又向大写意的顶峰迈进一步。像蒲华、吴昌硕等人笔下的墨竹已然达到似竹非竹,极具抽象趣味的境界。至此,墨竹不断沉淀,不断精减,完成了由繁至简,由具象到抽象的漫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