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八项规定” 树立节俭新风
2013-08-15王会亮,呼俊敏,鲁风云
贯彻“八项规定” 树立节俭新风
“世上无不透风的墙,虚报瞒报倒不若死性不改。一旦暴露,骂声不绝于耳。转变作风,需要的是改变的决心,需要的是思想的救赎。”
披露虚假转作风是思想的进步
■王会亮
最近,人民网以《新公务员向党报披露虚假转作风:科长喝酒斗地主》为题,编发了两封网民来信。其中,一名新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在来信中,详细揭露了本单位科长上班时在电脑上斗地主,副局长看见却不予干涉和局长汇报会上说假话等虚假转变作风的现象。读后令人愤慨,却禁不住想为这位新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叫好。
多年来,受社会环境影响,“大家都那样了,我不那样显得不合群”的消极思想成了一部分人的处世之道。这些人在世俗中“随波逐流,改变自己”,逐渐丧失了做人做事的原则,变得圆滑世故。君不见,在面对身边的不善之事、工作中的不良之行时,有些人见多不怪,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有些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行其是;有些人明哲保身,不想惹人,熟视无睹;更有些人,你好我好,一团和气,甚至沆瀣一气。凡此种种,都是思想上退化的表现。然而,在看到本单位存在虚假转变作风的严重问题时,这位刚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并没有被所处的大环境所染色,让我们感到了一股思想进步的正能量。
正确的思想,是优良作风的根本保证。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就会不落实。分析这位公务员披露的现象,不论是科长上班斗地主,还是副局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作为,乃至局长掩耳盗铃说瞎话,都是思想不端正的表现。正是思想上的漠视,使他们把作风建设当成了“耳旁风”,对上花拳绣腿搞形式,对下言行不一走过场。结果,良好的工作风气“像云像雾又像风,来来去去一场空”,怎么也体现不到实践中。
作风建设无小事。转变作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但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作风是什么?不难理解,就是工作的风气和气象。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就是这个人的工作作风,它关系着这个人所在单位的作风建设和团队形象。作风实,形象立;作风差,形象损。这虽然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从信中所揭露的事例来看,转变工作作风仅靠自身的觉悟是不够的,它更需要这位写信的公务员所具备的责任心、监督力,以及敢于揭露问题的勇气。既然如此,就让这种揭露问题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三公消费一旦遭遇正能量的支配,GDP就随之下行——这种虚假的繁荣带来的是膨胀的自信。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正确的前进方向,绝非扭曲的腐败消费。”
八项规定立威,高档消费下降
■呼俊敏
最近几年,围绕公款消费的巨大市场而衍生出来的高档消费场所已然迅速生成一个“官消”产业链。高档餐饮、酒店、白酒、珠宝礼品、茶叶、化妆品、奢侈品等行业,都成为直接受益者。据专家估计,近年来,全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损毁了政府的形象。八项规定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验证,而且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深得百姓的赞誉,突显了中央这一决策的英明正确。
首先,“官消”产业链确实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它不仅消耗了我们太多的财富,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费之风。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盲目攀比,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生活奢侈腐化,沉湎于灯红酒绿,热衷于吃喝玩乐争面子……诸如此类的官场病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社会肌体,浪费社会资源,毒化社会风气,销蚀人们的灵魂,如不加以遏制必然导致人亡政息。中央八项规定,抓住了关键要害。
其次,中国不能被畸形繁荣和部分人的利益所绑架,腐败和浪费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的真谛背道而驰。“官消”产业链虽然表面繁荣了经济,但这部分繁荣是虚假的,与大众利益不能相互促进,而是此长彼消的关系。我们必须挤掉有毒泡沫,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因为,公款消费的下降意味着更多的节约下来的公共财政资金,可以进入更多的民生领域,使民生得到更多的保障和改善。老百姓有了钱,就更有了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经济发展也就获得了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何愁消费下降。
最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人民还不富裕。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资源是社会的,无节制的奢侈挥霍行为都是在挤占弱势群体的生活资源,是不文明的表现,也反映了思想的浅薄、愚昧和精神的缺失。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在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珍惜宝贵的资源,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用税金去公款吃喝,花出去的百分之百是百姓的血汗钱,回到社会财富中的是百分之几最多十几,用这样的方法繁荣经济无异于竭泽而渔,饮鸩止渴。
诚然,转变作风,其触动的利益链条不容忽视,治理的难度可想而知,绝不可以因为一时的消费低迷和一些人说三道四,就动摇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更何况一些官员吃惯了、喝惯了、拿惯了,已经上“瘾”了,对八项规定抵触情绪很强烈,于是煞费苦心,由地上转入地下,由外面转入内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现在转作风只是开始,只能说明官员们有所顾忌,略有收敛,实际上公款超标准消费并没有停止,只是略有减少。转作风的路还很长,务必持之以恒。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切实形成作风转变的持久动力。需要锲而不舍加强宣传教育,让每一名党员干部“内修其心、外正其行”,做到“知所循、知所守、知所惧”;需要进行制度约束,使作风建设制度化、长期化;需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对任何违反作风规定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迁就,决不姑息。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
“精致昂贵的菜肴,装在矿泉水瓶里的茅台,隐蔽无踪的私人会所……虚伪的牌坊到底还要立多久?如果可以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引进民众媒体的监督,何愁明月不照沟渠?”
公款吃喝转入地下当警惕
■鲁风云
近来,对公款大吃大喝“人人喊打”,公款吃喝却并未绝迹,变相的、更隐蔽的公款吃喝在一些地方悄然抬头。有的公务宴请转入“不对外营业”的私人会所;“矿泉水瓶装白酒”、“‘红塔山’里藏‘熊猫’”也成为不言之秘。(3月28日新华社)
转移餐厅也好,转入“地下”、躲进农家院也罢,如果我们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技术一点都不陌生,对勤俭节约之风兴起后出现“转移”等对策,就应该感觉十分正常。这种对策,并不需要太高的智商,而不过是本能之举。
公款吃喝也好,公务高消费也罢,实际上一直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权力体制与预算制度衍生的一个分支问题。而在权力和预算不能实现有效约束之前,任何的禁令,其有效性最终还是取决于执行者的自觉,自觉执行了,禁令便有效,否则便无效。中央不可能检查考核到每一层,而地方基层部门的官员如果都不情愿放弃公款消费上可以共享的利益,大家很容易形成默契。转移餐厅、躲进农家院以及矿泉水瓶装茅台等等,实际上主要不是防地方监管部门,而是防群众监督、网络曝光。
不管是禁止公款喝茅台,还是不准超标准宴请、接待,实质上都属于技术防范手段,那么也就同样面临着被“魔高一丈”的技术所破解的问题。控制公款吃喝,从前曾有过“四菜一汤”,现在好像再也没人提了,因为终究属于“良心账”,几菜几汤凭良心,什么菜、什么汤也一样。同理,茅台酒不管是装进茅台酒瓶,还是装进矿泉水瓶,账面上都不会反映,岂是一句“禁止”能解决的?再说了,就算真的不喝茅台了,公款就能省得下?连老外都知道:如果政府部门没能把年度预算花光,那么来年得到的资金就会减少。而既然不能在政府部门以外消费,也不能外出宴请,转移到内部餐厅,把餐厅装修得如同五星酒店,就是确保年度预算用光的一个好办法。
令人困惑的是,一边是公款消费屡治无效,另一边却是“花光预算”的制度问题一直无解。如果在查办公款吃喝的问题上总是雷声大雨点稀,躲进农家院、矿泉水瓶装茅台又有何稀奇?
(责编:郭琦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