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学、思廉、思忠:为官之本
2013-08-15朱军
■朱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居安思危”,讲得好,点得妙。俗话说:“愚人天天感到无聊,智者时时都在思考。”思考能使人成熟、使人完美、使人严谨、使人进步。作为领导人员,更要常思、善思。思什么?思学、思廉、思忠。“三思”而后行,才能行得正,行得稳,行得远。
思学。为官要有“为”。“为”从何来?从“学”中来。不学不会有作为。不深入学习,不会有大作为。胡锦涛同志曾多次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加强学习作为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将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发展思路和领导本领。在新形势下,勤学是必须的基本素质,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竞争力。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力作为履行职责使命的第一能力来锤炼、来锻造,作为日常工作的第一兴趣来培养,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自觉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时刻了解党的战略部署,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向群众学习,不断掌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定要坚持学习,把学习作为毕生追求。
思廉。为官要有“威”。“威”从何来?从“廉”中来。不廉洁不会有威望。古语有“公生明,廉生威”,“至廉而威”,意思是坚持清正廉明,才能赢得威信、威望,受到人们的拥护。“威”是人民群众对为政者的爱戴、敬仰和尊重。为官行廉自生威,这种威望来自人格力量,来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操守。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罗阳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一心为民、两袖清风,赢得全民爱戴,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崇高的官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孰公孰私、谁廉谁贪他们最清楚。纵观古今中外,那些以权谋私、放弃操守的反面典型,无一不是在贪欲的奴役下一步步踏上了不归路,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众叛亲离的下场。因此,为官者一定要把紧、握牢为民服务的“方向盘”,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力排群众疾苦,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生信条,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思忠。为官要有“诚”。“诚”从何来?从“忠”中来。不忠,信仰就会错位。朱熹说:“尽己之谓忠。”如果将“忠”字拆开,即上为“中”,下为“心”。“中”意为符合规律,“心”即良心、本心。所以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忠于党,忠于人民,忠诚不二,襟怀坦诚,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个领导干部信仰什么、信奉什么,以什么思想作为为官做人的信条,绝非等闲小事。忠诚,源于政治上的坚定和理论上的清醒,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学好政治理论、武装好头脑,思想行动才会忠诚。要从思想深处保持忠诚,首先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一位哲人说过:“人生在世总要有所理想,没有理想的心田,乃是寸草不生的荒地。”有什么样的信条,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个别领导干部恰恰是在信仰上动摇了,在人生道路上转向了,才在信仰的忠诚上逐步沾染灰尘,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事实证明,思想的变质,是最致命的变质;信仰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失去了正确的思想灵魂,丧失了正确的人生信仰,生命的轨迹就会发生突变。因此,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终身净化思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为权所迷、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始终保持思想信念上的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尽心尽力,按照客观规律,毫不懈怠地为党工作,为人民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