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可行性研究

2013-08-15

武术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少数民族民族

叶 欢

(邵阳学院体育系,湖南 邵阳 422000)

1 前言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课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体,以技能为主导,突出教师的教,学生的被动学等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不能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并形成了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样严重束缚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其根源是课程资源陈旧化、单一化。因此,深化课程资源改革,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是目前小学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系。[1]而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改革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能体会到运动乐趣,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理念”的健康思想。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独特的风格、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集健身、娱乐为一体,深受学生的喜爱。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小学体育课程资源,不仅能够更好地实施课程资源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为弘扬我顾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观念陈旧

目前小学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局限于几项竞技体育项目(篮、排、足球+田径),从而导致教学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一直把“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作为法定的指导思想,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上,体育教学内容异化为动作技能的不断重复和强化,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乏味的身体练习。近些年来虽然注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体育思想,但小学体育由于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三基”教育形成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实。正是这种影响造成这些高校在设置课程目标的时候将运动技能目标放在首先考虑的位置,而将心理健康目标放在最后一位考虑,甚至将“育体”和“育人”分离开来。

2.2 教材内容老化、教学内容选择面窄

当前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材的选用难度较大,现在各种体育实践教材的内容都相差无几,每个体育项目的讲解和分析都是千篇一律,大部分都是体育专业教材的复制品,不太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体育课仍然主要以球类、田径、武术、健美操等为主要内容来安排教学活动,而许多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教学中连续地接触这些内容,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2.3 片面追求教学过程的正规化

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做,不必知其然。学生学得像,会得到教师的赞赏,教师也得到同行的认可,这种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创造性和情感体验。另外,体育教师在技术教学中过分注重掌握技术的系统性。这种参照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小学体育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很明显这些教学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因此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就是不喜欢体育课。可以说,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练,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的教学现象。

3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小学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可行性

国务院1995年6月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积极开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同时规定“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2]1995年8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3]为此,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指出:“民族传统体育不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还要依靠社会,为社会服务,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都是要到社会上去为社会服务的。现在社会上很需要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学校去帮助,去支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推向世界。”[4]

3.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对学生吸引力巨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于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承的方式,许多运动项目极具美学意义和美的艺术创造。同时它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内容,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当地的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教育、人文环境等等情况,成为反映一个民族地区精神面貌必不可少的主题之一。[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了传统体育中的一些共同特征,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等传统文化精神,可以从不同侧面较好地展现出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较好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由于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基本特性,使其成为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在国家大力支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大众传媒的关注重点,其传统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与文体交融的特点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表现出神秘惊险、新颖高难、激烈刺激、热情奔放和身心合一、休闲娱乐等矛盾统一的价值取向。[6]

3.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

在中华大地上,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根据中国体育博物馆和“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所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报告的资料显示,在我国流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项),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676种,侧涵盖了力量、速度、技巧和智能等类型。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就有花炮、珍珠球、木球、墩球、毽球、龙舟、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民族式摔跤(搏克、且里西、格、北嘎、绊跤、朝鲜族式摔跤)、马术(速度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等到15项;有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健身操类四类适合于健身的表演项目,其中适合于体育课程选用的项目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是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的多重性和外延的宽泛性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局限性,符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目标要求。

3.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对简单

在目前条件下,限于教育经费的短缺和不足,许多小学在短期内不大可能改变体育场地欠缺和体育器材破旧或缺乏的状况。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需要的场地小,器材简单且容易自制,非常利于在小学教学中开展,许多体育条件较差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空地和通过制作简易器材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以解决体育场地器材匾乏的困难。如“押加”项目,只要块空地,9米长的红绸;“竹竿舞”只需要一块空地,几根竹杆,这些众多的项目,都可以在学校的空地上而非专业体育场馆进行教学,适合在学校开展,能有效弥补当前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

3.4 具有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满足多元体育需求的明显优势

人的素质、能力不是均一的,是有着可以区分的个性差异的。因此,教育必须重视个性化,体现个性化需求。就体育而言更是如此,每个人的体力、体育基础、体育态度、体育兴趣、锻炼习惯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体育教育在基本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众多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为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素材和拓展的空间,对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其他体育课程资源所不具有的特性与优势。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Z].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面健身计划[Z].1995.

[4]王亚琼等如.何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3):68.

[5]朱俊.特色学校的内涵探讨和建设依据[N].中国教育报,1998—04—02.

[6]方成邦.论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调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8—99.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少数民族民族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