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位制:学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新发展
2013-08-15洪浩
洪浩
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全方位的社会进程,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及于武术,其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就是一个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历程,毋庸置疑,其中也包含着武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之下,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被瓦解,学校教育制度得以确立,这一变革成为武术进入现代学校教育的前奏。辛亥革命后,尚武之风与其时的尚武教育相吻合,武术活动相继在一些学校中得以开展。1915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以此为标志,武术开始正式合法地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的一项内容。从精武体育会、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到中央国术馆都不同程度地探讨和构建了现代武术教育体系,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武术教育进行了改良。然而,由于武术师资、教材缺乏等原因,学校武术教育在近代的开展尚不够普遍。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一得到了重视。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此后,武术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校武术教育逐步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内的完整体系,各类武术教材不断完善,武术师资队伍逐步壮大,新中国的学校武术教育事业取得了斐然成绩。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武术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也称不上完美,特别是在当下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在学校武术教育领域对民族体育形成冲击与挤压的新形势下,武术正在远离中小学的体育课堂;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武技项目成为中小学生追逐的运动时尚。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着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的困境。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项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它是在继承历史传统,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而出台的武术等级制度,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之一。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具体的内容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段位制是中小学推广武术的有力驱动,通过武术段位制的段级标准规范武术教学内容,以武术段位制的晋级、晋段引导青少年逐步进入武术锻炼的行列,通过循序渐进的武术学习和锻炼增进身心健康、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无疑为困境中的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图谋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鉴于此,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担负着对青少年实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的重任。为加强青少年武术教育,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建了《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历时三年对全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调研为依据提出了新时期武术教学内容的编选原则、层次与要素。以课题研究为主要依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百余位专家学者编写了以拳种技术要素为核心、练打结合为形式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技术教程》,进而又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武术教学指导方案研究》申请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系列教程中的《长拳》、《剑术》、《短棍》、《趣味武术(段前级)》四册教程在全国133个试点学校完成了教学实验。加快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武术段位制在学校的推广与普及,以段位制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计划经济济体制下以培养套路运动员后备力量为核心的武术教育模式已不适于当前的发展。在此模式下,武术教育的文化个性湮没在体育共性之中,武术教育的竞技化模式弱化了武术的教育功能。武术段位技术有利于规范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武术段位制度是促进学校武术教育的有力措施。武术段位制在学校的推广,对武术教育新体系的构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是学校武术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发展。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国青少年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连年下降的状况,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武术段位制的发展必须关注三亿青少年,必须以广大青少年学生为重点。武术段位制在学校的推行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唯有“体教结合”,才能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武术段位制在学校的开展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增强青少年体质、振奋民族精神的目标。
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既是段位制推广的内在需求,也是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将开辟武术段位制推广的新天地,也将加快学校武术教育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