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个目标 活用四大理念①——基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实施的策略研究
2013-08-15刘超
刘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无锡 214121)
1 问题的提出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步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旧有的课程体系无法完全适应教学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要求所有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较之前的课程体系有所创新和突破。体育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新体育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体系,但是并非所有的体育教师都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并能承担课程改革的重任。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体育教学的主体和主导分别是什么,面对其理论和现实基础以及体育课程的地位,我们需要做什么,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坚持基础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分为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两个子目标,其中领域目标是指期望学生在各学习领域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是预想目标。水平目标是根据领域目标所划分的从不同领域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学段应达到的目标[1]。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总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设置水平目标,从而形成了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体系。体育课程这几个目标的关系非常微妙,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被总目标统领着,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制约着其它层次目标,总目标属于“一级目标”,即决定着水平目标和领域目标的设置范围和方向。水平目标则被领域目标制约着,属于中间的目标,用意是承前启后,既被总目标制约着,又指导和控制着水平目标。水平目标则属于最后一级目标。当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都能够很好的执行的时候,这几个目标就形成了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体育教学的实施才会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
3 活用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3.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2]。要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出发,体育课程就不得不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培养,更要重视学生锻炼方法的习惯和养成,以及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要让学生理解“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教育”,更是“身、心、群”的全面发展,所以“健康第一”不仅仅意味着身体的健康,更是要求学生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应该有所发展,是我们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3.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3]。所以,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从学生接受基础教育开始,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从根本上对体育有一个基础的认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仅是为学生身体健康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习惯和意识。
3.3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以及满足健身需求,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为培育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属于主体,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最直接参与人,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不应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体育课应当始终坚持为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这一理念,避免以运动项目或体育教师为中心,严格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只有坚持体育课程各个层次的目标,才会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只有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主要出发点,时时刻刻替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摒弃旧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展现在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不能忘记的是,在我们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和探究是我们新一轮课改中教与学的主要方法,要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与运动健身中去。
3.4 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也成为我们实施教学的关键,特别是如何去关注那些个体差异生,更成为关键的关键。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同样是这个道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亦不可能有完全相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重视,无论他的体育基础有多差,重要的是我们体育教师在遵循体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应该自发地去关注每一名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分别指导,分层次,分组等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4]。
4 建议
4.1 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夯实
课程的改革实践缺少不了理论的支撑。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领域捉襟见肘,而体育这一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我们需要不断地在理论研究上狠下功夫。在这样不太成熟的背景下,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必然是一种突破,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是:这种突破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能否凸显学生的地位,体育课程与一般文化科学课程在编制原理上有何异同,我们的体育课程在设计之初是否经过哲学、教育学、体育学等方面的深思熟虑,这诸多问题我们是否已经研究清楚,这确实值得深思。
4.2 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基础要认清
任何课程的改革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必须以其现实条件为依据,如果脱离了这一基本前提,其课程改革必然深受制约[5]。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支撑,诸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格里芬的“后现代主义”等,都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国外理论价值固然先进,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体育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更是不尽相同。所以,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基础的不同决定着实施起来不能原搬照抄。恰恰相反,世界性带来的却是各国体育课程民族性趋势的加强,而这种民族性则是各国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体育课程方面所做的努力[6]。
4.3 关于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科定位及其地位
任何学科课程的设置必有其存在的教育价值及其独特的教育功用,否则,其成立与否就会受怀疑。因此,各学科课程在其发展完善的历程中,必须准确地对自己的学科使命有一个清醒而明晰的定位。体育虽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事情是,在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地方,体育往往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鸡肋”的教育活动。体育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未来,其重要性要小于其它科学课程,体育在“课程桶”的桶底,占很低位置[7]。所以,由于体育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其被边缘化的现状也正在无限循环。课程地位决定着学科的价值,同样,价值也影响着课程的未来走向,体育课程的价值走向需要我们做出改革,或者说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