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具有地域特色的山西忻州“挠羊赛”
2013-08-15武则婷范秋菊
武则婷 范秋菊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探究具有地域特色的山西忻州“挠羊赛”
武则婷 范秋菊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挠羊赛”是山西忻州特有的赛事活动,也是忻州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所谓“挠羊赛”就是以一只羊为奖品所进行的摔跤比赛,当地人也叫“跌对”、“跌跤”、“挠”在当地就是“扛”的意思,而忻州也素有“跤乡”的美誉。“挠羊赛”实际上是中国跤的一种流派,但其产生却与军事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跤乡”不论大小庙会,逢庙会必有“挠羊赛”,这似乎是忻州地区的乡俗。“挠羊赛”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则,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摔跤流派的特色。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具有忻州地域特色的“挠羊赛”进行系统的剖析和理论研究,以求使更多的人了解“挠羊赛”并将其发扬光大。
地域特色 挠羊赛 传统体育项目
1 概述
“挠羊赛”是一种民族民间传统赛事,其产生、演变及其发展都与孕育它的“跤乡”忻定(忻州、定襄)盆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挠羊赛”的研究就必须从地域特色着手,才能站在有较为全面和综合的高度上进行。忻州是地处山西北中部,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晋北锁钥”之称,矗立在市中心的古城楼上至今悬挂着“晋北锁钥”的大匾。生活在此地的古代人民,为了保家园,抗外敌,就将摔跤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强身自卫。到了和平年代,摔跤这种习俗作为一种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体育运动项目仍然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每逢庙会和集市,当地人们都会举行摔跤比赛也就是“挠羊赛”以娱乐大众。
民族民间传统赛事与乡土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体育研究的一个创新点,忻州“挠羊赛”作为一种民族民间传统赛事,与忻州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忻州的地域特色,包括忻州的地理环境、地势条件、“挠羊赛”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忻州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气等,在这样的地域特色条件下的摔跤有别于其他的摔跤流派是必然的。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西省忻定盆地流传的体育赛事“挠羊赛”。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北师范大学网上图书馆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搜索引擎,全面搜索和查阅相关资料和论文资料,为论文的写作提供可靠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
对于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走访、电话或者网络的方式对忻州市具有丰富经验的摔跤专家和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的摔跤老师等进行咨询和访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通过专家访谈的方式得出可靠的结论,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2.3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专家访谈得出的结论,运用逻辑分析法撰写论文。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挠羊赛”产生的特殊地域环境和历史条件
摔跤自古是游牧民族最为喜好的运动之一。忻州历史上经历了数次民族融合,塞外的游牧民族迁到忻州地区使得摔跤这项运动在忻州得以普及和发展。
忻州(古代称为九原,后改为秀容)是整个跤乡摔跤的起源地。相传刘邦讨伐匈奴中了埋伏,班师回朝,一路被匈奴大军追杀,残兵败将,粮草将尽,以为命不久矣,路过忻州,忽闻敌军已退,很是欣慰,因此九原设州称为忻。忻州是晋北孔道,北通雁门关,南近太原。境内南有石岭关,北有忻口,东有石梯沟,西有云内口,地形险要,这一带成为北控大同,南卫太原的咽喉,在战略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有“晋北锁钥”与“三关总要”之称,矗立在城区中心的古楼上,有悬挂多年的“晋北锁钥”巨匾。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忻州人民长期生活在战乱中,为了自卫和保家卫国,当地人民将摔跤这项集健身、娱乐于一身的项目作为了他们的首选。因此,忻州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为忻州摔跤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挠羊赛”的产生
忻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战乱不断,民族融合也随之不断增加,汉族人民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往来,民风乡俗也逐渐趋于一致。据史书记载,元明时期,忻定盆地有个大湖,附近百里范围内水草丰盛,放牧的人很多。相传当摔跤活动在此地盛行以后,牧羊人经常以羊作为摔跤输赢的赌注。起初没人专门组织比赛,人们很随意,想赌就赌,想摔就摔,久而久之,便变成了以羊作为奖品的集体的有组织的正规赛事,即现在的“挠羊赛”。
“挠羊赛”即以一只羊作为奖品的摔跤比赛。“挠”在当地是“扛”的意思,挠羊就是把羊“扛”走的意思。在当地也俗称“跌对”、“跌跤”。后来奖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改变,有自行车、家电、奖金等,但“挠羊赛”这个名字一直保留并流传下来。
3.3 “挠羊赛”的规则
现在的“挠羊赛”一般是跤乡的各类庙会进行,除此之外农闲时节也会开展。当地农民说“立了秋,挂锄钩,吃瓜看戏摔跤放牲口”,这句民间顺口溜明确体现了摔跤在农闲时被看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娱乐活动。“挠羊赛”的规则独特,不同于正规的中国跤。
每逢庙会主办“挠羊赛”的村称为“社家”,“社家”一般在开戏前就在戏台两侧插上两面不同颜色的旗,称为“跤旗”,旗帜上各书写八个字,一面是“英雄跌对,跌死无罪”,一面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时场下的跤手就自行分成两队,并派代表上去拔“跤旗”。“社家”会对双方的实力进行评估,实力相当两队正式成立。上台拔“跤旗”的一般都是资历较高的跤手,他们临时担当两队的教练。“挠羊赛”的裁判在跤乡叫做“唱跤人”,一般都由威信极高的人担任。此外,“挠羊赛”跤旗上虽写有“跌死无罪”的大字,但又极讲究“高拿轻放”的跤德,跤手们除有传统道德约束外,在激烈的赛场上往往还需要唱跤人的及时提醒和引导。
跤场上不铺垫子,不划范围,摔跤就地进行,而且不限时间。我国各地摔跤比赛,跤手均穿跤衣上场,而忻州的“挠羊赛”跤手是不穿跤衣的,他们赤裸上身,个人选择穿长裤或短裤。由于跤手上身赤裸,便把突破点集中在下身。但是跤手一旦抓了对方的裤子,就算输,所以只能抓扎裤腰的腰带。挠羊赛上跤手的裤带绝不能是皮带或布带,只能是一根细细的麻秧丝,一抓就断。麻秧丝要是被抓断,赛事就得停止,等跤手重新换一条麻秧丝系好裤子后才能继续比赛。两个跤手对阵,除面部和阴部以外的身体任意部位都可以用手抓抱,还可以用脚踢对方的脚、勾对方的腿,跤手除脚以外身体的任何部位着地都为输。如果甘心认输,则以单手触地一下,裁判则宣布对方摔倒一人。
挠羊赛上,跤手不分年龄大小、体重级别,一般秉承先小后大、先弱后强的顺序。一跤见胜负,不作循环赛,输者直接被淘汰,赢者继续与新对手比赛。连续摔倒三个对手便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如果连续摔倒五个对手,那就一定会引起全场的重视,对方就会慎重挑选一名“保羊汉”上场,以确保“挠羊赛”激烈地进行下去。如果“保羊”成功,失败者便被称为“好汉”,受到仅次于“挠羊汉”的奖励和尊重,比赛就会继续进行下去;如果“保羊”失败,此次挠羊赛的冠军就产生了,被尊称为“挠羊汉”。一个跤手上场未能连续摔倒六人,则失去本场争夺的权利,不能再上场。如果此时时间尚早,跤手和观众都意犹未尽,便会有人出资进行“二羊”、“三羊”的比赛。“二羊”的争夺一开始就是高手上场,激烈程度远甚于“头羊”。因此当地还有“不怕误了头羊,单怕误了二羊”的说法。
3.4 “挠羊赛”在忻州特殊民风习俗下的发展
庙会是摔跤挠羊赛的传承载体。忻州市下辖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具有很高的威望,忻州受其影响,大多乡民有自己的信仰。再加上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频发,人们祈雨酬神的祭祀活动渐渐多了起来,庙会这种集祭祀、娱乐、商贸于一体的民间集会,在忻州各地广为盛行,几乎每个村都有庙会。每逢庙会,是必搞“挠羊赛”的,有了“挠羊赛”,才能吸引更多的乡民。俗话说得好“唱戏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里八村也来瞧。”
举办“挠羊赛”之前,主办村就将赛事消息布告出去,以使十里八村的“挠羊汉”都能有所准备。举办赛事的村镇的所有乡民就是主人,而来参赛的跤手和观战的观众则被视作是客人,圆形的赛场前面必须让给客人,主任都自觉地在客人后边观看,这是作主人的礼节。挠羊赛一般是在后半夜戏散之后开始,第二天天亮结束。如果挠羊赛和唱戏的时间一致,那就苦了唱戏的,因为农民无聊男女老少,都去观看激烈的挠羊赛,看戏的寥寥无几,不过戏子们照样唱,从来没有丝毫怨言。
举办“挠羊赛”的过程中,赛场上将要对战的双方,都会安排一些十多岁孩子参赛,大人们绝不轻看他们。赛事一般先由儿童们开始,叫作“跌混跤”。跌混跤能够看出较场上是否后继有人,跤乡的跤运是否兴旺发达。“跌混跤”双方的场外指导也不得大意,因为这往往是“挠羊赛”的开始,如果掉以轻心,往往会对后面的比赛造成不利的局面。跤场上争斗不断,成年跤手们随着比赛的激烈进行逐渐被推上赛场,所以“挠羊赛”是越往后越激烈,越有看头。
“挠羊赛”的花费,无论是以前的肥羊还是现在的其他奖品,一般是由主办村镇集资拿出。村民们在生活上节俭,但“挠羊赛”的集资却从来不吝啬,就是个人出资搞“挠羊赛”的也很常见。
4 结语
“挠羊赛”是具有忻州地域特色的一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其产生与忻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是战乱环境中人们保护自我,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也是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原地区的摔跤衰落之时,忻州地区的挠羊赛反而更加兴盛,成为一种民间特色。“挠羊赛”有着自己独特的比赛规则,不同于正规中国跤,参加比赛选手在严格遵守比赛规则的前提下,重道德仁义,这也是“挠羊赛”朝着良性方向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之忻州庙会多且逢庙会必举行挠羊赛,这样的民风习俗推动着挠羊赛的广为流传。
[1]苏学良.中国式摔跤的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2]卫锦华.山西忻州传统挠羊摔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9).
[4]周小娟.地理视角下的忻州摔跤挠羊赛[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孟明亮,曲葆青,何玲.论山西传统“挠羊赛”规则的文化内涵[J].运动,2010(2).
[6]李俊温.山西“挠羊摔跤”[J].体育文化导刊,2003(7).
[7]赵树恒.忻定原摔跤活动溯源[J].文史月刊,2005(7).
[8]潘慧生.摔跤挠羊赛与近现代忻州、定襄、原平社会[D].山西大学,2006(4).
[9]牛晓珉.忻州挠羊赛[N].太原日报,2006(12).
[10]潘慧生.民间传统体育与乡村社会生活[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0(25).
G852.9
A
2095-2813(2013)04(a)-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