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体育教育改革探究
2013-08-15熊俊
熊俊
(第三军医大学 重庆 400038)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体育教育改革探究
熊俊
(第三军医大学 重庆 40003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主旋律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审视当前体育教育,分析了以人为本理念与体育教育关系,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通过体育教育方向、观念、目标三个转变,来推进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
以人为本 体育教育 改革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近期的多项相关报道再次引起了社会一片哗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体育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上摘金夺银,再次成为奥运金牌大户。我国的体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竞技体育发展很快,但是在全民的体育教育方面却不尽人意。体育教育改革一直在开展,各种理念层出不穷,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实际上大都是围绕着智、育开展的,德育、体育、美育不同程度的都受到削弱,德育近年来逐步得到了加强,但是体育教育并没有的到有效的发展。要发展体育教育,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以人为本理念与体育教育改革
体育教育理念是对人们对体育教育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念,是体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开展体育教育改革,必须从体育教育理念入手,将体育教育的工作重心尽快转移到促进国民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乃至国民体质,从而建设人才强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必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创新工作理念,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体质提高和全面成长成才的要求,强化学生体育素质,采用新颖、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体育教育大改革与发展,增强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性。
我国最早出现“以人为本”四个字是在文献《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治国根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本观基础上,党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就是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人既是创造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
进入21世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将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变革,超越了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的社会发展阶段,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进一步凸显了价值观念的突破与进步。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我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教育更为关注人的终极价值的实现,以人文精神塑造适应全球化变革的现代人,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宏大视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旨在增进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在这一理念的要求下,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相一致,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健康的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体育作为人的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实践,意味着人类的解放。尤其是在现代风险社会背景下,世界呈现出复杂性态势,健康、长寿已经成为某一族群甚至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尺。因此,新时期的体育教育改革如何与时俱进,把“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融入新世纪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之中并成为主旋律,是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回顾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育理念的选择上也经历过一些曲折。20世纪,世界体育教育改革在其发展走向上出现分歧:一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受教育者内在需求为目的。有过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的分野,有过理性主义、工具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有过“教育应当是‘人’的教育,还是‘人力’的教育,是培养人还是训练劳动力”的论争。因此,回顾历史,如何选择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将决定新世纪体育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将为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地位,尊重人、关心人,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因此,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突出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以人为本角度研究体育教育改革具有时代的意义,它启发受众关注自身体能素质与健康状况,培养受众终身体育意识,使受众自主、自觉锻炼,将体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并在学习、工作实践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2 以人为本要求体育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今年教师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对新时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进行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充分洞察世界形势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各地纷纷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应试教育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得不到缓解,人民群众“减负”的呼声强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身体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身体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使其骨骼、肌肉、器官正常发育成熟,提高身体活动技能。提高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协调性和应急反应能力,协调兴奋抑制的平衡性,学会健身的技能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务之急是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真正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 以人为本要求体育教育观念应更加注重人文观念
体育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完善自身需要,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人文观念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其特点是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的幸福、自由等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工业革命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改善,但人却对自身的认识发展相对滞后。人的认识仍停留在“生物体育观”,认为体育仅仅是锻炼和提高自身生物机能,只是很浅显的觉察到体育的文化现象,对体育的存在与体育发展和延续的原因意义不甚求解。因此,转变体育观的局限性是十分必要。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观点“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文化价值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具体来讲是尊重人,是人的身心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早在古希腊的时候,古希腊人通过举办古奥运会在实现人的自我解放。
体育就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体育的发展需要辩证对待“生物体育观”以适应发展需要。在理性的“生物体育观”的指引下的体育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体育精神“异化”,体育竞技场在利益的影响下,成了国家利益、国家荣誉、民族精神的追逐地,体育运动员的身心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抛弃了体育的本身精神。体育应在人文主义基础上建立人文体育观,强调体育促进人性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和价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生态奥运”的理念,赢得广泛的国际赞誉,这是体育理解的升华,指明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4 以人为本要求体育教育目标应由向全面多能教育转变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多能教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有目的和有计划的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全面多能教育的重点在于把锻炼身体和培养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结合起来,最终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的目标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于教育目标而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从而培养出不同的体育人才。“以人为本”理念指引体育教育的目标从单一的体能竞技式转变为全面多能的快乐休闲式。全面多能教育目标是人类从自身出发,改革现行教育目标,在结合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基础上,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斯洛的重要理论需要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该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意思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及才智而取得成就。[5]新的教育目标体现的体育精神中坚忍、博击、超越等属性,是实现自我需要。
全面多能体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现代人格教育,实现人对自身的培养与优化,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将体育目标和”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在体育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形成“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6]体育教育中不仅传授体育技能,还包括体育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文化的教育,实现受教育者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人文本”理念和教育目标相融合,形成体育改革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针对“以物为本”,反思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缺失“人本”思想提出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实践观的统一,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从以人为本角度看体育教育改革,有助于把握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以人为本实质是立足于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全面发展,而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提高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与以人为本理念相一致。因此,我们要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指引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把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推行以国家创新为生命力的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指导,就必须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之中,在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谋划体育教育的发展,使体育教育的方向、观念和目标真正转变,提高体育教育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朱海东,关媛媛.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法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08.
[3]庄江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董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2007.
[5]成正兴.和谐社会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张敏.我国当前“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6.
G807
A
2095-2813(2013)04(a)-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