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医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①
2013-08-15苏艳青
苏艳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5)
构建中医类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①
苏艳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结合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当前社会体育发展现状,研究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依托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背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对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与意见:明确课程目标;突出中医特色;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期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
中医院校 社会体育专业 课程体系
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加速的发展过程。在经过了将近20年的摸索和发展之后,社会体育专业正面临着全新的社会形势,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同学校按照社会的需求,根据各校自身特点,创办具有特色社会体育专业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新的趋势。中医院校依托深厚的中医文化背景,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专业建设的重点是课程建设,因此,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瓶颈。
1 专业建设背景
1.1 以深厚的中医学文化背景为发展基石
山东中医药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是2007年获得山东省教育厅的批准,并于2008年9月正式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招收了5届,每年新生的报到率达到99%,现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届,在校生450多人。本专业依托中医药大学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与中医养生相结合,结合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
1.2 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发展基础
中共中央七号文件提出“为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必须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可见当前中国的社会体育发展势头良好,而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根据有关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至少应配备65万人,到21世纪中叶应达到500万人以上。山东省目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万人,体育人口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为1000:1,距实现每千人5~1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相距很远。[1]
2 山东中医药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2.1 课程体系的内涵
体系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要素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前体育课程体系的诸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并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肉体,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课程评价是衡量课程体系好坏的杠杆与尺度,是课程体系的血液。[2]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此学院自招生以来不断总结经验、实践摸索,努力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2007年至今,我校培养方案进行了四次大的整改,课程科目逐步精炼,课程内容在逐步丰富并完善。
2.2 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分析
2.2.1 培养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一个概括性很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的文件,内容涉及范围广,指明是为了适应社会的某一方面的需求,向社会输送人才。但具体的专业方向性不够明确、细化,尤其是培养规格,没有详细的阐述社体人才在某一方面应达到的具体能力,并不是要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为目标。尤其是培养规格,没有详细的阐述社体人才在某一方面应达到的具体能力,并不是要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为目标。[3]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将总体培养目标定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比较系统的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社会体育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经营开发以及科研等方面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各级俱乐部、健身中心、基层社区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健身指导、科学健身咨询、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及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为:(1)掌握社会体育及其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社会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社会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并具备较强的社会体育教学和训练指导能力;(4)具有从事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经营开发、教学科研等的基本技术和能力;(5)熟悉和基本掌握与社会体育有关的中医药保健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向受助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和咨询。
2.2.2 课程设置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修业年限为4年,所获学位为教育学学位。课程总学分为163学分,分别为通识教育41.5学分,学科基础课36学分,专业课73.5学分,实践与创新课12学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建立了富有中医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识教育模块:通识教育平台主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课程、会计算机操作,并能够掌握一门外语。
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包括中医学课程与体育学的基础课程。
专业课模块:专业课注重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理论、术科并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突出学生的专项技能,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思维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推行PBL教学法、SOAP式案例教学法、问题互动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改革,根据社会体育专业能力要求,鼓励学生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各种裁判员证书,为学生的就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管理学基础、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保健与康复、中医学概论、武术等。
特色课程:中医养生学、针灸学、推拿学、传统健身功法等。
2.2.3 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较顺利得进入正式工作中。为此,学院与北京康比特公司、济南的一些体育器材公司、俱乐部等多家实习基地签订长期合同,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且已有部分同学在该实习基地参加工作,工作业绩突出,为学院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衔接性有待加强
虽然我们的课程目标定为较准确,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但内容如何为目标的更好实现来服务,这一问题还有待解决。
3.2 中医类课程的比重不够
从课程的设置来看,中医特色已经突显出来,但是中医类的课程数目设置较少,应根据体育学与中医学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置与社会体育专业密切联系的中医类课程。
3.3 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经过4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也建立了一些实践、实训基地,但是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建设面积较少,应加大投资,扩大实习的时间与实习基地的范围。
4 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课程体系
4.1 制定适合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课程目标
立足市场需求,把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投向社会,投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对人才数量、质量和规格等不同的需要和变化,积极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实现产销对应的培养模式。
4.2 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人文社科课程为基础,重点发展体育类和医学类两门专业课程的特色课程体系,加大医学和体育保健康复知识的涵盖面,以专业方向的发展要求,有重点、有倾向地选择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4.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力度
社会体育专业由于其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就业范围广等特点,导致实习基地不成型,缺乏实习指导老师,没有规范的实习内容,更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这都影响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和创造力”的转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见习、实习、作业、社会调查、实验、毕业论文等内容,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来加强:(1)以学校公共体育竞赛活动为平台,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承担班级之间、各系之间的竞赛组织、执裁、训练指导,也可以参加校外的一些正规、非正规的体育竞赛活动;(2)利用大学4年中的7个寒暑假,到健身场馆、社区等群体部门实习;(3)鼓励学生多得证书,如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营养师证书、体育经纪人证书等。
5 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已经初具模型,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山东中医药大学利用学校自身优势,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完善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能够使该专业发展思路更明确、方向更清晰,为中医类院校办社会体育专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1]喻梅,杨素秋.遵义医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2010,6(10):10,63.
[2]田峰.医学院校办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8,9(3):15-16.
[3]田凌,田英.产学研模式在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7(4):117-118.
[4]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7):974-975.
G807.4
A
2095-2813(2013)04(a)-0072-02
苏艳青(1978—),女,山东金乡县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