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规律——提高体育课堂效益
2013-08-15葛晓春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张家港215600
葛晓春(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江苏张家港 215600)
运用心理规律
——提高体育课堂效益
葛晓春(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江苏张家港 215600)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效益”每次谈到这一问题,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的往往是教师的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当然,这些因素是每个人民教师所必备的而且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堂体育课效果的好坏,往往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心理因素,因此抓住学习的心理特点,尊重心理发展规律,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体育教学 心理规律 学习兴趣 课堂效益
1 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注意对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在体育活动中,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等。而中学生求知、求新、求胜心理表现得比小学生更加迫切和成熟。那么,如何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是上好每节课的关键。
1.1 利用好胜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体育比赛中,队与队、个人与个人之间都想一争高低,这也就是学生的好胜心所在,那么如何利用好胜心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提高课堂效益。
例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为了提高垫球的准确性,在全班进行比赛,比赛方法是接对方来球,并正确运用学过的脚步移动及技术动作将球垫倒3号位的同学处,在3号位画一个中心点,并以此点为圆心画三个圆弧,每个圆弧的半径相差半米,如果站在3号位(中心点)的同学在第一个圆弧内接到球得满分10分,在第二个圆弧内接到球得6分,在第三个圆弧内接到球得4分,第三个圆弧外接到球得2分,没接到球不得分,以积分多得为个人冠军。于是,他们就积极地进行练习,千方百计的力求达到目的。而掌握比较好的同学为了能够遥遥领先不被其他同学追上,也要更加积极的练习,巩固垫球的稳定性,力求100%的准确性。不只这样,他们为了团体取得胜利,在自己练习的同时又要帮助组内掌握较差的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学生的好胜心所致,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积极主动,很快就能接受新的动作,并自觉地去巩固练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成,获得成功与喜悦的情感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利用自尊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尊心是在集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积极的个性品质,是个人在班级或其他社会群体中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并取得合格成员的资格与地位的一种意识表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在集体中居于适当地位,获得较高评价,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绩良好,身体素质突出,引起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评价时,就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人的尊严感,自尊心就提到一个更自觉的水平。因此,自尊心是与活动成败相适应的,成就感、自信心相联系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和增强。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要求、练习方法上,就要合理运用区别对待原则,身体素质好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使其按照正常或较高的要求去练习,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把要求放低,使他容易成功,并得到别人的肯定,使其找到自尊心,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难度,并且在此让身体素质好的和差的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2 强化团队意识,更好地搞好体育教学
无论是班集体们,还是小集体的成员都具有归属感、团队荣誉感、从众感、团结互助感等心理。那么在教学时有意的将全体学生分成两部分,经常组织团队的学习和比赛,对此极易运用团队心理提高课堂效益。
2.1 利用集体荣誉感,发挥集体力量
这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团体。在体育教学和教学比赛中,学生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凡一涉及到集体的比赛则会重视和认真对待。所以在进行各种练习时,应设法安排一些集体的比赛,出于集体荣誉感,在练习中好的更好,差的努力去练,好的帮助差的;在比赛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对待,争取打败对方,夺得第一,这就是集体荣誉感,集体的力量。
2.2 利用从众感心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在教学中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例子,每一次课都因为服装、纪律多费口舌,完成教学任务总是非常吃力,经过几节课的观察,我就发现了一名这样的学生,于是在课余的时候,我单独找了这名同学谈心,首先说我对他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很不满意,然后肯定了他的“主流”作用,最后与他分析他的不合作对其他同学的影响,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与他交朋友,打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并且,在教学中让他担任一些工作,例如练习小组长。从此,他并不是以一个“特殊”学生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来上课,积极性很高,经过他的周旋,带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纪律也很好,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而且我们还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2.3 利用团结互助感心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课时,一名学生摔倒,会有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跑过去,问长问短表示关心,这就是出于团结互助心理。运用这种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相互纠正动作,进行保护与帮助,可以加速掌握技术动作,致使提高教学效益。
3 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双优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生活、工作中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甚至更高。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激励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而激励又分为语言激励和非语言激励。
3.1 语言激励
语言激励是教师利用语言刺激来影响学生的一种激励行为。一句令学生鼓舞又贴切的话语,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良好的表现作及时的肯定、表扬、鼓励,可以激励学生求知、求胜的心理,提高自信心、积极性。对表现一贯突出的学生,通过评选“体育骨干”的形式,使其保持激励刺激的反应,从而养成刻苦锻炼的习惯。而对有意违反纪律,不刻苦锻炼的学生,应及时发现,并给以批评,并在课后与其谈心,使其认清其行为是不适当的、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讽刺、挖苦、侮辱学生人格,尽量做到使学生心服口服,使其主动更改。
3.2 非语言激励
非语言激励是教师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目光来影响学生的一种激励行为。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使其心灵的外化形式,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有利于维持课堂纪律,保护学生自尊心;有利于沟通思想。因此,教师授课时的心境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体育课中,要运用教师的“良好心境”,这种非语言激励手段,感染学生。从心理角度解释,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却又持久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状态能在一定时间内使人的一切体验与活动都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心境愉悦,看什么都顺眼;心境凄凉,见什么都伤怀。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凄凉的心境带入课堂,教师授课时总是处于一定的心境之中,授课时总要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带着一定的情绪,或喜悦、或忧郁、或热情奔放、或冷峻持重,而各种各样的情绪便构成了教师的授课心境。心境好了,教学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对教学内容的阐述就会精确到位,教学语言也更富于感情色彩,课堂教学也就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能力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就会被感染而进入兴奋状态,学起来便会觉得轻松,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而教师就会从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受到鼓舞,讲得更带劲儿。这样使教与学进入最佳状态,达到双优化,提高了课堂效益。心境差了,即使课前准备充分,课上亦会出现思维凝滞现象,甚至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动作不准确,让学生不知所云,难以接受,并且在教学中有意无意的会流露出种种不良情绪,甚至迁怒于学生,对他们训斥甚至辱骂、体罚学生,再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学生必然会觉得压抑烦闷,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出现逆反心理,接受能力差、厌学、学习积极性差,兴趣低落等不良表现,影响了教学效果。
[1]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M].上海:神州出版杜,2009(5).
[2]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2009(4).
G8
A
2095-2813(2013)04(a)-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