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①

2013-08-15南音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31期
关键词:体育类专业大学生

南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转变,青年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之一,不仅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普遍问题,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目前体育体制仍为高度集权的“举国体制”,体育资源表现为高度的国家垄断,没有得到优化合理配置,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对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市场上的就业空间极其狭小,而体制内的就业机会也属于小概率事件,因此,很多学生不得不离开体育,放弃自己的专业,从而造成体育类专业人力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接班人,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事业平台,他们才能都人尽其才,国家的体育事业才能后继有人,蓬勃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此,试图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思路和建议。

2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本研究正是基于此,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内部和外部两类因素进行探讨;从法规、制度、观念、体制、机制着眼,结合目前影响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全方位立体交叉分析,从而为我国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思路。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检索法

整合校内图书馆书籍和网络资源,查阅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国家立法机构、教育和体育行政管理机构颁布的政策、法规、制度以及体育类机关、事业、社团、企业法人的相关信息,全面深入了解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3.2 专家咨询法

通过对体育行业的从业者进行走访、咨询,包括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体育经纪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运动医学工作者、体育类民办非企业管理人员、体育类公司经营者、体育类社团和协会管理人员等,了解体育行业就业现状,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对接提供思路。

3.3 实地考察法

通过参与和组织体育类专业人才招聘会,走访人才市场了解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应聘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对体育行业相关的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最新的资料和信息。

4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宏观层面

4.1.1 体制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坚持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基本制度。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招生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安排以及学位授予等方面拥有大一统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及高校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从而割裂了高校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加上政府行为决策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相对滞后性,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衔接和适时的调整。政府管理的公办和民营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供给方,只负责按照国家的规格和要求培养人才,社会用人单位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部门提供的人才,大学生则更加被动地接受教育部门的培养和社会的选择,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用人单位、大学生四方中,大学生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同时,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作为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必然存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就有可能出现资源相对供给过剩或相对需求不足,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4.1.2 法律层面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的权益一直被忽视,甚至被践踏,不仅给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同时也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无序化。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长相歧视、人才的“高消费”、“长线需求”压质压价问题、人事服务权益“打折”和“缩水”、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保险、签订霸王合同、自主创业政策形同虚设、企业虚假广告、非法扣留钱物和证件、非法收费、泄露求职者隐私、合同欺诈行为等不良现象,给本来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4.1.3 经济层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状况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长期依赖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廉价劳动力和国有大型企业联合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市场主要参与主体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上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片面追求发展重化工业、房地产业等领域,而其对于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动力不足,数量不大,潜力有限。作为能够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第三产业(体育产业本身就是第三产业)则发育不足,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上仍待进一步提高;而作为解决就业问题另一个突破口的民营企业则在市场经济的夹缝中生存,无法获得与国有企业相同的地位,势必会对大学生就业带来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国情和政策造成的区域和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导致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分配严重失衡,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基层的生存环境不良,存在精英流失现象,这种状况形成了恶性循环,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平等,从而形成“城市人才扎堆,农村、西部和基层人才匮乏,一边说大学生就业难,一边说缺少人才”的体制性矛盾。

4.1.4 体育层面

目前我国的体育体制为高度集中的举国体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体育系统的人、财、物、场馆、组织资源、技术资源、赛事资源拥有绝对的垄断权,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现象屡见不鲜。例如:中国足协,其身份多变,在日常活动中经常集社团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法人于一身,分不同场合以不同面目出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做教练员,又做运动员,还做裁判员,权力高度集中,最终酿制腐败。在这种环境下,政府对体育市场的干预过多,体育市场发育不足,体制内占据了几乎整个体育行业的资源,特别是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市场上的空间很小,很多市场主体举步维艰。加上政府内部缺少效率,产权不清,激励约束机制不明晰,从而使得政府行为模式化、惯性化,按部就班,目标的单一制,缺少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动力,使得体育事业越走越窄,“金牌战略”逐渐走进了死胡同,整个体育行业陷入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争论甚嚣。

4.2 中观层面

4.2.1 用人单位层面

目前体育类专业人才的用人单位如下: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体育局)、体育类事业单位(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媒体、学校)、体育类社会团体(各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健身房、体育培训机构、体育类企业(体育用品企业、体育销售企业、体育中介服务企业)等。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人才需求极少,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录用;体育类事业单位和体育类社会团体一般合署办公,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属于体制内的编制,人才需求也较少,一般通过统一的人事考试才能录用;高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一般较高,一般需要获得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才能参加高校自主组织的招聘,其人才需求也较少;中小学校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一般是体育教师,由于中小学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师的编制和需求相对较少,一般通过政府统一组织的招教考试才能录用;体育媒体行业目前鱼龙混杂,科班出身的从业者很少,水平参差不齐,准入门槛较低,使得该行业的职业化水平较低,真正的专业人才没有得到足够的平台和空间;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较少,法人治理结构仍待完善,一般多为兼职人员,对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需求也相对较少;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健身房和体育培训机构由于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多为兼职人员和临时雇用人员,流动性强,对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不大;体育用品企业和体育销售企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依存度不大,没有刚性的需求;体育类中介服务企业作为吸纳体育类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由于市场上的资源有限,加上没有得到好的政策支持,造成发育程度不足,品牌企业缺少,许多企业一直在低层次徘徊。

对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来说,体制外、市场上缺少体育资源和就业机会,而体制内吸纳就业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体育与教育的脱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社会传统固有观念和惯性歧视仍然长期存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用工时不愿意接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这使得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更加雪上加霜。

4.2.2 高校层面

体育类高校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制订存在闭门造车现象,忽视了行业协会、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动手能力较差。体育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存在超前行为,打着交叉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幌子,不顾师资情况和市场需求,盲目上马,重复设置专业现象严重,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其中大多都倾向于“短、平、快”的专业,一些扩张成本低、投入少的文科类专业发展尤其迅速,这就造成了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使得体育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4.3 微观层面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注重个体感受和自我实现,面对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开放性、多变性的社会,往往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嬗变、价值失序的环境下无所适从,缺少坚定的理想信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理想主义、虚无主义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生在多元选择中迷失方向,思想更加矛盾、浮躁,“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许多大学生为了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耽误了学业,浪费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从而虚度了大学四年,毕业时才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就业时缺少真才实学,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作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具备体育人的精气神、健康、热情、乐观、积极向上,合作意识、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具备体育类的专业技能,有些还属于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当然,也存在一些劣势,比如:综合素质不足、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转行后存在劣势等。

5 促进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5.1 外部因素

5.1.1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就没有稳定的就业,也没有体育事业的发展。当然,经济的发展不单是规模和数量的增长,而且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即所谓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升级(体育产业属于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社会整体就业水平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提高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5.1.2 深化体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减少对高校的行政干预,推动高校自主办学改革,使得高校真正按照教育规律、科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办学,充分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坚持开放性办学的方针,丰富高校与社会和行业的联系,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促进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努力推进体教结合,改变体育系统内部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5.1.3 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和制度

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消除就业歧视和政策性壁垒,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就业真正走向公平化、市场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住房、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以大学生失业救济和失业补助计划,对于家庭贫困和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提供资金、信息和相关的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就业扶持,以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相关创业优惠政策。

5.1.4 积极推进体育体制改革

积极推动政企、政社、政资、政事分开,改革举国体制的运行模式,科学规划国家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政府要简政放权,拓宽体育事业的市场空间,推进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促进体育事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繁荣群众体育,进一步开放职业体育领域,减少行政垄断,有效预防商业垄断和行业垄断,为社会资本、团体和个人参与体育提供资源和机会,从而带动体育领域内的创业和就业。

5.2 内部因素

5.2.1 努力提高体育院校办学质量

整合体育系统资源做强“竞技体育”,面向市场、创新思路发展“社会体育”,瞄准行业理论和技术前沿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实现“体育和教育的融合”,努力培养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育市场化、社会化、法制化、产业化、生活化需要的各类社会体育服务人才,培养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高端人才等将是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方向。

5.2.2 不断加强高校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邀请业内专家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讲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加强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2.3 大学生应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专业素质。要扎实掌握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做本专业的行家和专家;三是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扎实的实践能力,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1]易三平,曹武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

[2]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2006(8).

[3]叶国雄,汤起宇.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初步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2000(1).

[4]郭亦农.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2004(4).

[5]张艳霞.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渠道的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

猜你喜欢

体育类专业大学生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部分专业介绍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