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对策研究①

2013-08-15邓行意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31期
关键词:运动队能动性高水平

邓行意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6)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个老话题,这一话题在运动队同样适用,长期以来教练员习惯单方面制定训练计划,运动员大多是被动接受,缺乏自主学习积极动脑的意识,在激烈的比赛中处理场上多变情况的能力有待提高。高水平的运动成绩是高科技、多学科知识的结晶与综合,这意味着运动员每次的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必须在多次反复中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创造性的劳动摘取竞技场上光荣的桂冠。因此,运动员必须对训练计划和教练布置的各项任务、采用的训练手段与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创造性的完成;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独立、准确的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判断训练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通过对自己体会的总结,不断提高训练水平;运动员在知识、文化和理想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是时代要求。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应将训练主体转向运动员,处理好“教”与“练”的关系,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让运动员成为训练的主人,从而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以提高运动成绩显得迫不及待。

李伟亮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体育场馆设备,注重体育志愿者的培植和引导能为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条件[1]。孟祥云认为应激发、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善于使用激励的教育艺术,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够提高足球专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曹晓晓对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角色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造成运动员和教练员心理距离的原因,对如何提高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几点对策[3]。目前,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探讨的文章较多,但大多是停留在表层的描述,提出的策略也是千遍一律,实用性不强,而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涉及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训练计划的制定相结合的文章几乎没有。

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贯穿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全部训练实践活动之中。让运动员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是发挥运动员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是运动员亦是学生,他们训练年限较长,在这一领域体会较深,算得上半个教练员。高水平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单纯的技术教学模式,树立全面育人的教学观念,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是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本文打算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主观能动性不足这一现象为出发点,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措施,旨在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主观能动性不足的表现

1.1 不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对教练员的依赖性较强

大多数运动员没有参与同教练员共同制定训练计划的意识,不能完全领会教练的思想,过分依赖教练。训练计划包括多年计划、全年计划、周期计划和课时计划,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要求在制订计划时必须对训练对象的现实状态全面了解,运动员需要同教练员进行交流,达成共识。

1.2 机械的执行训练任务,在训练过程中交流甚少

运动员认为训练计划一旦制定便无更改的必要,训练时机械的执行即可。但是由于天气、器材、运动员的状态以及计划本身的不科学都能使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运动员应根据实际情况,与教练进行探讨,及时寻求解决办法。

1.3 训练后不进行反思,没有养成写训练日记的习惯

多数运动员忽视反思的作用,认为提高运动成绩只需在训练中完成教练的任务,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在训练结束后对训练中训练的负荷、方法和手段进行思考,与教练交流心得,不仅能提高自身水平,也能促进运动队的进步。

2 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主观能动性不足的原因

2.1 运动员不具备主人翁精神,没有意识到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运动训练练的是教练,运动员要做的只是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殊不知积极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及时向教练员反馈信息,坚持写训练日记,经常与教练探讨有关训练事宜对运动队、教练员、自身都有积极影响。

2.2 学习压力大,训练枯燥乏味不利于运动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学训矛盾一直是运动员前进中的绊脚石,由于多年参加训练和比赛,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基础较差,而高校运动员的学习压力较大,加之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身心疲惫,使得运动员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继续专研。

2.3 教练员在训练中占统治地位,不太愿意与运动员交流

在训练中,教练员喜欢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总是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来管理和指导运动员,让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完成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当运动员对训练计划、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负荷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多数教练员都会产生排斥心理,对运动员的意见和想法不予理睬。然而,运动员是训练中的主体,他们的体会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深刻的,固执的与运动员保持对立的关系,打击了运动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2.4 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压制了运动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传统观点认为徒弟在师傅面前必须俯首听命,历史告诉我们,质疑师傅是大逆不道、是不忠不孝。这种思想不利于运动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然,在自己长辈和师长面前,表现出应有的谦逊、尊敬是一种良好品质和修养的体现,但是,在学习上的理性争辩与质疑,甚至于抗辩与不孝、不敬无关。

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对策

3.1 教练员方面

(1)摒弃陈旧的训练理念。传统训练理念认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运动员无条件执行,教练不必向运动员解释,运动员也不需要向教练反馈信息,教练员靠在训练中凭自己的执教经验获取队员的信息。实际上,高水平运动员在逻辑思维、观察、想像、记忆等方面都有了较高的水平,加之拥有多年的训练经历,对训练有了一定的要求,渴望参与训练计划,并尝试对训练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释,力争在技术和理论上提升一个档次。因此,教练员要充分发挥其“导”的作用,使运动员适应训练过程,引导运动员自觉地进入训练轨道,激励运动员内在的积极性,从“被练”转向“自管”、从“练我”转向“我练”。(2)刻苦专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知识。教练员是运动队的主心骨和重要决策者,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依靠各学科广泛的科学知识的介入和支持。教练员只有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才能做到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各种发问对答如流,确保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3)加强对运动员运动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教育。理论是实践的源泉,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本身训练动机较强,渴望获取比赛胜利,教练员知识水平较高,综合素质好,在运动队定期开展有关运动理论知识的讲座,丰富运动员的理论知识,提高其能问能说的能力。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创设环境,营造气氛,鼓励运动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讨论才有收获,教练要利用其“导”的作用,将发挥运动员主观能动性制度化,要求运动员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鼓励运动员积极思考,营造一种好学爱问的气氛,按其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运动员的参与意识。

3.2 运动员方面

(1)积极参与,大胆交流,意识到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员长期坚持训练,难免会产生厌倦心态,因此应保持一颗上进心,主动与队友、教练交流,增进师生间感情。运动员要形成一种意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上升到权利和义务的层面上去,拒绝当知识的容器,一味接受灌输。(2)不断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运动员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才能有深刻的体会,而丰富的相关训练理论知识又为其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促进的作用,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运动员也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总之,教练和运动员应该是互动的合体。摒弃陈旧训练理念,尊重运动员,让运动员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鼓励运动员大胆提问,督促运动员完成训练日记,是发挥运动员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利用好教练“导”的作用,为运动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能促进运动队健康的发展。

[1]李伟亮.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途径探析[J].教育实践研究,2011.

[2]孟祥云.谈足球专项选修课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8).

[3]曹晓晓.浅谈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J].内江科技,2011(3).

[4]钱佳红.激发大学生体育课堂中主观能动性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2).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运动队能动性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动性投入研究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