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生活方式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013-08-15宋文祖

体育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体育生活

宋文祖

(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育部根据这一决定于2000年12月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正式将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开始启动,标志着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随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性文件也相继出台, 2002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课程目标之身体健康目标明确规定:“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1]然而,十多年来,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特别是最为关键的高校体育教学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目标贯彻得并不尽人意,本文旨在研究健康生活方式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期引起体育教工作者给予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目标的重视,并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之中。

1 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热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2]我们通常称之为“健康三维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概念范畴将越来越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生活方式的定义:“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人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据此,本研究以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个人、群体或社会人员在一定的现实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以及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和健康需求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

2 健康生活方式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2.1 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功能体现不够明显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有数十年,然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健康的教育功能体现并不明显,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在大多教材中也都涉及到了相关的内容,但教材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教师教学大都是注重实践部分。

2.2 健康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较少

大多高校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部分大多放在了第一次课或最后部分,仅有极少课时安排了体育与理论健康教学内容。这显然是不够的,理论与实践课时分配确实难以取舍,但毕竟体育课程伴随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如何协调这一体育教学过程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3 不良生活方式对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与贫困密切相关的种种疾病己逐渐减少。如今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预防现代生活方式疾病重要手段。高校大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也不枚胜举,如过度熬夜、酗酒、吸烟、挑食等等。因此为了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真正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大挑战。

3 健康生活方式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3.1 体育课程生活化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生活方式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具重要作用。高校体育课程积极倡导生活化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 以期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开拓新的视野。在体育生活化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和大学生健康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 实践中既可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又能为学生提供一种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学习过程, 形成科学锻炼、终身体育的理念, 有目的的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3.2 增加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选择上, 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积极探索开设多种形式的体育课程体系,拓展体育选项课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项目与教学内容, 除目前高校普遍开设的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休闲、娱乐、健身类综合课程, 如野外生存、户外运动、瑜伽、体育舞蹈、武术、养生等课程, 增设这些体育项最终目的就是期望生活体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今后工作中。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身心特点,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制定健康生活相关教学内容的运动项目。

3.3 有效整合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使之一体化

目前,不少高校学校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是有两个不同的教学部门承担,只有少数高校把健康教育课程归属于体育教学部门。有效整合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一体化,使两者有机结合。既能保证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连贯性,又可以把健康行为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渗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内容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课程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重要作用往往是体育教学无法实现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目的的偏重于健康教育,特别是增加健康生活方式有关内容, 是体育课程生活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可以有效地减轻体育课程的负担。因此, 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利用利用校园网或体育管理部门网站增设生活方式与健康、营养与健康、健康促进等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将体育理论课延伸到网络课程教学之中, 通过现代快捷、方便的网络传输形式, 把各种有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样皆可以有效节省人力资源,还有效拓展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实施过程中, 应指定专人负责,从设计网站、添加健康教育内容,还是师生互动交流等工作指定专人负责。二是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健康教育征文、体育知识竞赛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生活意识与行为习惯, 使学生通过活动开拓视野, 增长知识,锻炼自我,陶冶情操,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3.5 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许多高校都开设有通识类选修课程,我们不妨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开设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健康教育知识。或定期不定期的开设健康教育讲座,如学校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周(月)活动,在活动中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或利用雨雪天气无法开展技能教学时,集中学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这样有效避免“老天爷下雨、体育教师睡觉”的传统陋习。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8.

[2]万承奎.健康自我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

[4]卢晓文.现代生活方式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浙江体育科学,2010,5.

[5]周丽君.论休闲体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8.

[6]付志华.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积极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体育生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漫生活?阅快乐
2016体育年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