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理念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对策①

2013-08-15徐慧颖薄惠敏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30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体育场地体育产业

徐慧颖 薄惠敏

(1.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2.内蒙古大学体育部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近代中国曾头顶着东亚病夫的耻辱,饱受列强欺凌、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的“体育强国”事业是国家实现国富民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梦想的探求历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我国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恢复之后,中国人开始思考并逐步实践如何建立“体育强国”。这是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 “体育强国”提出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人怀揣着建设新中国体育的梦想。中国体育军团经历了在第三十六届世乒赛上创造了乒乓球史上的奇迹,囊括了全部项目的冠军和5个单项的亚军;1982年在新德里亚运会上成为亚洲体坛新的霸主;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零的突破;1988年5枚金牌“兵败汉城”;北京亚运会的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51枚金牌、100枚奖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38枚金牌、88枚奖牌的骄人战绩等等,在一次次跌宕起伏中、惊心动魄后国人看到了民族崛起的曙光,看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现代文明战争中扬起的一面旗帜。

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体育历程做了全面的总结之后,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上体育最发达国家之一” 、“为使我国进入世界体育强国行列而奋斗”的目标。[1]1983年2月23日至3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会后国家体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提出要在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1984年,国家体委成立了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并组织编写了《2000年中国的体育》专题报告,其中包括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1985年8月,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的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通过论证确立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至此,指导我国2000年前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产生了。[2]

2 “体育强国”的发展对策

在雅典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指出:“体育强国的表现有很多方面:国民的素质、体质、运动场所,另外还有老百姓的体育意识,以及他们参与体育的程度,个人在育消费上的水平,还有体育产业,当然也包括竞技体育的水平。”[3]“体育强国”是指包括以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为主的体育事业的整个结构的发展水平。“体育强国”是指在以社会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这些领域不仅包括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还包括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等方面。[4]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不会仅仅因为金牌领先成为“体育强国”,它还必须具备引导世界体育发展潮流的先进思想,满足国家、国民的各种需求的能力,紧紧依靠学校教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传播媒体等途径来实现。

2.1 保持与提高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综合实力关系密切。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关系到竞技体育水平。我国的体育基础还不够坚实,竞技后备力量尚不雄厚,必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举国体制。首先保障政策、资金、物质等支持下,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特点和优势,关注与倾重有待提高项目,科学规划训练,加强医务监督、营养配备、恢复手段,充分发挥运动员的竞技潜质,减少伤病的发生;其次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关注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手段与方法,使其退役后能够继续服务于体育事业及其社会;最后学习西方社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成功之路,探索对专业运动员实行升学、再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合理的政策、措施与方法。

2.2 普及与落实学校体育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体质是国家的财富。可是由于生活方式、应试教育、教育理念、升学压力、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学校体育经费缺乏、体育设施不足,学生正常体育活动时间被挪占,体育活动时间少等原因,制约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的发展。但是全国80多万所中小学及其近2亿学生是竞技后备人才和未来群众体育储备的基地,是改善不同类型项目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状况的沃土,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1)学校体育工作首先要改变思想理念,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深化体育教育体制改革;(2)要切实落实国家对改善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体育能力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求和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等开展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落到实处;(3)上级主管部门政策落实、学校领导提高重视,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场馆设备、设施配置水平,合理调配学校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提供物质基础;(4)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5)提高青少年对健康健身观念的理解和认识,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2.3 完善群众体育

中国体育报2009年12月14日第1版发表评论员文章《体育强国中国体育面向未来的科学定位》指出要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个方面在最本质的意义上实现体育强国要求的内容和目标。特别是在群众体育的政府投入、组织化、科学化水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等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5]。首先,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到了850080个,平均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与1995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但这与日本、意大利、瑞士、德国和芬兰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设施数量(日本260个、意大利212个、瑞士220个、德国248个、芬兰457个)相差较大。[6]因此政府、社会、组织等增加对群众体育的公共资金投入量,优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建设覆盖城乡及东中西部各区域的符合当地群众锻炼习惯、经济实用、免费或少量收费的公益性运动场地场馆势在必行;其次,据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65.6%的场地集中在教育系统,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率,成效仍很不理想,向社会开放率仅为29.2%,大型体育场馆由于种种原因开放率及利用率也不高,造成有限资源体育设施得不到合理利用。[7]因此加大开放现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占50%以上教育系统场地设施和大型体育场馆的力度值得重视;再次,3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体育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人口数量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1996年为31.4%,2000年为33.9%,2004年为37.1%。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显示,2007年全国约有3.4亿人参加过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2007年调查结果表明,62%的居民主要锻炼项目是健身走和跑步。[8]因此大量、高质的培养体育社会指导员,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质量,增强群众体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依靠体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多部门多方协同合作,发挥相应管理部门的功能和作用,建立高质量、功能全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2.4 扩大发展体育产业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大力发展体育产业,(1)积极开拓体育服务,体育用品,体育流通各类体育市场,提供周到细致的体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2)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育用品品牌,体育品牌赛事。扩大国际影响,增强经济实力;(3)带动体育中介、体育旅游市场、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装备与制造等相关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3 结语

“体育强国”战略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为先导,借助于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等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体育强国”事业只有兼顾内涵与外延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1]崔乐泉,杨向东,罗时铭,等.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邱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北京:中国体育科技,2010.

[3]袁伟民.我们还不是体育强国[EB/OL].http://www.sportorg.cn,2004-08-30.

[4]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院学报,2009.

[5]体育强国中国体育面向未来的科学定位[N].北京:中国体育报,2009-12-14.

[6]常华.我国群众体育的历程及发展走势[J].北京:体育与科学,2009(5):36-39.

[7]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北京:中国体育报,2005-02-03.

[8]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M].北京:体育科学,2009.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体育场地体育产业
数读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
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