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查译《唐璜》:翻译文学中的经典——兼论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

2013-08-15刘贵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北京100024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100083

名作欣赏 2013年2期
关键词:唐璜穆旦拜伦

⊙刘贵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北京 100024; 清华大学外文系, 北京 100083]

作 者:刘贵珍,文学硕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外文系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引言

著名诗人翻译家查良铮(笔名穆旦),生前蜚声诗坛,逝世后更是在中国文学界掀起了“穆旦热”。然而,作为翻译家,他也贡献卓越、影响深远,曾被誉为“中国诗歌翻译史成就最大的一人”①。其代表性译作《唐璜》,以其无穷的艺术魅力,现已成为翻译文学中的经典,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和创作文学经典一起,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但是,在学术界,查良铮的翻译家身份与他的诗人身份不可同日而语。在普通读者中间,人们通常只记得《唐璜》是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的代表作,却鲜有人知道,这部经典作品在异域东方之所以大放异彩,与翻译家查良铮历时十一年的创造性翻译分不开。本文欲考察查译本《唐璜》的译介背景及艺术价值,同时探讨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旨在呼吁文学界重视翻译文学的特殊价值,提高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推波助澜。

二、查译《唐璜》的背景及动机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查良铮热切地从美国留学归来,为了向新中国献礼,他毅然拿起了手中的译笔,踏上了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征程。1958年受到无端迫害,从此失去了发表诗作和译作的权利,但是,他依然全身心投入到潜在的文学翻译事业之中。1962年,他开始翻译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篇讽刺诗《唐璜》,1965年完成初稿,1972年8月起又三易其稿。然而,这部浸透着翻译家十一年心血的长篇译著,在其逝世三年后(1980年)才得以出版。

查良铮着手翻译《唐璜》之前,朱维基译《唐璜》已经于1956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内第一部全译本,朱译《唐璜》具有不可忽视的先驱性意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朱译本中存在诸多翻译上不尽如人意之处。而作为与歌德的《浮士德》享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唐璜》,拥有一个更加优秀的中译本,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76年给杜运燮的信中他这样说:“我相信中国的新诗如不接受外国影响则弄不出有意思的结果。这种拜伦诗很有用途,可发挥相当影响,不只在形式,尤在内容,即诗思的深度上起作用。我把拜伦和普希金介绍毕,就可以睡大觉了。”②他还说,《唐璜》是他读过的诗中最优美的,许多中国人读不到,实在是一大憾事。③因此,查良铮翻译拜伦,尤其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唐璜》,是出于发展中国新诗的需要,同时希望中国读者能够欣赏到如此优美的经典作品。重译这部长诗便是自然的事情了。

三、查译《唐璜》:翻译文学中的经典

1.查译《唐璜》的翻译艺术成就

关于查译《唐璜》的翻译艺术成就,不少学者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例如,在分析了《唐璜》原作之后,周珏良先生指出:“《唐璜》是一首好诗,查译《唐璜》也是一部佳译。”④认为译本不仅在音律上和原诗很接近,并且“最难得的是传神。在《唐璜》一诗中,拜伦显示了不同的风格。抒情、讽刺是最突出的两种。译本对这两种风格都能曲折传神,丝丝入扣”⑤。下面,就让我们结合查译《唐璜》的部分片段,来欣赏翻译家卓越的译诗成就吧。

首先,从诗体形式上来看,《唐璜》原诗共一万六千余行,几乎完全采用意大利八行体写就,这是拜伦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大贡献。然而,在缺乏格律诗规范的背景下,如何再现原诗整齐的韵律与行,显然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但是,经过反复推敲,几次易稿,查良铮做到了。在译本中,他同样采用了有韵诗,一、三、五行不押韵,二、四、六行一韵,七、八行一韵,同时保留了原诗的八行一诗节。并且整部译著,从始至终,几乎完全保持了这样的韵律,译者精湛的翻译艺术可见一斑。请看如下一段:

无论你拿去什么,请暂且留下

可怜的美色吧!她是稀世之宝,

固然有时她偷偷地有违闺范,

但岂不因此你更该稍存厚道?

瘦骨嶙峋的饕餮者呵!你掠去

多少邦国,也该稍稍讲究礼貌:

所以,请压一压女人的一般小病,

尽管抓走英雄吧,随老天高兴。⑥

上述引文是笔者从查译《唐璜》中信手拈来,摘录下来的。文笔流畅、传神、富于韵律感。

其次,作为长篇讽刺诗,查良铮的确把握住了拜伦的讽刺和抒情风格,并在译文中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出来。笔者在阅读译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讽刺风格,令人慨叹。例如:

我的话完了。现在请去用餐吧,

巴西的王子正向你献上珍馐;

请别忘记给你那门口的卫兵

从你丰盛的餐桌拿一块骨头;

他作过战,最近可吃得不很饱——

据说,好像人民也正饿得发愁。

当然啦,你的俸禄是受之无愧,

但请还给国人你的一点余惠。⑦

上述译文,出自《唐璜》第九章,也是笔者随意摘取。全章通篇讽刺了惠灵吞爵爷,诸如此类的讽刺诗节随处可见。译文自然、顺畅,读起来丝毫没有翻译的痕迹,讽刺的意味跃然纸上。关于原诗中大段大段的抒情,译文同样表现出了非凡的表现力。请欣赏下面描写拜伦和希腊美少女海黛的爱情的一节:

呵,一个长长的吻,是爱情、青春

和美所赐的,它们都倾力以注,

好似太阳光集中于一个焦点,

这种吻只有年轻时才吻得出;

那时灵魂、心和感官和谐共鸣,

血是熔岩、脉搏是火,每一爱抚、

每一吻都震撼心灵:这种力量,

我认为必须以其长度来衡量。⑧

最后,笔者认为,讨论《唐璜》中译者的翻译艺术成就,不能不提及译者所做的大量注释,这些注释同样反映了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及其高超的诗歌翻译艺术。原诗涉及各种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读者而言,这些典故和文化背景造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因此详尽的注释显得尤为重要。查先生从普通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参阅了数种权威的英文版本,搜集撰写了大量注释。其数量之大、注释之详细,在译著中并不多见。借助查先生的注释,即使不了解西方文化与文学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阅读这部世界名著,同时加深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

正是由于翻译家查良铮历经数年、三易其稿、将其诗歌创作的全部才能倾注到了翻译事业中,才创造性地向中国读者奉献了《唐璜》——这部可以与原著媲美的译文。1980年,译著首次与读者见面,初印四万册,为久经文字饥渴的读者奉献了一道佳肴。

四、论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像《唐璜》这样的经典译著不胜枚举,如郭沫若译《鲁拜集》、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傅雷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正是翻译家们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才使得这些世界文学经典旅行到了中国,在遥远的东方大国走近千家万户,滋润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并与创作文学一起,共同书写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而通常情况下,优秀译著在文学史上发挥的作用,并不亚于一部普通的创作作品。例如,王家新曾经指出,翻译对诗人穆旦而言其实具有某种“幸存”的意义。他认为,“幸好穆旦没有以他的诗去努力适应或歌颂那个时代。他的才华没有像众多作家和诗人那样遭到可悲的扭曲和荒废,而是以‘翻译的名义’侍奉于他所认同的语言与精神价值,并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遗产!”⑨所言极是!可以说,没有翻译家的创造性劳动,优秀的世界文学经典就不可能在中国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势必需要重写!

然而,迄今为止,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并没有得到名正言顺的承认。不少人认为,翻译活动非常简单,只要懂得一门外语,谁都可以做,并无创造性可言。甚至在学术界,翻译学也是一门被严重边缘化的学科。翻译文学的地位之低下,与它在文学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极不相称,翻译家在学术和社会上的地位也十分卑微,收入微薄,依靠专职翻译很难维持生活,这一点在建国后尤其明显。并且,译著通常被认为属于外国文学。但在其著作《译介学》中,谢天振认为,如果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那将直接导致勾销对翻译家劳动价值的承认,作品的价值就完全由外国作家创造,翻译家的工作则仅限于技术性的语言转换而已。笔者同意这一观点,并坚持认为,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译著,无不是翻译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翻译文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外国文学。谢天振进一步指出,翻译文学应该被视为本国文学的一部分,因为翻译文学是译者以外国文学的原作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译者的国籍、所用的语言、作品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等,都决定了翻译文学应该属于本国文学。当然,它也并非完全等同于本国文学。

总之,翻译文学既不同于外国文学,也不完全等同于本国文学,翻译文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理应得到承认。

五、结论:文学翻译——中国文学飞向世界的翅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家功不可没。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莫言甚至无法获得参评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最近在上海接受了记者采访,他的一番话令笔者感触颇深。他认为:“中国有不少世界水平、甚至超过世界水平的作家,中国有很多诗人也值得拿到诺贝尔文学奖。”⑩“中国文学早就该走向世界,但是很无奈,翻译成外文的著作太少。”⑪“世界文学是什么?瑞典学院以前的常务秘书说,世界文学就是翻译。他说得很对,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⑫

马先生的一席话,令人鼓舞,又使人感到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学翻译,是中国文学飞向世界的翅膀。只有乘上翻译的翅膀,中国文学才能尽早飞向世界。因此,承认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提高文学翻译在学术上的地位及文学翻译家的社会地位,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① 马文通:《谈查良铮的诗歌翻译》,见杜运燮、袁可嘉、周与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② 穆旦:《穆旦诗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③ 英明瑗平:《言传身教,永世不忘——再忆父亲》,见杜运燮等:《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④⑤ 周珏良:《读查译本〈唐璜〉》,《读书》1981年第6期,第47页,第47—48页。

⑥⑦ [英]拜伦:《唐璜》(下),《穆旦(查良铮)译文集·第 2卷》,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第95—96页。

⑧ [英]拜伦:《唐璜》(上),《穆旦(查良铮)译文集·第 1卷》,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73页。

⑨ 王家新:《穆旦:翻译作为幸存》,见《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8页。

⑩⑪⑫孙丽萍:《“莫言获奖唯一标准是文学”》,《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0月23日,第004版。

[1][英]拜伦.《唐璜》(上).穆旦(查良铮)译文集·第1卷[M].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拜伦.《唐璜》(下).穆旦(查良铮)译文集·第2卷[M].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杜运燮,袁可嘉,周与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4]杜运燮,周与良等.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穆旦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

[5]穆旦.穆旦诗文集(两卷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孙丽萍.“莫言获奖唯一标准是文学”[N].新华每日电讯,2012.10.23:004版.

[7]王家新.穆旦:翻译作为幸存[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5-14.

[8]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周珏良.读查译本《唐璜》[J].读书,1981(6).

猜你喜欢

唐璜穆旦拜伦
《穆旦诗编年汇校》的意义
穆旦《我看》(节选)
图书馆里的赞美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浅谈拜伦《唐璜》的讽刺艺术
寻找歌剧制作及演出的“新常态”模式——从上海交响乐团版《唐璜》说起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与电风扇
穆旦研究的集成之作——读《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