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毁灭与救赎——浅析爱伦·坡诗歌《海中之城》的文化寓意

2013-08-15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名作欣赏 2013年9期
关键词:亚特兰蒂斯爱伦死神

⊙赵 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作 者:赵 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海中之城》是爱伦·坡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最初以《毁灭之城》为题发表于1831年,后又更名为《罪恶之城》,并于1845年最终以《海中之城》为题发表,期间作者也对诗歌不断进行着修改调整。根据朱振武教授的划分,坡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其“前期诗作主要以梦幻形式追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纯真爱情的怅惘、苦闷和幻灭,中期作品着重表达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畅想和对死亡的冥想,后期作品则在继承前期和中期作品主题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化”。而这三个阶段的共同点是都没有离开对死亡主题的探讨和迷恋。作为早期诗歌的《海中之城》其实已经具有了中期诗作的特点,并且主题也是紧紧围绕着死亡而展开。此外,坡的创作,特别是早期写作,带有明显的欧陆渊源。就《海中之城》一诗看来,坡的创作显然是受到了柯勒律治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从诗歌的情感和形式来看,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一诗对《海中之城》的创作影响甚深,而后者更是在继承了前者瑰丽浪漫奇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作者自己的独特构思,并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寓意。

对于与坡同时代的作家们来说,以描写被海淹没的古城遗迹的传说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许多人都写过类似的作品,而坡对于这个题材也有过不止一次的尝试。在他的诗歌《阿尔阿拉夫》中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描写:“……在平静清澈的深底——美丽的蛾摩拉!哦,死海的浪现在卷向你——但要得救已经太迟!”有人认为《海中之城》是对这一部分的拓展延写,而也有说法认为《海中之城》与坡的另一首诗《不安的山谷》互为照应。另外,坡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可能阅读了古罗马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的著作《犹太战争史》,这本书在当时的牧师之中流传甚广,其中记载了一些被死海淹没的城市的描述。根据记载至少有两座以上的城市曾被卷入“死海”,在西顿河谷就有五座——其中就包括《圣经》中所提到的索多玛和蛾摩拉。当天气晴朗干燥的时候,阳光照在海面上,这些城市的遗迹和轮廓甚至清晰可见,而坡在诗中对海中之城的描写与之颇为相似。另外,坡可能也阅读了许多同时代作家中类似题材的作品,并借鉴了其中的一些,甚至还被指控抄袭,不过在这些作品里坡的《海中之城》无疑是最杰出的。坡也对自己的借鉴行为做出了一番辩护,他认为借鉴性模仿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恶意的窃取或无个性的挪用,而应视为“真正的诗人”获取灵感的重要来源。

一、毁 灭

尽管坡主张“为诗而诗”,并认为寓言在诗歌中毫无用处,但在《海中之城》里他却赋予了诗歌强烈的寓意。诗歌中出现的“神龛、宫殿和塔楼”“帝王的厅堂”“巴比伦式的粉墙”“叹为观止的神庙”无一不勾起读者对往昔繁盛文明的回忆,而城市最终被大海所吞没的结局,令人很难不联想起西方传说中失落的文明古国亚特兰蒂斯。根据柏拉图的记载,亚特兰蒂斯曾经是与雅典势均力敌的古老王国,然而却突然遭遇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沉入海底。其原因是由于国家的腐化和堕落触怒了众神之首宙斯,从而引发了亚特兰蒂斯的毁灭,而这又与《圣经》中索多玛与蛾摩拉因罪孽深重触怒上帝而被毁灭的传说类似。显然,坡并非无意引导读者将海中之城与亚特兰蒂斯和蛾摩拉联系起来,何况诗歌最初的两个题目已经凸显出了他的用意,这其中也蕴含着他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坡生活在19世纪前期,时值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西欧波及到了北美,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坡的诗歌正是对处于疾速发展中的美国所潜在的问题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思在历史上科技进步的每个阶段都有所体现。从文艺复兴以来,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唤起人们内心永恒的恐惧,惧怕人性会在对于科技无止境的追求中被人类自己摧毁殆尽,而浪漫主义就在这种恐惧中应运而生,众多浪漫主义运动中的成员都在寻求回归到一种纯粹而原始的自然状态,并与社会急速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相抗衡。而坡作为美国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员,也觉察到了浪漫主义对于人生的态度和工业化进程所加剧的社会竞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现代主义的先声,具有超前意识的坡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科技革命和工业化进程对于人类命运的威胁,体察到了文化危机时代人类内心的细微变化,并试图以诗歌的非现实、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来揭示这一危机。坡笔下看似与实际毫无关联的海中之城,其实是对人类社会前景的一种警示,而坡在这里扮演了犹如《圣经》中先知的角色。在他的笔下,人类文明的未来犹如那荒凉萧瑟的城市,而那“一汪忧郁凄清的海水”所表现的也正是作者本人对于时代的忧思,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处于文化危机时代的作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寓意,即死神。“在城中的一座高塔之上,死神巍然地朝下眺望”,诗歌中的死神是这海中之城的主宰,他给城市带来了毁灭与死亡。有人认为死神象征着科学技术,因为科技的疯狂扩张最终导致了文明的毁灭。但是坡其实并不反对科学技术,相反他还创作了许多具有科幻风格的作品。他所忧虑和反对的是缺乏想象力而且死气沉沉的科学教条主义。对于坡而言,科学就像一个掠食者,以沉闷的现实破坏着他的想象力。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坡认为科技创新和进步最终会给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避免的毁灭。他还提到,带来这种毁灭的很可能是人类的本性,这在他的十四行诗《致科学》中有所体现。坡洞察到了工业化进程中对自然的破坏和毁灭,他的作品也流露出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那么自然将遭到彻底毁灭的感伤情绪。尽管坡生活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却已经预见到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性会同自然界的毁灭一起沦亡,正如诗中的死神与城市一起被海水吞没。因此,死神在这里可能更多地意寓着人性,而这也是作者将死亡拟人化的意图所在。

二、救 赎

坡早期的大部分诗歌是以梦幻的形式传达出文化危机所带来的怅惘、哀伤和幻灭以及力图以神秘化的梦来消解人生失意的努力。而《海中之城》所反映的正是坡面对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危机与冲突而抒发出的幻灭之感。然而,海中之城中尽管充斥着废墟、荒芜与死亡,但其中所表现出的超自然美感也是坡所要尽力呈献给读者的。坡认为,诗歌能够唤醒人们“对美、崇高和神秘事物有所感悟的情感”,而他也力图在恐怖和死亡中表现出一种美感,并借助描写海中之城的沉沦来直面毁灭,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救赎。《海中之城》里的这座城市位于“遥远而迷蒙的西方”,西方具有死亡的意象,而这座城市的设定是虚幻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给人一种遥不可及和神秘莫测之感。这也体现出坡对于陌生化的美、遥远的美的追求。诗中所刻画的荒凉颓败的场景,弥漫着哥特式的恐怖氛围,也是以引发美感为宗旨,意在帮助人们在死亡面前获得审美意义上的解脱。在诗歌的末尾,诗人写到“那座城将下沉,下沉,从此再听不见人世的呻吟”,既是毁灭,同时也是一种解脱。诗人借助毁灭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从而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救赎。

《海中之城》发表距今已逾一个半世纪。坡以幻想映射实际,以寓言书写开启主题,以其惊人的想象大胆描绘出文明的毁灭与人性的沦亡,并以诗歌之美进行精神救赎的努力,都为这首诗歌的不朽增添了砝码。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诗人,坡以一己之力对抗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充满了关怀。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只会证明其的伟大。

[1]Meyers,Jeffrey.Edgar Allan Poe:His Life and Legacy[M].New York:Cooper Square Press,1992.

[2]Thompson,G.R.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Edgar Allan Poe[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4.

[3]罗昔明.论作为民族文学建构者的爱伦·坡[J].外国文学评论,2012,(03).

[4]帕蒂克·F·奎恩.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M].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朱振武.爱伦·坡诗歌的创作旨归 [J].英语研究,2012,(01).

[6]朱振武.爱伦·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亚特兰蒂斯爱伦死神
辛巴狗亚特兰蒂斯大冒险
沉没的城市:波涛之下真实的『亚特兰蒂斯』
不会飞的亚特兰蒂斯鸟
不会飞的 亚特兰蒂斯鸟
爱伦·坡与巴尔的摩的不解情缘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死神来了地球版
THREE BODY THE THIRD
死神
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