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烧马棚》中父亲形象的解读

2013-08-15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030024

名作欣赏 2013年9期
关键词:福克纳白人小说

⊙李 燕[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太原 030024]

作 者:李 燕,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

《烧马棚》是福克纳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于1939年作为美国最佳短篇小说而获首届“欧亨利纪念奖”。历来受评论家的关注,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多半是面临两难选择的小萨蒂,国内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不够深入。在中国知网以“烧马棚”(Barn Burning)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的结果很少。以往的研究涉及到小说叙事角度、主人公动作、从道义和血统角度解读萨蒂的形象、小说的功能文体解读等。这些研究很少针对父亲的进行分析,有一些对父亲的分析也是单纯从父子关系来进行分析,缺乏社会角度研究(历史文化、生产发展、阶级立场)。本文就从社会历史角度,采用文本细读法,用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解构主义理论来解读父亲形象的分裂性。

一、福克纳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现代性

要想深刻研究福克纳的作品,不得不提他作为现代主义作家在文坛上的成就,威廉福克纳在20世纪的美国文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多产,令很多美国作家艳羡不已,不过也有很多人对其持批评态度。一般认为他是19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生活在处于历史性变革的美国南方社会,福克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二百年来美国南方社会做了精彩的刻画。福克纳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深入刻画黑人与白人的地位、相处、矛盾等敏感问题,生动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南方人形象。福克纳已经成为一个现代经典作家,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同时又是个现代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写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人如何追求、保持自己的“人性”;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受扭曲与异化的问题。

二、《烧马棚》简介及其社会历史因素

《烧马棚》讲述的是美国内战以后南方白人阿伯纳一家人的生活,福克纳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孩子在面对正义公平、家庭血统等内心的冲突和艰难抉择。其中父亲脾气暴躁,习惯用烧马棚的方式解决与雇主或邻居之间的矛盾纠纷。当他因为与邻居哈里斯先生发生矛盾时,就雇人烧毁了哈里斯的马棚,因而也被告上法庭。他最小的儿子出于亲情,不想看着自己的父亲被处罚,不得不做伪证。但是在一个十岁孩子的心里,这是矛盾的。知道自己父亲的做法是有违法规、没有道德的,但又挣扎在忠实家庭血统和坚持公平正义的痛苦之中。在最后,他终于做出了抉择,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父亲的形象就这么招人唾弃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小萨蒂的成长,但父亲在小莎蒂的成长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因此对于父亲形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读者如果想要了解福克纳笔下父亲作为穷白人这种类型的人物,李文俊在他的《福克纳评论集》中说到,如果我们要了解福克纳小说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且要甩开传统的陈词滥调,我们最好读一下詹姆斯艾吉的《让我们现在歌颂著名的人》,这本书中他描述北亚拉巴马州佃农的生活,他和这些佃农在一起逗留过几个星期。他的文章写得很敏锐,有时很动人。尽管有主观主义的偏向,艾吉的书对于读者把贫穷白人用老一套的轻视眼光加以对待,因而容易忽视他们基本的人性倾向,是一个有用的平衡。它还有助于平衡贫穷白人的善与恶。这是一本诚实的书。艾吉也必须承认,他那么同情地描写的佃农,对牲畜和其他动物是残暴的,对待黑人也残酷无情。尽管这样,他们是人,具有本质上的尊严和价值。他们的悲惨处境把他们和一切受苦难的人类联结在一起。《烧马棚》中父亲的身份就是艾吉书中描述的佃农,艾吉对于这种穷白人的态度,正是我们在读《烧马棚》这部小说时必须注意到的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父亲。《烧马棚》是一部关于南方内战后的南方家庭小说。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家庭观念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传统中。福克纳在小说中展现家庭故事、家庭关系的同时,也表现了南方家庭的腐朽和败落。福克纳正是在小说中通过描绘这些暴君式的家长残忍的和非人道的行为来揭示旧南方的解体和旧秩序的失败。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细读文本分析。原因有:畸形的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促使了家庭内部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激化加速并推进了旧南方分崩离析的步伐。小说中父亲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旧南方的化身。一方面,他们勇敢、坚强、不屈不挠;另一方面,他们冷酷自私,无情无义,这充分反映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心情。

三、父亲形象解读

福克纳是伟大的作家,他并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小说让读者细细品味。对于《烧马棚》中父亲形象的解读,作者运用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象征主义手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值得研究。

1.外表形象——非人化

在《烧马棚》小说中父亲的身份就是穷白人,是佃农。其外表形象是一种象征,文中父亲有一件外套,颜色是黑色的,像是用金属做的。例如,“硬邦邦黑外套”(stiff black coat),“金属丝般坚硬的身躯”(the wiry figure),“就是那么一个一抹黑的剪影,像铁皮剪成的人形一样扁扁的,死板板的”(a shape black,flat,and bloodless as though cut from tin),“穿着铁甲般的黑外套”(in the ironlike black coat)黑色金属外套给人一种阴暗、冷酷的感觉。这一意象象征着父亲的冷血。对父亲形象的描写都是用黑色、冰冷、金属来修饰。可见父亲被非人化了,是什么样的经历导致了父亲的冷酷无情?是有社会因素的。正是南方的父权制塑造了这样暴戾、自私、无情的父亲形象,而这也是像文学批评家肖明翰先生所指出的:真正的罪恶是那不仅伤害着妇女和孩子,而且把父亲们也非人化了的社会及其传统。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创作焦点从物质世界转向精神世界,现代人的绝望浮躁、模糊性,尤其是非人化这一特征。父亲的另一个形象跛脚(limp)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曾经这样说道,“跛脚使艾勃显得怪异无比,同时也象征了他不肯屈就生命的旋律,或者说与之极不合拍”。跛脚(limp)可以看出父亲作为佃农身份,他与土地的关系不扎实,引发对南方收益分成体制的思考,父亲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小说中,父亲带着小儿子来到新的雇主家时,被一个花白头发梳地整整齐齐,身穿亚麻布夹克的黑老头堵在门口,这个黑老头说:“白人,把你的脚擦一擦再进来,少校现在没在家。”父亲的口气里还是没有一点火气,说着把那黑人连人带门往里一推,帽子也没摘就走了进去。说道:“滚开,黑鬼。”美国南方的种族关系在这里表现得颇为耐人寻味,它不单单是白人对黑人的压迫和歧视,也有庄园主对穷白人的压迫。在这里,斯诺普家族就是所谓的穷白人,他觉得自己比黑人奴仆高贵,而黑人奴仆在庄园工作,又看不起穷白人,他们的冲突就是种族主义罪恶的体现。小说中钟表指针的停摆也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了父亲深陷过去不能自拔,无法面对现实和美国南方。父亲仍然停留在内战时期,因此无法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的思维与现在格格不入。

2.行为——父亲的分裂性

在《烧马棚》中,福克纳还采用了解构主义来描绘父亲的形象。“火”是贯穿全文的一个中心意象,火代表着父亲的无能为力,是父亲的个性,同时又象征着他对权利的追求是通过火来释放自己。小说中父亲烧了马棚他们一家人被驱逐出小镇的那个晚上,父亲沿着路边点了一堆小火,“火堆不大,堆得很利落,简直有点小家子气,总之,那手法相当精明:爸爸的一贯作风就是只烧这样的小火堆,哪怕在滴水成冰的天气也是这样”。在这样寒冷的夜晚,这样的小火几乎不足以满足整个家庭的需要,显示出父亲在照顾自己家庭上的无能。然而相对比父亲在烧别人马棚时那种毫不吝啬,对父亲来说,此时火是一种武器,是用来维护他的自尊和用来对抗他所遭受的轻蔑和不公平的待遇,因此,父亲在使用火时才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会儿小心翼翼,一会儿又毫不吝啬,可以看出父亲的矛盾,不一致甚至是相对的。解构主义就是反单一,要多元化,强调文本的多种解读、模糊性。可以看出父亲的无可奈何。父亲这种畸形的形象是南方社会所造成的。

最后回归到题目“烧马棚”(barn burning),父亲烧马棚也有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马棚比房子更重要,因为马棚里有家畜和一些日常收获的农作物。父亲原来是职业马贩子,可以想象他应该对马充满了喜爱,但同时又烧马棚,又用鞭子抽打马。可以看出父亲这个人物的分裂性。解构主义文学重在人的分裂性。例如:“爸爸爬到赶车的座儿上,在哥哥身边坐了下来,拿起去皮的柳条,朝瘦骡身上猛抽了两下,不过这倒不是他心里有火,甚至也不是存心要折磨牲畜。这脾气,正仿佛多少年以后他的后代在开动汽车之前总要先让引擎拼命打上一阵空转一样,他总是一手挥鞭,一手勒住牲口。”父亲并不是存心想要折磨马,正如他总是一手挥鞭又一手勒住马,这一动作象征着父亲不单单只是简单的冷酷无赖,同样这一切是和他的不公平的遭遇有关的。

小说中父亲被驱逐出去,没有土地产业,没有权利,还时不时猛烈抨击社会,他自认为总是被误解,因此导致他凶恶的欲望;但父亲也是人,具有本质上的尊严和价值。他的悲惨处境把他和一切受苦难的人类联结在一起。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父亲形象在剥夺子女自由与纯真、践踏子女人性的同时,其实也在践踏自己的人性,把自己非人化了。福克纳不愧是美国现代派大师,他运用象征主义使小说获得了无限丰富的含义。通过对父亲的形象,可以看到南方社会和历史中的各种问题。

[1]Zender,Karl F.Character and Symbol in“Barn Burning”[J].College Literature,1989.

[2]奥利弗·比林斯利.父辈与儿子:福克纳《烧马棚》中的精神追求[J].密西西比季刊,1991.

[3]查尔斯·米切尔.福克纳笔下烧马棚人受挫的锐气[J].现代小说研究,1965,(11).

[4]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美]福克纳.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陶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6][美]琳达·T·普赖尔.身势语:福克纳《烧马棚》中主人公的动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02).

[7]珍妮·海尔斯.福克纳《烧马棚》中的亲属关系和传统继承[J].密西西比季刊,1985.

猜你喜欢

福克纳白人小说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没见到他
一封未开启的信
明特《福克纳的生活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