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机发展研究产品的社会关系属性
2013-08-15郑伯森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成都610500
⊙郑伯森 张 桃[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 成都 610500]
作 者:郑伯森,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副教授;张 桃,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引 言
工业设计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演进:从最初的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工程设计,到随后的人机工程学的加入,以及后来在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徘徊,工业设计已由单纯性的功能设计发展成为生活方式设计与产品的文化设计。
自1983年第一部手机问世至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手机的发展俨然成为了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变化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以手机发展为研究对象,对产品设计中新陈代谢阶段进行深入剖析,从而研究产品的社会关系属性的演变过程。这对转型期中国的产品设计领域及相关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物—物关系
产品设计初期所关注的重点是产品关于技术、功能和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在此阶段,由于人们只关注产品本身而忽视了产品与人的关系,使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也就是“以机器为本”的时代。
1973年,Motorola展示了世界上首款便携式移动电话,1983年这款手机被成功商业化。尽管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但它笨重、操作不方便等缺点让使用者几乎成为了它的奴隶。中国市场上直到1987年才销售第一部手机Motorola3200,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砖头机”。此阶段的产品属于手机的形成期,设计主要以解决“物与物的关系”为目的。设计的中心是物,产品的时代特征也表现为标准化、均质化。
二、物—人关系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曾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尝试“艺术与技术结合”,以符合人的身心需求为依据,产品设计进入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此阶段的产品设计主要以解决“人与物的关系”为目的。设计的中心是人,产品的时代特征转向个性化、异质化。
1.对产品的精神价值的关注
在“物—物关系”时代,人们主要关注产品的物理功能价值,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首要目标。但伴随时代的进步,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时,消费者就会从自身的个人价值需求出发去选购产品,更多的是关注产品的精神价值。正如Mario Perniola所言,产品本身被剥夺了它功能方面的意义,转变为它自身的“幻影”,这种转变最终归结于,以产品的形象解释消费它的个体是谁,或者说这个主体此时是通过他消费产品的方式来进行识别的。世界上第一部折叠手机Motorola328C,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使用者对手机的传统印象,同时也奠定了摩托罗拉在折叠造型手机领域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2.对使用群体的关注
科技与人类文明的演进必然带来产品的细分化,当手机产业的研发重心不可避免地从“以机器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时,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就成了手机设计的一个方向。此阶段手机出现了针对不同人群使用的不同类型手机。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对人的生存方式、人的价值以及生命意义的关注。老龄化一直是当下社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老人成为手机设计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嘉兰图开发的老人手机,除了基本发信息、打电话功能之外,增加了手电筒、SOS急救等老人特需功能,此外,此款手机人性化之处还在于放大了按键及屏幕字体的大小,使老年人在使用中更方便。
3.人机互动的植入
将交互设计植入到手机设计当中,产品由原来人适应机器转向人机互动。
触屏手机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交互界面的应用,在操作更方便的同时产生了人机互动,它改变着物我关系,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此之前,人与产品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物我关系,这种物我关系是单向的,交互设计植入使手机设计中的物我关系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展示了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性。
4.手机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任何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身不断向前演进,当产品设计走过了“以机器为本”的时代、经历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它的重心必将转向人类本身,如何使人类生存得更好便会成为这一时期产品设计的目标。
几乎所有的工具与产品,基本上都是为了扩张或延伸人类身体的某部分功能而产生的。例如汽车是为了扩张脚的行走功能,已达到更加快速移动的目的;望远镜、显微镜以及眼镜则是用来增强眼睛的功能;电脑是大脑功能的扩展。人类之所以需要创造出种种器物,是为了强化自身的各种生理功能,只是过去的所有器物都还仅仅存在于人体之外,由于今后商品的持续小型化,都会朝着便携式、可穿戴式的方向发展。如移动电话、手腕型电脑、随身听等各种商品,都呈现出持续接近使用者身体的趋势,甚至将来采取直接埋入人体内的方式都可能变得很平常。近期一些关于概念手机的设计的理念,其中很大一部分呈现人与物的融合。如诺基亚概念腕表手机,将手机设计成手腕的一部分;华为概念手机,将手机与手结合,成为手的一部分。以上概念手机都呈现出解放手,并与人体呈现无限接近的趋势。
三、物—社会关系
2008京都设计宣言指出,一个由科技决定发展向以人类为中心推动发展的转变正在进行。产品的特征已由标准化、均质化,跨过个人化、异质化,而今迈入社会化、文化性特征。产品仅仅是满足个人的社会需求还不够充分,必须制造一种物与社会的和谐生活文化,引导未来的产品价值取向。此阶段的产品属于成熟期,产品设计主要以解决“物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为目的。设计的中心是物与人以及社会的和谐关系,产品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社会化、文化性。
1.手机产品的社会问题
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产生的相关的生态、社会问题引发了对设计、设计教育以及设计研究的新的评判标准。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产品从开发、使用到废弃周期愈来愈短,废旧手机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在手机的平均持有时间只有18个月或者更短。全球每年废弃的手机约有4亿部,其中中国有近1亿部。旧手机已经成为电子污染中一个新的污染源。同时,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之间的亲情越来越虚拟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亲情关怀与心灵抚慰缺失。这些都不得不引起设计师的反思。
2.对手机产品设计的反思
首先,企业、社会不得只顾眼前利益,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其二,设计师、企业要关注如何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产品的废弃率;其三、整个行业必须规范产品零部件的标准,提高互换性、通用性;最后,设计机构应该提供产品的系统解决方案,让产品从开发到消费以及后期的废弃处理都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解决方案。
总之,产品设计的价值取向必然由关注产品的功能、外观过渡到关注产品的文化、精神内涵,关注产品与人以及社会的和谐关系。设计必须担负起创建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义务与使命。
结 语
如果说工程设计是解决“物与物的关系”,当下的产品设计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的话,未来产品设计则是为解决“物与人、社会的和谐关系”。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产生的相关的生态、社会问题引发了对设计、设计教育以及设计研究的新的探索。必须重新审视设计的新内涵,如何使人类生存得更好就成了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对人类自身生存大系统的关注成为了产品设计的价值取向。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任君卿,周根然,张明宝.新产品开发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朱焘.从包豪斯到乔布斯——工业设计发展史上的两座丰碑及我们的思考[J].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期刊,2012,(1):2-12.
[4] 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