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现代性下的生命、生存与生活
2013-08-15万向兴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500
⊙万向兴[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昆明 650500]
⊙赵 翔[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昆明 650500]
作 者:万向兴,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赵翔,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
毋庸置疑,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大到全球部署,小到生活细节。人们不但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也在心理和精神层面体验着空前的革新。而谈到现代生活,就无法绕开一个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广泛关注的概念——“现代性”。此概念发端于近代欧洲人的海外探险、贸易、殖民,来源于中古末期以来的种种事件。①虽然其意义在不同哲学家眼里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现代性观念的核心却与理性及主体性相关。这指的是:启蒙时代以来,人们的主体性意识萌生,进而产生了现代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而这一切又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并构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之基本特征。②
若把2011年的英国连续剧《黑镜》与现代性相提并论,两者必然有些断层。但影片的创作者显然运用科幻的手法,将片中人物置身于一种极度科技化、现代化的生活场景中,借此揭示二者的交集:机器无处不在的世界、过分依赖于影像的思维、看似高端实则单调的生存方式……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陷入新的困顿,人际交往渐显疏离,信任不再。
《黑镜》有着精妙的剧情、大胆的幻想,它通过内容上似乎毫无共性的短短三集,为观众表达着怎样的内涵呢?在谈到该片时,《黑镜》的编剧查理·布鲁克(Charlie Brooker)说道:“如果说科技像一味毒药——它确实如此——那么它的副作用是什么呢?”③可以说,这种副作用正是《黑镜》所欲探讨的领域。确实,科技给现代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变化,让许多东西方便快捷了。但是,现代生活方式也在科技的环抱中彻底改变,甚至出现了不少新麻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镜》给我们大多数乐滋滋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人当头一棒。我们能够得知自己的容颜,乃是通过照镜子;同样,身处现代的我们,也能通过《黑镜》这面镜子来看到自己生活的优劣。
一、监控之下的赤裸生命
该片在第一集就给观众带来了一个格外大胆的设想:假如英国公主被绑架,罪犯不要钱,而是要求首相对着摄像机,现场直播自己和猪性交的镜头,那将会怎样?观众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认为英国当局会“秘密处理”吧。可在一个现代社会中,网络视频的上载完全可以绕过审核,迅速抵达每个人眼前。因此,片中的首相尴尬至极,他作为当事人却像是最后一个知道此事的。
这位处境尴尬的首相,一方面有着崇高而神圣的身份(也正是因为这个身份,他才迟迟羞于完成罪犯的要求);另一方面,他的地位甚至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却可以在众人眼前被一一剥裸(这种身份与罗马法中的homo sacer有很大相似性)。更讽刺的是,首相这么做的原因,乃是出于对人的保护。首相思前顾后,不得不进入演播间,在世界观众眼前进行了一番惊人的“表演”。
看看那些电视机前共赏奇闻的观众吧,他们幸灾乐祸、袖手旁观,目睹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做令人作呕之事,似乎首相的颜面丧尽成了自己的荣耀。然而,他们容易忽略的是,在摄像器材丛生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被监控的对象,每个人都可能在监控中一丝不挂。换言之,每个人都可能像片中的首相那样,被搬到镜头前,让大众欣赏自己的种种丑态。个体在这种背景下赤裸的不光是肉体,更是隐私、尊严、身份的一并剥裸。
根据社交网络理论,如果一个由甲君传出的隐秘新闻被一千个人得知后,甲君的名字很可能被忽略了。④正是这种责任分摊效应,现代人常常通过互联网等媒体,一起欣赏各种旷世奇作(就像片中首相的那些),将集体窥阴欲无责任地发挥到极致。而在这貌似热闹、实则冷漠的现代社会中,每个法律人噤声的又正好是他们不应该沉默的。就像第一集结尾处,大家都忙着看首相的直播,公主却只身一人走在空荡荡的街头。在此,人们关注的所谓“艺术”竟成了一种真实的冷酷,原是为了拯救生命的一场行动,也无疑变作一出集体闹剧。片中这位艺术家标新立异设想出来的“艺术”,更像是一种去人性化的艺术,一种借由庞大传媒虚拟而成的亵渎。
这一集看起来仿佛是在声讨YouTube那样的网络媒体,给社会秩序、政府管理带来了莫大的麻烦。但我们进一步想想,YouTube所代表的不过是一种影像装置,我们今日的任何场所,不都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摄像监控装置吗?人们对这种监控影像所产生的自我同一性依赖,就如吉奥乔·阿甘本所说的那般:“假如‘机器’认识我,或者至少看看我,那我就在此;假如那不分睡醒、始终警惕的‘机器’批准我为活着的,那么我就是有生命的;假如这架‘伟大记忆’记录了我的数值或数码,那么我就是未被忘却的。”⑤
制造一件观众群庞大的“艺术品”成本极低,不过是人肉一下,上载几张裸照。但可怕的是,每个欣赏者都随时可能成为被欣赏者,即使贵为首相也有可能赤条条地出现在众人面前。也许更值得我们思考的一点:这些影像设备给予我们的快悦和确定性,无疑是人造的、虚幻的,但我们为何对之无限执迷?
二、资本奴役下的生存程式
很明显,第二集探讨了现代人的生存之道。那拼命蹬单车赚取数据的模式,恰好是现代人辛苦麻木工作换取薪水的写照。当然,这是一条生存的平庸之路。那么,换一条路又如何呢?女主角用自己的清纯获得了评委的赏识,却瞬间堕落为一个艳情女郎;男主角本打算把真相告知天下,却弄巧成拙地把自己打造成一种真言者的姿态,在金钱利益链条下继续麻木工作。虽然他的屋子是变大了,屏幕也豪华了,可自己的模样却彻底麻木。曾经用来结束生命的玻璃片,也可笑地成了赚钱的工具装在小盒子里。不难发现,这第一条路和第二条路看似不同,却是殊途同归——现代性之下的人,难逃的终究是一条被金钱摄理的奴役之路。你似乎想逃逸甚至已经在逃逸了,自以为超脱此道,走了一条无人问津的新路,可最终却发现自己逃不了。
片中有一种神奇的饮料,人喝了之后会变得飘飘然。男主角很聪明,他没喝那种饮料,自以为可以以真实的一面对待观众,可他错了。当我们正处在一个四处吸取媒体信息的世界,各种信息时时刻刻在为我们“洗脑”。因此,即使男主角没有喝饮料,他也一样不由自主地走上这条奴役之路。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满足观众、满足他者的愿望已成为己任。反观现实,今天日渐繁多的选秀节目,正照见了很多人心中那个巨大的明星梦。现代人以各自的禀赋,贴上不同的标签把自己卖出去,并美其名曰个性化生涯规划。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金钱的驱使下运动。到最后,每个人没有更多差别,有的只是数轴上的不同。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在人与自然“田园诗般的关系”被破坏之时,巨大的解放力量也相伴而生。对个体而言,这种力量使人成为一种追求最大利益的经济人。可叹的是,人虽然从经济中获得独立性,却也同时走上了一条奴役之路,沦为资本与商品的奴隶。⑥我们不难从第二集里看出,片中人住在一个与大自然隔绝的实验室般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对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认同感也基本上是茫然的。这无疑是奴隶般的现代人,与自然、社会,甚至自身的多重异化的一番极端表现。
同时,这集里的男主角的成名亮相,无疑是对那些摆出一副“先知”姿态的人的嘲讽,他们对社会持批判态度、观点犀利,似乎能看穿一切,能拯救病入膏肓的社会,更能点破人们无知的心灵。事实上,这也是信息商业化之下的一种拙劣表演,不过是另一种金钱摄理下的生存程式罢了。
第二集略显悲观却又异常写实地告诉我们:无论你傻乎乎地骑车也好,用清纯打动这个世界也罢,还是另辟蹊径地奔走疾呼,你只要在现代社会里,总是难逃这个生产程式,难以摆脱经济人的奴役之苦。确实,在工具理性的急速膨胀之下,现代人似乎无一能逃过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如何才能安身立命成了一个现代难题。
三、不断祛魅的人类历史
第三集尤其具有科幻色彩。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装置,把生命中经历的一切影像记录在案,还可以随时拿出来与亲朋好友分享回忆。我们知道,人脑的记忆不够完善,会忘却许多事情,有美好的,更有痛苦的。这样的不完善,造就了我们一种独特的信任:总去相信那些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即使它曾经不是那般美好;总去相信那些痛苦的事情不再发生,即使它曾频频发生。片中的装置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删除某些记忆,让我们不再纠结于那些阴魂不散的影像。同时,能历历在目地记载所见还可能带来更多方便之处。片中一个没有此装置的女子在报警时,因不能提供足够影像资料而被警察挂掉电话。可见,未来的警察还可以通过这个装置里取证。
不过,这里的一对小两口可不是在回忆两人的甜美往事,而是在为感情旧账而相互猜疑。在此,记忆的影像无疑变成了证言。爱情和婚姻的世界里,到底哪句话为真,哪句话为假?对方有没有背着自己和别人在一起?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然成了一个不小的现代问题,而在片中那样高度发达的世界里,会不会更好些呢?似乎恰恰相反。
就像我们今日社会常说的那句“有图有真相”一样,我们也会像片中警方那样索求对方的影像作为证言,以此来说明对方所言属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的全部历史(这也是第三集的名称)被悉数记录下来时,我们那铁铮铮的影像历史也变成了一帧帧高清晰证物。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面前出现了两个分裂的选项,一边是可以信、望、爱的东西,另一边是我们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项。于高度法制化和商品化之下的当代人,必定要在此二者间无限迷惘、不停徘徊。⑦曾经借助记忆描述的依稀美好场景,也变成一种纯粹的数码影像记录。它们逼真、清晰、还原度高,甚至还可以放大欣赏,但它们失去了朦胧和晦暗的美,失去了本雅明所谓的“灵晕”。从时间上来看,人作为一种寄居、暂留的生命历程,也在此变成了一种分秒不差的占有。整个人的历史通过记忆装置,时时刻刻地“立此存照”。这种过目不忘、铁证如山的记忆法不可能让爱永不止息,只会让怀疑和推诿永无止境。
通过该集的超现实叙事,我们明确无疑地感受到,在现代性的启蒙理性之下,关于信任的潜在危机。启蒙理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似乎比传统的规训更为可靠。但一轮又一轮的反思和批判,却让既有知识一次次被颠覆。⑧从频频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到迅速腻味的人际感情,这种启蒙理性无疑变革了我们整个社会伦理。人们在不断求真相的同时,制造了另一种虚幻的记忆,构造了另一种碎片般的历史。这种历史与原来那诗一般的、充满了虚与实、真与幻的历史加工方式截然不同。
结 语
从此片来看,高度科技化下的生命无疑是被数码监控的,监狱的监视技术作为典范,大肆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将我们的生活变成一种类似福柯所谓的“全景监视”(panopticon)。生命意义被剥裸的同时,生存的法则也变得过分单调,人们都变成金钱摄理下的牵线木偶。更可叹的是,理性发展到极致的现代人,更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对任何事苛求证物,对任何事加以一丝不差的记载。这使得人们的生活陷入无尽的质疑漩涡,原本的和谐难再。三集《黑镜》,看似内容毫不相干,实则无一例外地指向现代性下的生命、生存与生活问题。无论是监控之下的赤裸生命、资本奴役下的生存程式,还是不断祛魅的人类历史,都如一面面魔镜,寓言般地照见了现代生活的某种未来。
《黑镜》关于现代性的母题所包含的未来观,确乎值得我们反思。诚然,现代性在许多语境中,几乎成了危机与困惑的代名词。在生活条件极大便利、物质水平极大丰富的同时,现代性包含的极端理性与主体性,也让人们产生了莫大的精神困顿。在《黑镜》科幻气息浓厚的叙述表现中,我们从表面的科技变革,窥见了身在其中的人物遭受的巨大社会关系革新,以及人们在意识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在探寻现代科技带给人们什么的这个问题上,《黑镜》并没有过分积极或过分消极。而恰是它冷静而有深度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样,现代性本身也是如此,无论你喜欢与否,它已经带着福祸而来。
① 董高志:《离群索居现代人——思考蔡明亮电影中的现代性》,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版,第9页。
②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 http://www.guardian.co.uk/technology/2011/dec/01/charliebrooker-dark-side-gadget-addiction-black-mirror.
⑤ Agamben,Giorgio.Nuditi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53.
⑥ 唐文明:《何谓现代性?》,《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第44—50页。
⑦ Agamben,Giorgio.The Church and the Kingdom[M].London:Seagull Books,2012,p40.
⑧ 赵一凡:《现代性》,《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第54—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