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文学的发展走向

2013-08-15赵文薇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23

名作欣赏 2013年3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身体

⊙赵文薇[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23]

一、概况

女性文学批评的两大分支,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虽然在研究方法和关注对象上有所不同,但共通之处仍然是对社会性的郑重强调。具体地说,前者提倡集体主义和自我肯定,研究女性的自我表述和独创性,后者试图颠覆男性中心话语,解构压迫女性的二元对立。因此,两者之间的不同是源自知识系统和理论背景的不同,并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就可以涵盖”。①除此之外,女性主义还有其他一些更为细致的界定,比如,美国批评家莱奇把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批评阶段、发掘阶段和话语分析;比如,伊莱恩·肖尔瓦特研究英国小说从勃朗特姐妹一代直到当代的女性文学传统,提出英国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女性的阶段、女权的阶段和女人的阶段;又比如,张京媛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前言中概要地把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为两个阶段,即女性美学和性别理论。国内另一位学者罗婷在《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一书中,也概述了女性主义的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具有很强政治色彩的批评文学、70年代中晚期承认“性别差异与独特性”的女性文学,以及80年代以后开始的跨学科的文化批评。除了以时间为序的前中后三期,还有以主题板块为主线的研究,如金莉教授在为《女权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一书写的导读前言中,概述了作者把女性主义分成七大块,即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有色人种女权主义。由此可见,女性主义研究一般都是采用交叉研究的视角,融合各种文化思潮,划分不同时间和地域,还原女性文学的发展事态。

二、女性文学的发展

1.初创阶段

千百年来,从圣经文学、希腊神话到各国的文学作品,女性的形象一直被赞美、被欣赏。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赞美女性是“万物的灵长,日月的精华”。世界文坛里不乏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如托尔斯泰的安娜、雨果的艾斯米拉达、哈代的苔丝、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以及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等,她们虽然是作品中的女主角,但她们的身份和形象其实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换句话说,这些女性在传统文本中常常居于符号的功能地位,她们是男性作家的精神慰藉,一直被他们审视和塑造,因此自始至终都处于默默无闻的或是被描写、被表达的状态。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规定了男性作为创作中的仲裁者,掌控着书写权,他们对女性进行着伦理评价和道德判断,却从来不赋予女性以意义。因此,“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或是轻浮做作甚至下流放荡,或是多愁善感、俯首听命、恪守妇德,被男性作家肆意误征”②。王宁教授认为,在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到来之际,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西蒙·德·波伏娃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宣称的“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首先揭露了男性文学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因此也就开始了对女性文学的研究之路。与此同时,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也高度赞扬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她关心妇女问题和社会问题,探讨了女性的命运以及生存境遇,最先提出“双性同体/雌雄同体”(androgyny)的概念,并用自己的小说《奥兰多》身体力行了她的创作思想。她认为,“一个人一定得女人男性或是男人女性,在脑子里,男女之间一定先要合作然后创作的艺术才能完成”③。应该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伍尔夫“雌雄同体”的世界是一个平衡和包含两性情感范畴的世界,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然而,肖尔瓦特认为,伍尔夫“雌雄同体”的观点是一个女性作家对于自己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境地的反映,它是一种理想化艺术家的乌托邦设想,是“无性”的,代表了对性别的逃避。

2.发展阶段

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掀起了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她在书里描绘了女性面临的“无名的困扰”,呼吁女性走出家门,追求自我实现。之后,凯特·密莱在《性别政治》中,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形象。另一部有着重大影响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著是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它运用了意象研究的方法和心理分析的模式,对19世纪英美几位重要女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批判了父权制文化传统对女性和女性文学的偏见和歧视。如果说,英美学派侧重社会批评,主要研究文学的社会和文化语境,那么法国学派则注重话语和文本的研究。法国女性主义者深受德里达和拉康的解构主义与后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建构了女性语言和女性写作的创作方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主要从语言向度探索女性的边缘性与颠覆性,她建构了一种“记号”话语,力图打破象征父权的“象征秩序”。露丝·依利格瑞十分注重“女性语言”,即由女性身体所转达出的女性特征,她认可一种生理回归和本质论。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指出,“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她还呼吁女性不能再沉默,“要写作,用肉体来写作”,用“乳汁”、用“血液”来写作,因为“妇女的想象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像音乐、绘画、写作一样,她们涌流不息的幻想令人惊叹”。④西苏所提倡的身体写作很快就得到了其他女性批评家的认可和赞赏,苏珊·格芭通过细读伊萨克·迪尼森的《空白之页》,在《〈空白之页〉与女性创造力问题》中回应了埃莱娜·西苏的看法。格芭认为,女性在传统中的状态就是“混沌”“缺位”“否定”和“空白”,继而,她从修道院床单的故事展开,具体说明了妇女书写身体的原因其实就是在争取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阐释和诉说的权利,也是一场争夺两性话语控制权的战争。许多女性作家和女性批评家一致肯定西苏的主张,她们认为,身体书写这种女性特殊的语言将戳穿和打压男权叙述的诡计,颠覆父权文化的一统天下。然而,身体写作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跨越女性主义批判的理论框架,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和转化,西苏所倡导的身体写作理论的真正内涵在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视野中被误读、被歪曲,在一些作品中,特别是在一些当代中国小说中,身体写作变成了只写身体,或是纯粹的性描写。这些小说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叛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需要强调的是,身体写作是有关女性经验的写作,是另外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女性主义作家企图通过身体写作进入历史,继而触摸历史,使自己得以接近生命的本质力量。身体写作是对女性生命力的一种新探索!

3.现状与困境

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掀起了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以“反宏大叙事”“反权威”“反文化”“反基础”“去中心”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迅速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以来对颠覆父权制、解构男女二元对立至死不渝的女性文学批评迅速对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寻找裂缝、瓦解传统、误读文本、放逐历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顺乎自然地与之携手共进。乔纳森·卡勒认为,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势力”。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女性文学批评家开始关注种族、性别、同性恋、姐妹情谊等问题。芭芭拉·史密斯在《迈向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论文集中,提倡建构一种黑人女权主义理论,为的是挖掘处于沉默状态中的女性同性恋的文学价值。她将种族引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乃至整个文化批评领域,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乃至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雪莉·摩拉加在《这座桥名叫我的后背:激进有色女性作品集》一书中,关注性别政治、文化语境、语言的互文性发展、神话、神话创造,以及爱的必要性。另外,奥德·洛尔德、安布尔·霍利邦、贝尔·胡克斯等都是提倡同性恋的女性主义批评家。这个阶段,朱迪丝·巴特勒是一位非常引人注目的批评家,她的性别操演理论(the theory of gender performativity)分析了性别观念的产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无数次反复“操演”的结果,因此是可以改变的。她认为,男女的确存在解剖学上的不同,但真正的男女性别之不同是社会规范不断在我们身体上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是社会规范不断地重复和操演才造就了今天这种现象。巴特勒还使用了扮装这个例子来揭示性别的内在真实是一种假象。她的理论使女性主义认识到:身体的性别特征是历史过程中外在的文化符号沉积累加的结果,文化规范的操演行为创造了性别身份。⑤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不但解构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解构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女人等范畴本身,同时也成为理解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个必要条件。

后现代之后,无论是与自身,还是与世界的关系,主体都遭遇了去中心化的过程。朱利安·沃尔弗雷斯在《21世纪批评述介》第九章网络批评中,不仅阐释了身体与技术的关系,而且还强调在网络文化中,自我是多元的、流动的,只有通过与科技的交互作用才能被建立。今天,科技已经扩展并完善了某种技术,它们能将“真实”再现到完美的程度,以至于真实主体的状态受到广泛的质疑。哈拉维在《电子人宣言: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接下来的另一本书《类人猿,电子人和女人:自然的再发明》中,首次使用了“电子人”(cyborgs)这个词,通过描绘融合了金属和肉体的电子人,哈拉维从理论上解释了身体和技术的关系。当下的一系列新技术革命,如美容整形手术、修复手术、仿真技术、超人、黑客等对艺术作品的分解和重组,将人和机器结合起来,因此,原有的身体也可能是一种伪装,在网络空间里,身体永远是电子人式的。既然身体是电子人式的,那么身份就被公开模拟,换句话,在身体和科技的网络文化关系中,真实自我或身份是不存在的⑥。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塞迪·普朗特提出了网络女性主义的说法,因为她认为,女性与科技(网络)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⑦还有,大卫·贝尔、芭芭拉·肯尼迪、安德鲁·罗斯、米歇尔·韦恩斯坦等人都撰文探讨了网络亚文化、网络女性主义、网络性特征、网络身体,以及后人文主义等主题。

三、女性文学的发展走向

无论是60年代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女性主义批评、七八十年代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挑战的女性文学、法国学派弘扬的“女性写作”、朱迪丝·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摩拉加等的有色女性主义批评,还是当下流行的生态女性主义、网络女性主义,女性文学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女性文学,无论是女性作家、女性批评家,还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文学宏大的话语遮蔽下散发出别样的、活力的美,使得女性主义诗学在当下西方文化思潮中,居于一个核心地位。经过这么多年不断的质疑、挑战、创新、颠覆、突破和发展,女性主义已经走上了“双性和谐”的光明大道:两性“和而不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体现其充满活力的存在。

在“双性和谐”的境界里,女性主义消解了和男性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认为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平等才是人类关系构建的共同选择和真正目标,女性主义不再是作为男性对立面的一种声音,而是反映了不同种族、阶级、民族的妇女以及边缘人群的多种声音;女性主义将用“双向视角”关注女性、关注男性、关注整个人类社会。总之,女性主义文学要和男性建立一种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谐发展,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阴阳双方相互依存,谁也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易经》的精髓便是“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和谐乃辩证统一,阴阳和合其德行,因而万物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形成万物稳定;阴阳不和便会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因此,不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都离不开阴阳合德的原则,这也是我们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女性主义批评的任务,一如托里尔·莫依所言,是揭示和维护女性的自然和体验。说到底,双性和谐正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终极目标!女性主义文学最终的走向一定是“双性和谐”!

①杨俊蕾:《从权利、性别到整体的人——20世纪欧美女权主义文论述要》,《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第44页。

②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③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8页。

④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⑤ 王宁主编:《文学理论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页。

⑥ 朱利安·沃尔弗雷斯:《21世纪批评述介》,张冲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⑦ Plain,Gill.A History of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326.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我de身体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我们的身体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身体力“形”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