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诗歌中“Road”之隐喻

2013-08-1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名作欣赏 2013年32期
关键词:语篇隐喻意象

⊙王 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 陕西 杨凌 712100]

一 隐喻在英语诗歌中的应用

1.英语诗歌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形象化过程。隐喻是一种语言运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源域(source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分别是思维的起点和终点,隐喻可以理解为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任何一种语言中的诗歌创作都讲究修辞手段的运用,诗歌凝缩的语言、精炼的表达、紧凑的结构特点使隐喻成为诗歌创作和解读的重要手段。英语诗歌中的重要流派如湖畔派、玄学派、意象派等都视隐喻为建构语篇、解读蕴意的重要手段。诗人往往运用隐喻精心组织鲜活而富有节奏的语言,构建丰满意象以激活读者的联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隐喻中可以获得鲜活的东西“。隐喻是诗歌的逻辑”,在诗歌语篇视角下,一个或数个隐喻可以被当成一首或几首精致小诗,可以说诗歌与隐喻具有相同的本质,“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2.诗歌隐喻的功能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阐释和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语言、思维和活动中。很多“最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过长期的规约而潜移默化地进入日常生活的无意识的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是跨领域映射,并在目标域中保持源域的推理结构,即从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陌生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为抽象的意象图式。这也充分验证了隐喻认知理论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隐喻是建构和解读诗歌语篇的有效策略,在诗歌中具有思维认知和组织功能。隐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建构了英语诗歌的意蕴。源域和目标域的相映射,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诗人以源域意象为载体,通过源域链条和目标域链条的映射,实现语篇连贯。隐喻在诗歌中的功能大致分为两个,即思维功能和组织功能。

(1)思维功能。隐喻是诗歌性的语言,隐喻思维是诗歌创作和解读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帮助诗人把生活体验凝炼成简洁优美的语言。隐喻作为建构和解读策略,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诗人在创作中将自身语言体验和情感体验概念化、系统化,借用隐喻来表达丰富蕴意。隐喻思维是诗人运用一个经验意象解释另一个经验意象,或由一个经验概念表达另一个经验概念。隐喻思维以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与关联为前提,实现跨域映射,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内容,增强了诗歌的张力。诗人运用隐喻的不同方式体现了不同诗人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也表明了诗人在建构诗歌时的思维差异。

(2)组织功能。诗歌具有语言简练、结构明了、思想深刻、命题统一等特点,建构诗歌就要体现诗歌的衔接与连贯特点,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诗人往往用一个中心隐喻组织语篇,确立诗歌主题,整个诗篇都围绕这一中心隐喻展开。在诗歌隐喻的使用中,源域与目标域总是集中于一点,并包含各自的下位集,相互作用,纵横交错,体现在篇章上,就是往往有两条线来完成语篇组织。

二、英语诗歌中常见“Road”隐喻

1.“Road”的简单隐喻。“Road”的简单隐喻主要指其隐喻内容比较通俗可见,便于直接通过分析和阅读上下文理解,在英语诗歌中,最为典型的一个简单隐喻就是“Every road leads to Rome”,这里的“road”字面意思是道路,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映射的主题不同,譬如通向成功的道路,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等等。

2.“Road”的复合隐喻。复合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各种语篇中。复合隐喻在结构、语义、映射方面比较复杂,对复合隐喻的认知研究往往置于复合空间理论视域中考量。诗句“Theair smeltof fear,thefear of abandonment”,包含典型的复合隐喻;The Road Not Taken 中,“road”隐喻“life”,Lifeisaroad统领全诗,其他命题的组织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命题展开。道路横亘、行人踟蹰、选择的路、放弃的路人生、生活选择、决定做的事、放弃做的事等等就是复合隐喻的典型。

3.“Road”的延展隐喻。延展隐喻是“喻体的延伸”,是对隐喻进一步描写和说明的句子,与喻体修饰部分不同,延展部分在隐喻结构中经常用标点与其他部分隔开。隐喻延展由喻体发轫,受喻体制约、支配、影响,可见延展与喻体关系密切。延展旨在解释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而相似性正是隐喻建构的基础,恰到好处的延展能够对隐喻的合理建构和正确解读画龙点睛。例如,诗句“Living without an ami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中,“living”就是一个典型延展。比如诗句“Notes from a Trip Down Memory Road”中的“road”指往昔的历程或者过去的经历,这也是典型的延展隐喻。

4.“Road”隐喻的应用。弗洛斯特在诗集自序中写道:“每一首诗实质上都是一个新的隐喻,否则就不成其为诗。”在《持久的象征》一文中他这样说:“我发现我说了其他很多关于诗歌的话,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隐喻,指此物而说彼物,以此物来说彼物,那是秘而不宣的快乐……每一首诗里面要么有一个新隐喻,要么什么也不是。还有一个含义,即所有诗都是同一个古老的隐喻。”弗洛斯特写诗最与众不同的技巧就是善于描述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抓住事物具有的特点,探究其延展的寓意,去表达一个深刻的哲理,其名诗The Road Not Taken家喻户晓,不同风格的翻译散见于报纸期刊。有的翻译成七律,有的翻译成五言绝句,有的翻译成现代诗,有的词藻华丽,有的对称工整,有的天马行空,有的与原文亦步亦趋。这首诗之所以引发起如此丰富的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诗中营造的氛围,尤其是诗歌对人生道路的无奈和憧憬的精致描述。该诗中,“road”的隐喻主要体现在“road”和“life”的隐喻对应,“traveler”和“protagonist”的隐喻对应,同时还有“branch”和“choicein life”的隐喻对应,其中“road”最为典型,也是最为突出的隐喻,最精致的隐喻是“road taken”和“road not taken”的隐喻,主要影射“choicetaken”和“choice deserted”的核心思想,整篇诗“road”的隐喻使用得淋漓尽致。

Emily Dickinson创作的诗歌Little Stone(《小石头》)中也出现了“road”的隐喻。

How happy is the litt lestone

That rambles in the Road alone

And doesn't care about Careers

And Exigencies never fears—

Whose coat of elemental Brown

A passing universe put on

And independent as the Sun

Associates or glow alone

Fulfilling absolute Decree

In casual simplicity—

诗中描述了路边默默无闻的一颗小石头的坚忍不拔,最有韵味、最肆意潇洒的译文是“功名利禄不汲慕,莫惧世间多变故,渺瞬宇宙披君服,独立不羁,荣耀如日濡,纵使凭天御,规言矩步亦淳朴”。不言而喻,诗歌中的小石头暗指世间无数无名斗士,他们有不畏生活艰辛、不畏孤立无援的坚强积极的人生态度;诗中的“road”暗指人生之路,人生之路崎岖、漫长、艰辛,每个人都是人生之路上的小石头,或甘于平凡,不求功名利禄,或在人生之路上坚持不懈,完成自我价值。

弗洛斯特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小驻》)中,虽然“road”一词没有在文本中出现,但字里行间却营造着“road”意象,在诗句“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中,我们慨叹人生之路要多么美好、漫长、深邃才会让我们痴迷留恋?在诗句“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中,我们不禁要问“该去哪儿呢?该如何抉择?要怎样在享受安逸和承担责任、义务中寻求平衡?”

本文从隐喻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出发,分析了英语诗歌中“road”隐喻的运用。“Road”的核心隐喻是人生之路,基于人生之路这一核心隐喻,各种隐喻随之延展开来,构成了丰富的延展隐喻和复合隐喻。爱情、事业之路的选择带来的人生困惑总是在路的无尽延伸中或强烈或渐息,走在路上的人或斗志昂扬或垂头丧气,人生就这样多了燥热冷漠的酷暑寒冬,也多了五光十色的斑斓春色。

[1]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 s[M].New York:Random House Modern Library,1954.

[2]Briggs,J.&Monaco,R.Metaphor:the logic of poetry[M].New York:Pace University Press,2002.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Lakoff,G.and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6]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J].外语教学,2006,23(5).

[8]施叶丽.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4.

猜你喜欢

语篇隐喻意象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意象、形神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