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贝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犹太原型

2013-08-15朱志美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274015

名作欣赏 2013年27期
关键词:犹太民族奥吉贝娄

⊙朱志美[菏泽学院外国语系, 山东 菏泽 274015]

作 者:朱志美,硕士,菏泽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二语习得。

一、引言

美国“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匠索尔·贝娄出生于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于1924年随父母迁至美国芝加哥。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贝娄进入伊利诺斯州的西北大学攻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士学位,两年后又进入麦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完成学业的贝娄开始了其高校执教的历程,他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担任讲师或教授,期间贝娄在欧洲广泛旅行并出版了多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处女作《早晨独白两则》、创作于1944年的《挂起来的人》、发表于1947年的《受害者》、出版于1953年的《奥吉玛琪历险记》、1956年的《勿失良机》、1959年的《雨王亨德森》、1964年的《赫索格》和《最后的分析》、1968年的《莫斯比的回忆》、1970年的《塞姆勒先生的行星》、1975年的《洪堡的礼物》、1976年的《耶路撒冷归来》、1981年的《主任的十二月》、1987年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2000年的《拉维尔斯坦》等。①在驰骋文坛的六十余年间,一直勤于笔耕的贝娄凭借作品中丰富的社会映像与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立于文坛,不仅为其赢得了大量的读者,也使评论界对其倍加关注。贝娄还对包括马拉默德在内的后继著名犹太作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贝娄小说中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塑造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得以实现的,这些主人公以犹太男性知识分子居多,贝娄借他们之口诉说着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于周遭人与事的观点。成长于犹太家庭之中的贝娄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这种暗藏于作者血液之中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反映在贝娄的文字之中,尤其与这种无意识紧密相连的犹太原型深深地烙印在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上。在包括《挂起来的人》《赫索格》《奥吉·玛琪历险记》《勿失良机》《雨王亨德森》《洪堡的礼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等在内的小说中均可寻到犹太原型的踪迹。

二、贝娄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的犹太原型

探讨贝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犹太原型不可绕过的是作者对于自身民族文化即犹太性的坚守。其小说创作对于犹太性的展现主要可区分为直白和内敛两类:一是以《塞姆勒先生的行星》《贝拉罗莎暗道》《堂表亲戚们》《拉维尔斯坦》为代表的较为直白地展现犹太性的作品,其中直接涉及犹太民族的灾难,如大屠杀、反犹主义等,对于犹太民族整体的不幸命运与主人公身上的犹太民族性进行了直白的书写,表达了强烈的抗争情绪;二是以《赫索格》《挂起来的人》为代表的较为内敛地展现犹太性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并未带有鲜明的犹太性,但细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浓烈的象征意味。对于这些思想内涵更为深邃的作品的关注,不仅是解读贝娄小说犹太原型的关键,也是全面深入地阐释其作品的必经之途。

出版于1944年的《挂起来的人》是贝娄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小说,其中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约瑟夫在1942年至1943年间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二战时期,辞掉旅游局工作的约瑟夫由于征兵手续的复杂迟迟未能入伍。无所事事的生活使他备受困扰,经济上的依赖状态使约瑟夫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之中。他开始冷漠地对待周遭朋友与亲人,漠然于身边发生的事情,俨然成为一个被“挂起来的人”。在小说中贝娄这样描述约瑟夫的身心状态,“自己并不是处身在一个广阔的世界里,而是在一个封闭的、绝望的牢房中。”②最终约瑟夫决定主动去征兵局申请入伍而结束了“挂起来”的生存状态。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其犹太原型即为《圣经》中的约瑟夫,约瑟夫作为雅各的第七子出现在《圣经》的《创世记》篇中。由于父亲的偏爱遭致兄长嫉妒的约瑟夫被贩卖到了埃及,经过艰苦的奋斗,约瑟夫终于从一个埃及底层民众成为了埃及宰相。成为宰相的约瑟夫勤政爱民、备受爱戴,但他依然时刻怀念自己的故乡以色列,将自己的犹太身份铭记于心,当父兄因饥荒来到埃及避难时,约瑟夫摒弃前嫌热情地接纳了他们,这一情节在展现了约瑟夫对于民族深厚情感的同时也隐含了其作为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危机。贝娄的小说《挂起来的人》中的约瑟夫与《圣经》中的约瑟夫一样,生活在远离民族、远离传统文化的美国。作为一个犹太移民,约瑟夫没有美国国籍,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与身处异乡的漂泊之感使他成为了“挂起来的人”。

贝娄最为著名的小说《赫索格》中的主人公摩西·埃尔凯纳·赫索格凭借自己创作的《浪漫主义与基督教》而成为美国犹太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中上层的社会地位、颇有成就的学术研究使赫索格对现代文明与人类的生存状态怀有积极的态度,但生活中的打击使他越来越迷惘,以至于游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找不到出路。妻子的出轨、好友的背叛、合作伙伴的狡诈、社会公平的伪饰使赫索格只能通过书写从不会被寄出的信来寻求自立,庆幸的是赫索格最终通过给所有人写信抒发了内心的迷惘,在对新的生存方式的探索中逐渐寻找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

与《挂起来的人》中主人公约瑟夫一样,摩西·埃尔凯纳·赫索格的名字也具有很强的原型意义。《圣经》中埃尔凯纳的妻子是一个犹太教信徒,其子撒母耳即是著名的拥立扫罗为王的先知;而摩西也是《圣经》中的重要人物,在《出埃及记》中摩西依照上帝的指引,带领以色列人民穿沙跨海地寻找流着乳与蜜的地方。正是在摩西的带领下,犹太民族逃离了埃及法老的魔爪。伴随着逐渐觉醒的民族意识,犹太民族逐渐成型。③

如此说来,贝娄赋予《赫索格》中的主人公摩西·埃尔凯纳·赫索格这一人物形象以浓烈的宗教意味,虽然他并未带领犹太民族在美国开辟一块新的天地,但他通过书写信件而进行的精神层面的探索也是值得赞颂的。赫索格与《圣经》中的摩西一样,流着犹太民族的血液,身处备受压抑的异乡;只不过摩西时代犹太民族面临的是肉体上的压榨,而赫索格所生存的上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已经不再存有对于犹太民族的公然压迫。美国现代文化对于犹太传统文化的冲击使犹太人的异化现象十分严峻,被异化的犹太人逐渐远离了自己的民族,在精神层面失去了自由。如果说《圣经》中的摩西所担任的是带领犹太人民逃离苦役与饥饿,那么赫索格就是在试图探寻美国犹太移民犹太性的重构,二人都是拯救民族的勇者形象,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贝娄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犹太原型

贝娄虽然受到女权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犹太男性作家的群体局限,但如果从犹太原型这一角度审视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依然可见其对于女性形象的固化思维。

在犹太民族的传统中,女性是以男性的陪衬形象而出现的,她们的义务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如果有不安分守己的女性,即使是走出家庭并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在包括贝娄在内的犹太男性作家笔下,她们依然成为以厄洛斯为原型的妖妇的代言。

在《奥吉·玛琪历险记》中,贝娄以主人公奥吉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塑造了以劳希的奶奶和西亚为代表的控制欲极强的“妖妇”形象。劳希的奶奶不顾自己房客的身份对奥吉的家庭事务指手画脚,希望将奥吉教育成她所希望的人;奥吉的情人西亚不择手段地驯服奥吉的野性,希望他对自己俯首帖耳,而实际上西亚并不真正地关心奥吉的健康与理想,甚至最后背叛了奥吉。而《雨王亨德森》中主人公亨德森的两任妻子佛朗西斯和莉莉均对他和家庭漠不关心,希望以亨德森为踏板结识更多有价值的人。《洪堡的礼物》中的蕾纳塔经营着与男主人公西特林的虚伪感情,缺乏廉耻且十分虚荣。她不仅多次背叛西特林,而且在西特林破产后依然利用他对自己的信任来牟取利益。《勿失良机》中的玛格丽特更是贪婪而凶悍,以强硬的方式不断压榨威尔姆的钱财直至其毫无利用价值。

《赫索格》中的“妖妇”形象更为鲜明和集中,虽然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较之前小说中的女性更加丰满和多变,但依然拥有“妖妇”的固有特征。男主人公的妻子玛德琳表面端庄贤淑,实际上却是一个充满占有欲的女人,“爱支配人,爱叹叨,简直被宠坏了,动不动就乱发脾气,到处散播丈夫的坏话”④。玛德琳还与丈夫的朋友格斯贝奇厮混,并企图骗取丈夫的钱财。虽然玛德琳区别于以往贝娄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醉心于学术,从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家庭的琐碎,拥有自己的梦想,但她这样一位符合上世纪中叶女性主义理想的新女性依然未能成为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

在贝娄经历了四次失败的婚姻后,年过古稀的他创作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并在其中对女性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攻击。《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女主人公卡洛琳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女性的自我意识,穿着华丽,拥有着姣好的容貌和不错的教养,但贝娄却这样形容卡洛琳:“一见就知道她是祸水”⑤,这句话十分鲜明地总结了贝娄笔下女性人物形象所指向的犹太原型。小说中的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男主人邻居德拉的妻子,她惯常以各种方式引诱本诺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最后“被膨胀的渴望噎死”⑥。而本诺的另一任妻子马蒂尔德更是被书写为一个放荡而跋扈的女人,正是由于无法忍受马蒂尔德的纠缠,本诺最终选择了到杳无人烟的北极进行考察。

贝娄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被统一总结为压榨男性的“妖妇”,这与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具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圣经》的《传道书》中就将女性形容为比死亡更为可怖的存在,认为有些女性的爱情像陷阱和罗网一样将男性紧紧包裹,有致命的危险。

可以说在犹太民族的集体观念中,女性只有丧失自我,为家庭和丈夫而生存才是正常之态。对犹太人来说,寻求独立和过分貌美是女性的过错。加之贝娄自身经历过多次失败的婚姻,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都成为了厄洛斯的化身。

① 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3.

② [美]索尔·贝娄.挂起来的人[M].蒲隆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65.

③ 沐涛,季惠群.失落的文明:犹太王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8—97.

④ 周南翼.二十世纪文学泰斗:贝娄[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84.

⑤⑥ [美]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M].李耀宗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66,79.

猜你喜欢

犹太民族奥吉贝娄
电影《奇迹男孩》人物变装的隐喻与换喻研究
奇迹男孩
《奇迹男孩》:父母的修养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善良,所以勇敢
犹太文学中的“施勒密尔”形象与中国“阿Q”式人物之比较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索尔·贝娄的婚姻
贝娄,歧路上的流浪者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站立的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