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精神的另一种表达:《荆棘鸟》爱情母题下的美国精神诠释

2013-08-15魏建平长治市一中山西长治

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
关键词:荆棘鸟卢克拉尔夫

⊙魏建平[长治市一中, 山西 长治]

《荆棘鸟》是美国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奉献给读者的一道视觉大餐,1977年问世即成为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而后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迅速成为世界畅销书。其被人们喜爱的原因主要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有读者认为它“堪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肩”。《荆棘鸟》中的爱情故事确实令人感动,但文学长廊里的爱情经典甚多,梅吉和拉尔夫的故事也并不超越其他经典更多,我认为它迅速畅销的主要原因是它在爱情母题下承载的精神诠释。

一、小说主题爱情中的精神承载

小说的核心故事无疑是梅吉和拉尔夫长达四十九年的执著而无望的爱情,正是它震撼了许多读者的心,久久为人们所传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呢?

梅吉是克利里家唯一的女孩子,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她天性浪漫、温柔,热爱美的事物。但她的这一天性在她的家庭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护,相反,她遭受更多的是冷漠以致粗暴的伤害和摧残。母亲菲的激情在一次失败的爱情中被消耗殆尽,在现有的家庭里,她只是平静而冷漠地完成着繁琐的家务,应付着丈夫帕迪一次又一次对她的索求并忙碌着生一个接一个的孩子,从而忽略了梅吉是个女孩子这一事实。父亲和哥哥们则更多地继承了克利里家族那种现实的生活态度及对美的不理解也不以为然。弗兰克是这个家庭中唯一爱她、怜惜她的人,是弗兰克建议母亲在她生日的时候给她买一个布娃娃,可弗兰克更多地沉浸在对打铁生涯不满和对父亲对母亲的态度的嫉恨中对她关注有限。当她的布娃娃艾格尼丝在两个哥哥杰克和休吉的抢夺下所有装饰被破坏得荡然甚至身首分离时,她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的软弱和无助。

正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在她10岁到达德罗海达后,遇到了温和而耐心的神父拉尔夫,并且拉尔夫还充当起了她的成长见证人、保护人和精神导师的角色,从10岁到16岁,几乎伴随了她从女孩长成少女的整个过程。梅吉对拉尔夫的依赖和迷恋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

而拉尔夫,他一开始是出于怜悯地喜欢作为一个孩子的梅吉的美丽,以及梅吉作为一个孩子对他生活的填补和对他生活道路和声誉的没有危险。因此他爱护梅吉,塑造梅吉,在梅吉成长的过程中。梅吉可以说是他的一种作品,是他的心血。他爱梅吉,一如一位创作者对凝结了自己心血的作品的不忍释手的痴爱。

然而,遇上梅吉时的拉尔夫已经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28岁的成年人。他从小受着把他培养成教士的教育,一心想要涉足教会的神权。他没有背景,没有家世,在曾经的教士生涯中得罪主教,因而被放逐到基里。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他理智地清醒地拒绝着俗世的诱惑。梅吉能得到他的照顾和保护也正因为梅吉是一个孩子,不会对他的生活和声誉造成任何威胁。所以当16岁的梅吉初成少女,拉尔夫意识到她的成长时,在梦想和爱情之间,拉尔夫理智地、义无反顾也几乎是下意识地选择了疏淡梅吉并且在之后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一直做着这样的选择。无论是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拉尔夫,还是他对梦想和爱情进行功利化选择的拉尔夫,正是美国这个缺乏根基的民族在发展以致崛起的过程中拥有的一种奋斗精神。

梅吉遇到拉尔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在拉尔夫的保护和塑造下她逐渐习惯了对拉尔夫的依赖和迷恋,可就在她这依赖和迷恋的习惯养成并不能割舍之时却忽然受到了拉尔夫的疏淡甚至远离,拉尔夫甚至劝她去参加舞会、嫁人。梅吉受到了伤害,深深的伤害。然而她只是默默地独自流泪,自我疗伤,她没有去挣扎,去争取,她甚至听从了拉尔夫的劝告嫁了人,尽管她嫁得是和拉尔夫外表非常相像的卢克,但她毕竟嫁了,嫁得还心甘情愿。梅吉的选择固然是因为她一开始遇到的拉尔夫就是一位教士,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拉尔夫一直在强调自己的教士身份,梅吉也一直在提醒自己认识并接受拉尔夫的教士身份,但有意无意之中,梅吉又何尝不是独立精神和对他人自由充分尊重精神的践行者呢?

梅吉嫁了,拉尔夫就解脱了。理论上似乎应该如此。但是,是偶然还是必然,麦科特劳岛上梅吉拥有了戴恩,在梅吉,那就是她与教会的战利品,她首先想的是不能告诉任何人,尤其是拉尔夫。事实上,终其一生梅吉也没有告诉拉尔夫,直到——戴恩死后。这是梅吉独立奋斗的成果,她用嫁人和嫁人之后受到的冷遇的代价才换来了这一成果。但是,值了。有了戴恩之后她回到了德罗海达,永远地离开了卢克,并打算永远把戴恩留在德罗海达,留在她的身边。戴恩的拥有以及独自拥有,是梅吉个人奋斗的结果和表现,尽管,她没能最终拥有这一成果。

二、小说辅助爱情表达中的精神承载

《荆棘鸟》可以说就是由一出出爱情悲剧构成的一部克利里家族史。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是悲剧,梅吉和卢克又何尝不是?菲和帕迪以及曾经的帕克哈又何尝不是?以及朱丝婷和戴恩。小说中唯一的爱情亮色就是朱丝婷与雷恩的感情,只是这抹亮色最终亮在了德罗海达之外,它得益于雷恩以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智慧给了朱丝婷以足够的宽容与等待。但不管这些爱情的性质如何、结局怎样,它都表现出主人公身上某种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精神实质。

卢克是一个众多读者认知上的反面形象,他对梅吉的追求一开始就带着那么一些不单纯的成分,他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梦想,在此之前曾经有过几次目标明确然而失败的努力,梅吉是他一个不太满意但还差强人意的目标。但平心而论,追求梅吉过程中的卢克并不让读者讨厌,相反,在梅吉和拉尔夫痛苦而无望得爱情铺垫下,读者还希望卢克追逐的步伐更有力一些,过程更顺利一些,结局的到来更快捷一些呢。卢克那种对自我力量的自信颠覆着拉尔夫的柔情,读者寄希望于他能使梅吉得到俗世的幸福。其实就是在婚后,卢克对梅吉的抛弃也并不比拉尔夫对梅吉的抛弃更彻底,他只不过是对钱控制得更紧一些,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也没有花啊。”他用自己的自律来要求梅吉,要求的又恰恰是“钱”,这在一般人眼里看来的俗物,于是在读者眼里卢克卢克这个形象就成为了世俗、物欲的象征,成了高贵的拉尔夫神父一个低俗的对比,一种外表上的相似、精神上的对比。其实卢克的错就在于他的梦是财富,他把婚姻当作了追逐梦想的手段。其实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教职和财富作为梦想,放弃爱情得到1300万与追逐婚姻得到每月5000磅作为手段?卢克对割甘蔗的热爱也并不比拉尔夫对教会的热爱稀薄。在有梦想并以个人奋斗的形式追逐梦想,卢克和拉尔夫的本质是一样的。

梅吉对卢克的爱情呢?又何尝不是一开始就不那么单纯?有着对那酷似拉尔夫的外表的表面上的厌憎而实质上的迷恋,又有着对完全不似拉尔夫的性格的一些精神反叛式的喜爱与向往。一心一意的迷恋是一眼看到底的拒绝与无望,于是,梅吉选择了卢克对自己热切的殷勤与专制式的追求,更何况,还有那酷似拉尔夫的外貌做基础。说到底,梅吉还是在热切地追求着自己所迷恋的东西,只不过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这一场世俗化的恋情,一桩互相利用的婚姻。其实还是主人公身上那种对于梦想执著追求的精神的表现手段。

菲和帕克哈的爱情简直就是梅吉和拉尔夫爱情的母版,只是帕克哈追求的是世俗的政权,拉尔夫追求的是神化的神权而已。她们都从对方那里偷来了孩子,但无论是弗兰克还是戴恩,最终都没有留在她们身边。执著的追求结果是对命运的难以把握,这正是20世纪“二战”结束新科技浪潮带给美国人的普遍精神感受。

菲和帕迪的爱情也是一出悲剧,一出孕育了许多孩子也孕育了作品主体的悲剧。最初的迷恋耗尽了她的热情与爱情,与帕迪的生活中她太过于淡定与冷静,除了对弗兰克。弗兰克是她那段迷恋的见证。帕迪对菲则更近于迷恋与崇拜,是的,迷恋、崇拜,尽管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菲的爱情,不,最终得到了,在他死后,这恐怕是他们爱情生活中唯一一抹亮色了。他尊重菲,但恐怕永远不能理解菲那一小块地毯和菲的祖母的画像,菲也从来没有试图让他理解过。这一点上我想他比梅吉更悲剧,至少拉尔夫一开始呈现在梅吉面前的就是一位教士,也一直努力让梅吉理解并接受自己教士的身份,梅吉也一直在痛苦然而努力地理解着、试图认同接受着拉尔夫教士的身份。然而,帕迪的迷恋又何尝不是一场对梦想的热情追逐?而且,以生命为代价,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难道不值得读者尊重吗?

戴恩对于宗教的迷恋、朱丝婷对于演艺事业的热爱、雷恩以强大的意志力和智慧给予朱丝婷的宽容与等待,以及弗兰克、鲍勃、吉克、休吉、詹斯、帕西等人对农场的执著而坚韧的热爱,以及那个被很多读者不看好的玛丽·卡森姑妈,她以一位没背景、没教养的女人,用两只没命干活的手,凭自己的一张脸、一个身子和一个比人们认为女人应该拥有的更聪明的头脑,以及30年的孀居,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以及这财富给她带来的地位和控制权的过程,无一不在诠释着20世纪中后叶美国崛起时代的一种精神:自由、梦想、坚韧、执著,又有着对于命运的难以把握。

三、所有小说爱情母题都是一种精神承载

爱情永远是美丽的,美丽的爱情常常是小说的母题。但它永远是小说的母题也只能是小说的母题。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这意味着不仅是欣赏美,而且要培植美,创造美。”也就是说,爱情是一种美的活动。马克思说:“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即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爱情与人有意识的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它不可能脱离开它所存在的独特的社会而独立存在,这就决定了任何一种爱情都带有独特的社会特征,任何一部小说中的爱情都是为承载某一社会特殊精神品质的独特存在。所有的爱情小说如是,《荆棘鸟》亦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国的第一首爱情诗。在物质欲望不甚强烈的生民之初,人类表现出初始的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伊利亚特》中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是一曲刚强威武、机智勇敢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赞歌的承载物。中国的很多爱情承载着对金钱、对门第的超越,这恰恰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国人的梦想,《红楼梦》是其极致表现,因其极致,所以它的毁灭也最彻底。《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敏感也最单纯、最直接的对封建家族观念的质疑和对抗。《简爱》小小的身体里承载着对超越了家世、身份、性别的平等追求,这一追求现在又何尝不在延续,只不过随着时代的不同,各个砝码的质量略有不同而已。《廊桥遗梦》则更承载着一种超越了单纯爱情的坚贞、永恒、理智的人生选择,诠释着一种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的理想人生。

艺术是借助媒介方式和技能手段使情感意识获得典型美化的社会形态,有益性、理想性是美感的先决条件,美的主动表达是为了创造理想的社会环境。贝尼特在《西部的星》一书中曾自豪地说:“我们干出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创造历史的民族,意识到自己有义务把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下来。主观上愿意承认也罢,不愿意承认也罢,美利坚这个民族确实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无论这奇迹的道路上留下了多少血痕。作为一位女性,一位富有才华但生性淡泊的女性,考琳·麦卡洛可能没有贝尼特那么清醒地记录民族历史的意识,但她毕竟是一位敏感的、有着多方面才华的美国女性,美国民族的精神不可能不在她敏锐的感觉器官之中留下烙印,于是她选用了一种女性化的、诗意化的爱情视角将其以爱情母题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她可能表达得更为隐晦,更为含蓄,她有意无意地彰显着一种旷世的绝美的爱情,企望这爱情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但读者有意无意之中还是能够感受出字里行间流淌着的那种由自由、梦想、执著、坚韧组成的美国精神。即使在小说中一位很不被读者看好的人物——玛丽·卡森姑妈身上,也显示着这种精神。作为一位没背景、没教养的女人,她清醒地知道自己再爱尔兰也永远找不上一门好亲事,于是她用两只手没命地干活,攒够了盘缠,到有钱的男人没那么 嗦的澳洲大陆上来,凭自己的一张脸、一个身子和一个比人们认为女人应该有的更聪明的头脑,抓到了一直到死都非常宠爱自己的迈克尔·卡森,从而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并拥有财富给她带来的地位和控制权一直到死。她目标明确并为之奋斗,并且成功了。玛丽·卡森的历史简直就是美国的历史,只不过这历史的版权从美洲大陆转移到了澳洲大陆,以便于作者展开她的叙述罢了。

自由、梦想、执著、坚韧,是的,这就是考琳·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展示的美国精神,是一种甘心为梦想而把棘刺扎进胸膛的荆棘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表达,使《荆棘鸟》一问世即成为了美国十大畅销书之一。荆棘鸟的故事讲完了,德罗海达的时代结束了,但这种精神没有消亡,它是美国精神,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正在崛起、渴望崛起的民族所渴盼拥有的精神?所以它很快成为了世界畅销书。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考琳·麦卡洛用荆棘鸟式的爱情母题对美国精神做了另一种表达,它一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评论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教授著的《美国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者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1][澳]考琳·麦卡罗.荆棘鸟[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2][美]亨利·斯蒂尔,康马杰.美国精神[M].杨静予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 董兴文.世界经典爱情小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美]伦·布雷姆.爱情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荆棘鸟卢克拉尔夫
梦见月亮的熊
梦见月亮的熊
自然知识小测验等
跟着拉尔夫闯世界
废物利用绿色环保:卢克灯饰“baselamp”
《荆棘鸟》
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
《荆棘鸟》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等猪会飞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