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金色笔记”中的互文性解读

2013-08-15马慈祥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宁810007

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
关键词:金色笔记互文性安娜

⊙马慈祥[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宁 810007]

小说“金色笔记”中的互文性解读

⊙马慈祥[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宁 810007]

小说《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充分运用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互文性写作模式,反映了主人公安娜以及其他关键人物的生活经历,同时也涉及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大国之间的冷战等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她的独特叙事手法使她在欧美乃至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金色笔记》互文性莱辛

小说《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全书没有章节,由五本笔记构成了一个故事。《自由女性》作为《金色笔记》整部书的主干部分支撑了整个框架的构成,而其他五个部分的笔记则是以《自由女性》为基础。《黑色笔记》讲述了安娜在非洲的一段生活经历,《红色笔记》写的是安娜的政治生活,《黄色笔记》是安娜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所创作的一个爱情故事,《蓝色笔记》是安娜记的日记。这是安娜结构,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时序叙述法。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不仅给世界文学带来了一丝新意,同时也奠定了莱辛在欧美乃至世界文坛上的重要地位,正如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给予她的获奖评语所说的:“她用怀疑、热情、构思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小说丰富的内容与二十世纪中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之间,与其他文本之间,与其他女性小说作家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互文性关系。“互文性赋予小说崭新的阐释空间和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①

一、互文性理论及其功能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互文性的概念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和论述的,她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②。根据互文性理论,所有互文本都可以从以下的层面找到同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它们是:文本结构、写作手法、社会历史背景、参照、陈词滥调、文学暗指、自我引用等。③在分类方面,Hatin和Mason将文本互文性分为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宏观互文性体现为一个文本在整体上与其他文本的相似性,在立意、艺术手法等方面曾受到另一部作品或多部作品的影响。”④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与易卜生的小说《人民公敌》具有明显的宏观互文性。《人民公敌》是前文本,《狂人日记》则是后文本。这两个文本在人物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微观互文性是一个文本的某些词语如典故、神话故事、套语和习语等,或某些段落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几个文本相关。⑤

互文性的功能是使文本具有一种复读、互补、戏拟、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甚至嘲讽等作用。

二、《金色笔记》中的互文性解读

1.小说结构具有一定的互文性

小说《金色笔记》中,作者通篇不按章节写,而是将黑色笔记、红色笔记、黄色笔记和蓝色笔记随意拼凑成一个故事,最后又用《金色笔记》作为小说的标题,给读者似乎留下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事实上,作者这样写是有意而为之:四本不同颜色的笔记既是独立的,又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们分别说明安娜的政治生活、作家生活、情感生活、现实生活,“金色笔记”在四本笔记的最后,把四本笔记统一起来,说明安娜个人生活从一分为四的分裂状态中愈合,逐渐走向和谐统一。很显然,小说的文本结构与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互文性,其生活背景和心理状态是前文本,而小说结构是后文本。小说主人公安娜是一位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中经历了个人意识异化和分裂的作家。她和女友摩莉是两位追求独立和情感的自由女性,她们都离开男人独自抚养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拒绝按书本上的教条生活,简而言之,她们都过着自由女性的生活。但是,安娜在挫折中开始承认她生活的失败:“一切都开始崩溃了。”她和摩莉都陷入了困境,而且“一定是比困境更糟糕的一种局面”⑥。安娜年轻时所信仰的主义经历了由痴迷、亲身实践到最后的怀疑并彻底放弃这样一个过程,由于所追寻的自由因爱而受损,因爱而残缺。束缚和自由,善和恶,是和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性和爱情,一切都变得一团糟,令安娜几近疯狂。生活的破碎、意识的分裂,给安娜带来的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苦闷。此外,当时混乱的世界秩序也与文本结构形成了一定的互文关系。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麦卡锡主义反共反民主运动弄得人心惶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国内大搞肃反远动,使得大批无辜民众丧生;还有大国间的军备竞赛、朝鲜战争、核武器试验等事件对整个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相信共产主义和关注时局动态的作者带来了强烈的精神冲击,世界秩序的四分五裂正好对应了小说杂乱无章的文本结构。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说:“从互文性的角度研究文本,需要将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放在一起思考。”⑦

2.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具有互文性

小说《金色笔记》中的安娜(Anna)和摩莉(Molly)与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安娜·历伟(Anna Livia)和《尤利西斯》中的摩莉·布鲁姆(Molly Bloom)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此外,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描述了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都柏林市的三位市民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2点40分期间的全部生活经历和精神感受,其中还有排便的过程。而无独有偶的是,在《金色笔记》中作者也同样记述了安娜清晨5点起床后一直到晚上的所作所为和感受,其中描述了来月经的过程。可见,这两个文本之间的故事情节具有明显的互文性。这种写作手法颠覆了传统小说中把女性描写成淑女形象的虚伪性,同时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追求真实、消除中心、打倒偶像、自我娱乐的特点。

3.小说中的神话故事具有互文性

小说中作者引用了一个古希腊神话:西绪福斯因得罪了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众神便处罚他将一块巨石推往山顶。石头推上去却又滚下来,让他不得不继续再往上推,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西绪福斯毅然接受了这个悲惨的命运,不断推石上山。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对话与神话故事西绪福斯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特征。小说的结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重复:

自由女性1

黑色笔记1—红色笔记1—黄色笔记1—蓝色笔记1

自由女性2

黑色笔记2—红色笔记2—黄色笔记2—蓝色笔记2

自由女性3

黑色笔记3—红色笔记3—黄色笔记3—蓝色笔记3

自由女性4

黑色笔记4—红色笔记4—黄色笔记4—蓝色笔记4

金色笔记

自由女性5

小说文本结构与希腊神话西绪福斯的推石上山的循环往复的结构极为相似。小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两个女人单独呆在伦敦的一个住宅里”,结尾也是“两个女人单独呆在伦敦的一个住宅里”。这与神话中西绪福斯推石上山的循环往复的结构极为吻合,显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与这个神话也有着一定的互文关系。在安娜写的小说《第三者的影子》中,保拉对爱拉说:“而你和我都是推大圆石的,我们耗尽全部精力想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那块大圆石就是大人物们凭天性就能认识的真理,那座山就是人类的愚昧。”在《黄色笔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一座黑暗的高山,那便是人类的愚昧。一群人正在推大圆石上山,当他们往上推了几尺,却爆发了战争,或是荒唐的革命,石头便滚落下来——不是滚到底,总能停在比原先高几寸的地方,于是那群人用肩膀顶着巨石又开始往上推……”作者在此使用互文性这个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写作手法,不仅拓展了小说的阐释空间,而且超越了原文本的实际意义。原文本中西绪福斯的推石上山本是一个悲剧,但作者把它引用到自己的小说文本中,却变成了积极向上的故事。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如西绪福斯一样的一群人在往山顶滚圆石,尽管他们使出了全力,用尽了才智,也只能推动那么一小寸。人类追求真理,向更高层次迈进是如此艰难,如此缓慢,有时甚至还要倒退,但毕竟还是在一点一点地往前挪动,永不言弃。没有这一点点的进步,整个人类历史就会停止,就不会发展。莱辛用这个神话比喻个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为个人应该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勇敢地向命运和权威挑战,要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小说中另一个互文关系表现在《黄色笔记》中的汤姆与神话人物俄狄浦斯之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国王的儿子俄狄浦斯由于中了他人的奸计而弑父娶母,明白真相后自杀未遂,却导致眼睛失明的悲剧。《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汤姆和俄狄浦斯的经历差不多。汤姆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了,他整天无所事事,挣扎在母亲和父亲的激烈争吵中。他曾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想用自杀的方式来了结人生,可未能如愿,最终和俄狄浦斯一样瞎了眼睛。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汤姆对生活的勇气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比以前更大更强了。他不但积极投身进步事业,而且还对抗自己的父亲,帮助继母摆脱那种畸形的婚姻。莱辛在小说中引用这个神话时并没有照搬,而是对原文本做了修改,使得这个故事具有了更为积极丰富的意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小说中的“梦”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形成互文性

小说《金色笔记》中,主人公安娜由于爱情和信仰的缺失,一度患上了“写作障碍症”,写不出像样的作品来,精神状态很差,意志消沉,快到崩溃的边缘。于是安娜求助精神分析师马克斯太太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解析自己的每个梦。这个互文性手法说明了精神分析学说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用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梦的滑稽可笑。

结语

《金色笔记》是莱辛的一部很重要的作品。作者在继承传统叙事手法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叙事模式,如互文性写作手法等,做了积极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展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写作技能和创造力。作者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做了精心的构思,布局相当完美,突出反映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混乱和分裂等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与文明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期望。互文性的使用也使作品有了更大的阐释张力和空间,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

①朱婉玲.互文性视野中的《金色笔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100.

②⑦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符义分析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69.

③李明.文本间的对话与互涉——浅论互文性与翻译之关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2).

④⑤马慈祥.文化意象互文性的限度与翻译策略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19.

⑥[英]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作者:马慈祥,硕士,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金色笔记互文性安娜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什么能让你快乐
试论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人物的创伤原因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
女权主义对男权社会的挑战及其反思
小猫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