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入殓师》的声画蒙太奇叙事
2013-08-15李乃琦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李乃琦[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2]
电影《入殓师》由泷田洋二郎执导,久石让担任音乐制作。影片主要讲述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饰)购买了昂贵的大提琴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迫不得已,与妻子美香(广末凉子饰)搬到老屋,过起清贫的日子。高额的薪水令他迈入入殓师的行业,开启了这段奇幻的旅程……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遭遇和离别。时光飞逝,面对美香的怀孕、童年好友母亲的过世以及三十年来不知所终的父亲的死亡,身为入殓师的大悟在这之中也迅速成长,在伤感的死亡背后体味着浓浓的爱。
一、声画对立与声画统一片段分析
影片开始便是一望无际的茫茫大雪,远处的车灯忽明忽暗,男主角的独白:“孩提时代的冬天并没有这么冷”。影片以倒叙手法开始,伴随着低沉凄婉的大提琴独奏。整个画面非白即黑,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开篇系统地展示了入殓——这一日本丧葬仪式的过程,给人以庄严肃穆却不失亲切的感觉。入殓过程,伴随的仍是多种乐器的合奏,与仪式相配合,并未有喧宾夺主之势。直到大悟发现眼前的美人竟为男性时,音乐戛然而止,荧幕上出现黑底白字的片名《入殓师》。
随后,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冲入,将观众从前一个片断中抽离出来,紧凑哀婉的交响乐后是合唱《欢乐颂》。隆重振奋的和声也阐明了主人公大悟的职业——大提琴手。随着乐团老板一声“解散”,音乐再次进入,连贯的钢琴独奏,搭配主人公低沉的独白,在夕阳的余晖之下显得无助与孤单。夫妻两人到河边放生章鱼,高亢的小提琴声此起彼伏,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反复挣扎。当大悟做出回乡下生活的决定时,小提琴声也渐渐低沉,大悟独白“曾经坚信不疑的梦想,可能根本就不是梦想……”画面从清丽的自然风光切换到别致古朴的房屋内部。发现丧葬公司错写成旅游公司时,音乐轻松明快,令观众期待似乎有幽默的后续事件。迫于生活被“骗”进丧葬公司。大悟面对妻子的问询,对工作闪烁其词。此时出现轻松紧凑的鼓点,表现出当时主人公的紧张与躲避,将观众也带入到轻松且期待的环境中去。
影片的声画对立第一次出现,宽阔的剧场中央大悟作为模特协助社长拍摄宣传用DVD。他全身僵硬、紧闭双眼。本应该谨慎严肃的场面,却伴随着节奏感紧促、欢快的音乐,吊足胃口,也是影片至今第一次令观众情绪舒缓。
大悟第一次处理高度腐烂的尸体后,精神恍惚地回到家中。晚上,辗转难眠的大悟拿出尘封已久的大提琴,发现了父亲留下的石头,音乐第一次达到高潮,主题曲《okuribito》首次出现。音乐悠长深远,音画同步表现出大悟内心的迷茫与挣扎。深情款款的琴声,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随着音乐的不断深入,画面中出现了小林儿时的场景,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伴随着舒缓的大提琴声,大悟为逝者精心化妆,“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还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静谧”,预示着大悟开始接受这份职业。
二、声画蒙太奇片段分析
本片在1小时26分出现的田埂上演奏,可谓是影片中最精彩的声画蒙太奇片段。随后五分钟,大悟首先演奏了大提琴曲《圣母颂》,并在最后一个音符实现对接,直接转入主题曲《okuribito》,音乐由画内音转为画外音。片中场景也随之转换,由圣诞节夜晚转入男主角大悟经历的各种工作场景。
1.《圣母颂》部分圣诞夜的办公室,大悟为社长和女职员演奏《圣母颂》。在悠扬低缓、如丝如缕的大提琴独奏中,镜头分别给三人特写,画面浓重,伴随着社长的叹息声引入到伤感的情绪之中。社长思念逝去的夫人,女职员思念被自己抛弃的儿子,大悟思念孩童时代引领他进入音乐世界、最终却又不辞而别的父亲,以及不理解他入殓师工作赌气回娘家的妻子。
2.《okuribito》部分这一段是声画蒙太奇片段的重中之重,低沉的大提琴独奏在《圣母颂》的末尾,通过几个音节的对接,进入到主题曲《okuribito》。《okuribito》多次出现,但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每一次的出现都以不同的形式演绎,与故事发展相辅相成。在观众渐渐熟悉的乐曲中,更容易给人以宽松自由的想象空间。以下将进行具体分析:
(1)远景镜头中,在冬天的田野行驶的汽车,配合着画外音中女声悦耳的旁白,给电影增添了许多温暖的成分。(2)为老奶奶入殓时,孙女说“奶奶生前说过想要穿着长筒袜离开人世”。展现了死亡的另一个面孔,这样的死亡意味着圆满。家人围坐在一旁,没有哭泣与伤感,有的只是温馨和祥和。配乐以弦乐为主,钢琴伴奏隐约可闻,舒缓流畅,充满了柔和感。(3)画面再次切换到开车的大悟,而后是俯拍喜欢棒球的小男孩。这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人世时,带着人们无尽的惋惜和祝福。(4)第一次出现田埂上的演奏。绿草萋萋的田埂背后是高耸的雪山,人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5)大悟停下车看着田间觅食的鸭子,仿佛意味着生命不息的精神。(6)第二次出现田埂上的演奏,采用了侧拍的表现方式。(7)大悟给熟睡的社长盖上衣服,似乎预示着大悟接替社长来继续入殓这份神圣庄严的工作。双簧管伴奏加强,小提琴和中提琴适时加入,活泼而富于希望,与主旨契合。(8)第三次出现田埂上的演奏。(9)大悟的每餐都是面包、饭团,表明工作的忙碌和对工作的热爱执著、不辞辛劳。(10)第四次出现田埂上的演奏。(11)面对一家之主的离去,妻子、女儿、孙女都亲吻这个为了家庭辛劳一生的男主人,妻子带着不舍与感激说道:“孩子爸,谢谢你!”男主人脸部特写,许多的口红印仿佛是家人的感恩与思念,安详的面庞出现在画面之中,独特的离别场面令人难以忘怀。(12)随后出现送葬的队伍和大悟多次工作场景的不断切换,也是工作的辛苦与繁忙的写照。伴奏以钢琴为主,音调上升更显明朗纯净。(13)最后,声画蒙太奇片段又以田埂上的演奏作为结束。
声画蒙太奇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给了观众更深远绵长的思维空间,同时也领悟到死亡的悲与欢。短短的五分钟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增强了其感染力。主题音乐弦乐合奏,定音鼓的出现将电影的激情迸发出来,形成了一个高潮段落。这是象征着一段美好的旅程,不仅通往天国,也延续着生命的意义。画面从白雪皑皑的场景转换到了春意盎然的状态,一切都充满了期待。从音乐的链接到场景的切换,再到画面的色彩改变,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三、声画蒙太奇中爱的主题分析
妻子回到家中告知大悟自己怀孕的喜讯,此时突然传来澡堂奶奶去世的消息。轻柔的音乐缓缓流淌,入殓幻化成了一次优美的仪式。伴随着钢琴和单簧管的演奏,大悟为奶奶戴上了生前喜欢的黄围巾。大悟的朋友山下和妻子美香也终于理解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与伟大。火葬场的老伯伯说:“谢谢你,我们再见吧。”“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一路走好,总会再见的。”这也正体现出日本民族的生死观。生与死这种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界限,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延续。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这就是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统一观。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影片结尾,大悟终于见到了父亲,却连面容都记不清了。为父亲入殓时,发现了紧握的小石头,那曾是他对父亲唯一可触摸的记忆。石头从父亲手中滑落时,大悟心头一震,影片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钢琴与大提琴的二重奏,将影片带入了另一个境界。大悟亲自为父亲做入殓仪式,所有的怨恨都烟消云散了,荡漾在空气中的唯有爱,唯有爱才是永恒的主题。最后,大悟将小石头贴在妻子肚子,仿佛将这份伟大的父爱传递给未来的小生命。
影片结束字幕出现,主题曲的大提琴演奏快速重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加入了铃鼓、砂球等富于色彩变化的打击乐器,此时的情绪已不同于之前的悲伤凝重,而是有着不断前进的动力。影片此时已经跨越了死亡的主题,展望着未来的生活,充满生命的蓬勃力量。
电影《入殓师》的名字,似乎预示着电影单调的色彩和沉闷的基调。但是,在预想之外,电影给我们的更多是惊喜与震撼。举凡虚白,皆无趣味——只有实能引人入胜,这是西方电影的前提。可是日本电影似乎总给人淡淡的感觉。东方美学认为,虚白有自身的重量,包含着自己的趣味。这是通过与实的对比来达到的。①就如中国的水墨画,在第一滴墨落到纸上,虚白才真正出现。日本电影中,空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使用。久石让正是利用了影片中的空间,配以生动的音乐,将影片的范围延展到画面之外。真实生活的镜头之外,有太多令我们遐想的空间。电影中也有许多沉默的场景,但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表现,这些意义是悄无声息的。在声音与画面地完美交融下,日本民族的生与死、爱与憎在我们的脑海中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① 候克明:《多维视野:当代日本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1] 游飞,蔡卫.电影艺术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邓烛非.电影蒙太奇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法]马克斯·泰西埃.日本电影导论[M].谢阶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日]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M].王众一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