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言》《二拍》探究晚明择偶观的嬗变

2013-08-15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3年11期
关键词:婚嫁婚姻

⊙严 艳[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州 510632]

众所周知,明朝是“天崩地解”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人们思维观念上的改观,尤其是晚明新思潮带来民众思想上的洗礼。作为具有很强市民风情特征的短篇小说集,冯梦龙的《三言》与凌 初的《二拍》便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这一社会世俗中择偶观的嬗变,这些众多婚嫁场面中既有官宦成婚,也有市井小民的男婚女嫁,从中可以看出晚明婚嫁中的择偶观有以下几个变化。

1.重门第转向重财礼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①”婚姻常被用作联系彼此家庭之间的纽带,特别是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自魏晋至唐代,门第高下是婚姻中最主要的择偶标准,或同为官宦人家,或共为书香门第,或同出自富裕之户,或共为贫富之门。东晋时,谯国的桓冲娶琅琊王恬女,醒冲侄女(桓玄姐)嫁王敬弘,桓、王为两代姻亲;据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从《文苑英华》里所录数则唐人墓志中看:崔姓墓主其夫不是荥阳郑氏,便是陇西李氏、范阳卢氏;陇西李姓墓主,其妻莫不为荥阳郑氏和清河崔氏、范阳卢氏。

考察《三言》《二拍》中记载的婚姻中,明代以前多是言及门第相称,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宋朝的周大郎不同意女儿与范二郎的婚约说“他高杀也只是个开酒店的。我女儿怕没大户人家对亲,却许着他!你倒了志气,干出这等事,也不怕人笑话”;《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宋代绍兴年间,团头出身的金老大虽是有万贯家财,嫁女时却“倚着女儿才貌,立心要将他嫁个士人”,哪怕是穷的一名不文的“白书生”莫稽。然而莫稽及第后,也因婚姻中门第不相称而不念旧恩痛下杀手推玉奴落水,以期续娶好门第女子。《三言》《二拍》涉及明代尤其是晚明篇章时多以财礼多寡作为择偶的首要条件,如《韩秀才乘乱聘娇妻 吴太守怜才主姻簿》中,同样是书生的韩师愈,在聘朝霞时还拿出三十金,却一直因家贫未娶妻仅是在选绣女风潮中有幸乘乱聘了朝霞,但风潮平定后却遭到丈人悔婚,金家想将女儿嫁给同乡商人的儿子,甚至不惜对簿公堂;《唐解元一笑姻缘》中华府补给唐伯虎的妆资是“金千两”;《王娇鸾百年长恨》中也提到“魏家十万之富,妆奁甚丰”;一般乡绅也要出到“聘礼四十金”,家里的小妾再嫁为妾也要“一千贯文财礼”。这种婚姻中重财现象在其他明代背景小说《型世言》也有记载,家境贫穷的自耕农支佩德要娶亲,媒婆道:“少也得二十两,还有谢亲、转送、催妆、导日,也要三四两。”②这股侈糜风甚至于连统治者都要下令整改:“明洪武五年诏曰‘古之婚礼,结两姓之欢,以重人伦。近世以来,专论聘财,习染奢侈。其仪制颁行,务从节俭,以厚风俗。’③”《三言》《二拍》正是将晚明时期的婚姻世风已由重门第向重财礼转化中描绘出来。

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转向自主择婚 在古婚礼中“父母之命”成为婚约成立的必要条件,是婚姻合法的要件。《孔子家语·嫁娶》也说:“男子不专娶,女子不专嫁,必由父母。”媒人原先的地位也很高,“媒氏,掌万民之判”,奉行古婚礼,父母在择偶中起关键作用的。在唐传奇中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虽与崔莺莺相恋,却因考虑外界因素而最终抛弃莺莺,而“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蒋防的《霍小玉传》中小玉与李益相爱并共度了八年生活,而李益最后却另选高门使小玉痛心而死。唐传奇中的男女青年还不能自主择婚,而在《三言》《三言》中却出现自主择婚现象。古礼中的父母之命已逐渐转向青年男女自择婚姻,其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儿女与父母在择偶中的对抗。父母在婚姻中的权威减弱,往往又以儿女的挑战获胜而结局。如《乐小舍弃生觅偶》中乐和因顺娘不肯婚娶:“同般生意人家有女儿的,见乐小舍人年长,都来议亲,爹娘几遍要应承,到是乐和立意不肯,立个誓愿,直待喜家顺娘嫁出之后,方才放心,再图婚配。”《陶家翁大雨留宾 蒋震卿片言得妇》中陶幼芳因不满父母之命嫁给盲人而约表兄私奔。在婚嫁择偶方面,青年男女已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并采取行动与礼教传统中的“听命于父母”相对抗,最终得成眷属。另一方面,女性在自主择偶中较男子更主动。女子主动看中男子,而采取相关行动去努力追求。周胜仙与范二郎“四目相对,各自有情”,胜仙却更加主动:“我若嫁得一似这般子弟,可只好哩!今日当面错过,哪里去讨?”立即暗示范二郎去求亲;璩秀秀主动要求与崔宁结合,崔宁却不敢应承,在秀秀的“威胁”下才不得不带她私奔;李莺见到张生后,更是直接荐婚,要求张生请媒来娶,并认为“私奔”中所归得人是件高标史册之事:“皆有私奔之名。而不受无媒之谤。盖所归得人,青史标其令德,注在篇章”。想法更是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3.强调贞节观转向僭礼越制 在宋明理学的倡导下,明代的贞节观进一步加强。儒学大师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强调婚姻中的守节,要求“好女不事二夫”;在元代《元史·列女传》记载:丁从信妻李冬和惠高妻李氏,因父母夺嫁而自杀。赵美妻王氏,夫亡后,其舅姑逼她改嫁,遭拒后便让族侄收继她,“王氏拒不从”,但舅姑仍“迫之力”,王氏“知不免,即引绳自刭死”。但晚明思想中却坦率表露内心和人生的欲望,正如《三言》《二拍》中所描写的,《况太守断死孩儿》中的邵氏立志守节,却因内心情欲与一个粗笨丑陋的家人私通;《月明和尚度柳翠》中也提到连得道高僧玉通禅师都控制不了内心的欲而破戒。凌 初曾借陆氏之口发表一通言论:“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到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人道他薄幸负心。”为要求女子守节鸣不平。

在择偶方面,《三言》《二拍》中也描写了许多男女青年摒弃封建礼教的束缚、越礼而行。私奔私合之事在篇目里时有描摹,如《陶家翁大雨留宾 蒋震卿片言得妇》中入话与本事描写情节类似“男女约私奔”的故事;《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在原题材中本是庄子道家生死随形学说的阐述,而在《三言》故事里中先有新寡妇以扇扇坟以期坟土速干以嫁人,又有庄周死后,庄妻田氏却不顾热孝急切待嫁前来吊唁的王孙。这里的女性已具有大胆越礼的性格特点。在一些篇目中连官府都开始偏袒越礼行为,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乔太守对越礼的男女青年没有杖责或判刑,而是成全了他们的选择。虽然统治者与道学家们倡导严格的封建礼教,而越礼行为已屡见不鲜。社会民众也在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包容了这种越礼,自然致使僭礼越制的行为得到进一步发展。

4.注重婚约中社会效应转向男女自身情感需求古代婚姻主要作用在于将两个家族缔结成一种联盟,是为了继承宗祠延续血脉。按《仪礼注疏》云:“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因而在择偶时,首先关注的是婚配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在三言二拍中虽然也有少数篇目中择偶时因顾及社会利益而绝情忘义的,如《满少卿饥附饱 焦文姬生仇死报》中,满文卿因贪宋家是宦室之家另娶宋氏,致使文姬一家贫困而死;《王娇鸾百年长恨》中,周廷章返乡因贪恋魏女财色而弃娇鸾不顾。而更多的是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起到主动作用,使得婚嫁中出现重情择婚的现象。在《三言》《二拍》婚嫁描写篇目中,更多提到的是男女在婚嫁择偶时重情的现象,如《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宋金因病弱被丈人抛弃,后来虽然富贵而终不忘糟糠妻刘宜男,终于重修旧好;《乐小舍弃生觅偶》乐和与顺娘两小无猜,虽顺娘订婚也依然专意等待,见顺娘落水甚至不顾生命危险而去搭救,可谓用情至深;《唐解元一笑姻缘》唐伯虎对华府丫环秋香一见钟情,且不惜去华府为仆。其中重情尤其以《喻世明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中有所表现,两篇同是丈夫因思妻有外遇而休妻,之后却忘不了旧日恩情,后又重娶为妇的题材。兴哥知道三巧有了私情,自责自己:“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两人后来重逢更是“他两个也不行礼,也不讲话,紧紧的你我相抱,放声大哭。就是哭爹哭娘,从没见这般哀惨”;皇甫殿直休了妻后也“自思量道:‘每年正月初一日,夫妻两个,双双地上本州大相国寺里烧香。我今年却独自一个,不知我浑家那里去了?’簌地两行泪下,闷闷不已。”由此可见,情感已经成了婚姻中一种超越生死,超越门第富贵的力量存在,在择偶中这种力量就已经显现出来。

晚明时期的社会思想上,李贽“童心论”要求人追求自我个性的发展及回归本真;汤显祖提出“至情论”。新思潮带来婚恋中择偶观的变化。冯梦龙作为晚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在《情史序》中提出:“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他将“情”置于一个崇高的地位,是伦理道德的基础,维系万物的纽带。对于情的评述,在《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说“情能生人,亦能死人”;《蒋淑真刎颈鸳鸯会》更是对于情色有很高评价:“单说着‘情色’二字。此二字,乃一体一用也。故色绚于目,情感于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视。虽亘古迄今,仁人君子,弗能忘之。”《三言》《二拍》中描写的婚姻择偶已从重社会效应转向更重视情感的现象。

综上述,《三言》《二拍》婚嫁中出现择偶观嬗变现象是受晚明新时代风尚影响,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思潮合力发展下的结果。通过对择偶观的考察,可以反观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及社会制度的变化。

①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97页。

② (明)陆人龙:《型世言》,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63页。

猜你喜欢

婚嫁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18對新人珠海體驗“水上婚嫁”等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幸福的婚姻,离不开这六件事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
九零后如何玩转“春节”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臻选美钻经典再现,永恒承诺温柔四月Forevermark?永恒印记璀璨呈献2013春夏婚嫁钻饰系列
梁个的幸福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