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二人转的台上、台下与幕后
2013-08-15刘景山
□刘景山
“二人”是二人转艺术的演员行当体制,一般以一旦(女)一丑(男)为一副架(一组),并以此作为二人转演出的主要形式。
但是,这表面的两名演员的“二人”,实际上在多层面、多方位,构成了与“多人”的辩证关系。换言之,此“二人”紧连各方“多人”。因此,作为二人转演员,就要心有“多人”,就要正确处理“二人”与“多人”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二人”与“多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大主要层面,现分别论述之。
一、演员的“二人”与人物的“多人”辩证的统一
二人转素有“千军万马,就靠咱俩”之说,意思是说,虽然只有两名演员,却可以扮演多种年龄不同、性格迥异、性别不同、身份不一的人物。即无论是旦角(俗称“上装”)还是丑角(俗称“下装”),在同一个节目中,都可以分别扮演多种不同的人物。
在这方面,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二人转《包公断后》中,旦角演员既演太后,也演包拯和范仲华;丑角演员既演包拯,也演太后和范仲华。所谓“一人演多角,神分人不分”。
二人转的这种“二人”演“多人”的体制,是通过曲艺式的“化出化入”、“分包赶角”的方式实现的,即并不改换服装与化妆,随时随地一改口、一转身,就换演一个人物,充分体现出灵活多便、简捷省事之优长。这一点,与戏曲的一人多角(如京剧《群英会》中一名老生演员的“前乔玄后鲁肃”、《吕布与貂蝉》中一名旦角演员的“前貂蝉后吕布”)不同,戏曲的一人多角必须改换人物的服装与化妆,即“扮演固定人物”,也充分显示出规范严谨、完整正统之优长。
二人转的“二人”演“多人”的行当体制,还有相反的“二人”演“半人”的罕见特例,即两个演员在同一个节目中扮演同一个人物。例如二人转《大西厢?听琴》一段中,旦角与丑角均同时扮演崔莺莺同一个人物,即所谓“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
以“二人”演“多人”,表现出二人转行当体制的以少胜多、灵活多变的美学特征。
二、台上的“二人”与幕后的“多人”辩证的统一
演员与编剧、作曲、导演、舞美人员、乐队演奏员等幕后多人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演员居于中心地位,即所有其他各类创作人员,都是“幕后英雄”,都要依靠演员的表演来体现各自的创作才华与创作成果。
在这一点上,二人转与戏剧也有性质上的不同。其一是戏剧(包括戏曲)常常是台上的“多人”与幕后的“多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两个人物的戏剧(“二人戏”)才与二人转相似,但这样的戏剧并不多见;其二是戏剧演员一般不兼任幕后职务,而二人转演员则不仅兼任,而且是经常身兼数职。许多二人转演员,都能编能导,并能谱曲、会演奏,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因此对于二人转演员来说,与幕后“多人”的关系就更融洽,更易合作,更易沟通,也更易形成群体优势。
明白了这一点对于新一代年轻的二人转演员而言特别重要,就是除了搞好本行的演出以外,还要多学多练,努力使自己精通编、导、谱曲、演奏,从而成为复合型通才型的二人转演员。在这方面,许多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赵本山不仅能演二人转、拉场戏,还能演小品、电影、电视剧,并且会弹钢琴,会拉二胡,会吹葫芦丝,堪称是多才多艺,样样精通。
三、台上的“二人”与台下的“多人”辩证的统一
台上的“二人”演员,与台下的“多人”观众,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人转表演离不开观众的参与,观众既是“观者”,又是二人转艺术的创造者。二人转艺术创造的全过程,就包括创作(词曲创作)、导演、表演、舞美设计、乐队伴奏、观众观赏与品评等各要素,缺一不可。
如果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特性来考察,则广大观众又是消费者,是真正的“上帝”。
因此,二人转演员的“二人”,心里又必须装着“多人”的观众,时时刻刻为观众服务,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唯其如此,才能不辜负大多数观众“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