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一颗素心与自己坦然相遇

2013-08-15闾丘露薇

月读 2013年9期
关键词:变化志愿者事情

□ 闾丘露薇

关于变化

我是一个没有太长远计划的人,因为总是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当然,我同时是一个做事情非常有计划,准确地说,会有一些短期计划的人。因为对我来说,一旦决定,就一定要动手去做,因为只要拖延一下,那么可能自己又失去了做的动力和兴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做的最好时机可能就过了,变化出现了,这个时候,手头的计划,已经不是自己最好的选择。

我一直是一个不太喜欢变化的人,希望按照既定的规则,按部就班地去做事情,因为这样的话,我能够掌控进度还有时间。但是世事难料,所以我也知道,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我想,还是因为经验以及积累,才能做到处变不惊。

有的变化来得很突然,需要自己马上调整心态,并且决定如何面对,但是更多的时候,变化是在慢慢进行着的。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是突然停下来,回头看自己的时候,发现原来已经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这些年,坐在一起见面的朋友越来越少,但是同时,没有见面,通过文字见面的朋友又越来越多,特别是躲在键盘后面,敲打着文字的时候,从来都没感觉过孤独,反而觉得,生活圈子变得丰富起来。

曾经面对镜头,可以滔滔不绝,但是现在,很多时候会觉得,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了。特别是做了一场直播连线节目之后,自己会有迅速被掏空的感觉。当自己看的东西越多,积累的知识越多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曾经的浅薄。

尤其是喜欢上文字表达之后,会发现用口头语言的讲述,无法让自己感到满意,因为比不上文字的逻辑完整和严谨;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哈佛的时候,报纸记者是那样受人尊敬,毕竟,电视需要更多的及时反应,和落笔的文字相比,再怎样都缺少了思考的时间,尤其是直播。

记者是一个不断向外倾倒自己所有的职业,如果没有平时刻意地通过学习来填充自己,总有一天会把自己掏空的。

而掏空的后果,就是面对变化的时候,根本没有能力去做点什么,如果这样,就算自己为自己制定了再完美的计划,或者对于未来带着怎样的预期,当变化到来的时候,自己也会变得异常被动。

关于品位

最近走过中环的名牌店,发现自己没有了那种停下来看一眼的欲望,那些原本对自己相当有吸引力的时尚杂志,就算是去Salon 剪头发,也不会拿起一本来打发时间。

购物已经从过去的享受和漫无目的,变成了一种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冬天来了,需要添置冬装,不会像以前那样左看右看,而是果断地走进几家店铺,很快可以满载而归。这是因为,经过这些年,已经非常清楚哪些风格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对于剪裁、质地的要求,哪些品牌符合自己的消费能力。

很多人说,我的穿着很随意。确实,舒适已经成为最优先的考虑,但是低调里面强调品质,也算是自己对个人生活的一种坚持。所以,看别人的时候,我喜欢看细节和配件,因为这些用品,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着装品位。

这些年的消费经验让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买一大堆当时时髦流行的东西,比不上买一件做工精良、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因为流行总是在不断地改变,速度越来越快,而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即便不同的年份,也总是能够在不同的潮流里面屹立不倒。

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想多谈品位,因为对于物质的需求,不像年轻的时候,做的是加法,现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只要能够保证自己基本的,有质量的生活起居需要,就已经心满意足。其实现在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质量。

质量当然不是由物质的层面来决定的。当然,财富可以提升质量,这也是不应该否认的事实。只不过,根据不同的承受能力,不管是财富还是时间,来让自己过一种力所能及的高质量的生活,也真的是很有讲究的一件事情。

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各种食物。找出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旅行而不是旅游。利用零碎的时间看书,听讲座,看电影,去剧场观赏演出,让自己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工作,或者家居。

把家变成一个自己最愿意花时间留下来的地方,空闲的时候,做一顿好吃的,种植一些花草,用自己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有趣的东西装饰自己的房子,或者是耐心地把家里面的书柜填满。坐在房间里面,泡一杯茶,煮一壶咖啡,就是看看书,或者和家人聊聊天,八卦一下最近的那些社会热门话题。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所有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变得愉快的事情,所有能够让自己摆脱工作状态的事情,让生活不是那样紧绷的事情。

深秋,为了能够有更多阖家团聚的时间,老公和女儿特地飞到杭州陪伴正在工作的自己。在西子湖畔,老公忽然发现了一家糖果店,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但是在他的怂恿下,还是走了进去。当我们一家人出来的时候,手里面多了一袋五颜六色的糖果。

走在安静的北山路上,分享着不同味道的糖果,忽然觉得,阳光,还有吹来的微风,都带着丝丝的甜味。

关于付出

在参加一次公益活动之后,一位同行问我:“如何理解志愿者的付出?”

我告诉对方,在我看来,做志愿者,表面上看,是在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但是其实,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也在收获。

一个一直在帮助残障儿童的志愿者告诉我,当他第一次遇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大学生,他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一项学业调查。在和这些孩子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改变了,变得乐观了,这是因为那些孩子的乐观感染了他,让他不再对生活觉得害怕。于是,当他完成了他的调查之后,他成了一名志愿者,继续去关注和照顾这些孩子。但是,这些关注和照顾,不是自己站在一个比那些孩子更高的高度,双方是平等的,只不过各自擅长的东西,或者缺乏的东西不同而已。正如他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日常的方便他们生活的服务,而这些孩子,则是他心灵成长的老师。

我们在讲付出的时候,如果过分地强调自己,就会忽略自己的所得,比如慈善捐款,不管是为了名声还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安慰,甚至是赎罪,都能够从这样的行为里面寻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就好比爱情,如果只是看到自己的付出,由于得不到对方的回应而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这其实也是忽略了自己在这样的付出过程中的快乐和痛苦,这种人生的经历,是别人拿不走的。

我记得小时候,老师们在课堂上讲述的那些模范人物,还有现在,媒体上宣传的那些道德模范,他们之所以被树为典型,就是因为他们愿意为了工作,或者是和自己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而付出,不计回报。

不过我总觉得,如果强调不计回报,就已经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说法,道德标准无形中被降低。其实,我们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但是我们从小却在一种功利主义的奖赏制度下生活,这种制度,对每一种付出进行着精确的计算。

比如,德智体发展,可以成为三好学生;去穷苦地区支教,可以免试读研究生;如果捐献了一大笔钱,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某所高校的大楼上面;做义工,可以在升迁的路途上,增加一点分量……

当然,这样的思维在现在的中国太寻常不过。习惯了硬性指标、量化标准,那么,美德自然也可以进行计算,只是很可惜,这样的计算,并不会让社会的道德水准提升,相反,如果大部分人带着一种功利的心态,那么,在奖励不充分的情况下,这种心态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从内心出发,才能够不计较付出,也许,我们很多的道德标本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后来,被社会人为地量化了,给予了他们并不需要的荣誉。只有自己拥有道德进步的力量,才能完成个人的自我进步,而个人的自我进步,又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个人的道德完善,没有标准,每个人尽力而为,能做多少是多少,在做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变化志愿者事情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五年的变化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把事情写具体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一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