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之视今,如今之视古

2013-08-15马周

月读 2013年9期
关键词:魏徵隋炀帝君主

〔唐〕马周

臣窃寻往代以来成败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当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故人主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而皆不知其身之有失。是以殷纣笑夏桀之亡,而幽、厉亦笑殷纣之灭。隋帝大业之初,又笑周、齐之失国。然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周、齐也。故京房谓汉元帝云:“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此言不可不戒也。

【注释】

① 京房:西汉经学家、音律学者。

【大意】

臣私下思考前代以来国家兴衰成败之事,一旦百姓怨恨反叛,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这个国家没有不马上灭亡的。君主即使想悔改,也没有能够重获安定的。凡是实行教化,应该在可以实行的时候就实行;如果等到事变已经发生才来后悔,是没有什么用的。所以君主每当见到前一朝代的灭亡,就知道人家的政令教化是如何失误的,却不知道自己治国的过失。因此商纣嘲笑夏桀的覆亡,而周幽王、周厉王又嘲笑商纣的灭亡。隋炀帝大业初年,又嘲笑北周、北齐失国。然而今天我们看隋炀帝,就好像隋炀帝看北周、北齐一样。所以京房对汉元帝说:“臣担心后人看现在,就如今人看古代一样。”我们不能不以此言为诫。

点评

本文选自唐初名臣马周的《陈时政疏》。贞观十一年(637),马周上了这道奏折,力陈几个观点:倡俭去奢,关心民生,重视地方官的选任,重视历史经验教训。马周不仅指出问题,还提出改进的措施与办法,表现出清醒的洞察力。

唐太宗君臣“以史为鉴”意识之强烈与自觉,还可以从唐太宗与魏徵的对话中发现: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侍臣说:读《隋炀帝集》,发现其文“博奥”,其人也并非完全不知前朝教训的糊涂蛋,为什么行动却如此荒唐。魏徵回答:作为君主,再圣明,也应谦虚接受他人意见,这样才能使天下智勇之士甘心效命;隋炀帝仗着自己才智过人,骄傲自大,所以“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最终导致覆亡。唐太宗感慨道:前事不远,是今人的老师。

作为唐以后中国历代帝王施政楷模的“贞观之治”,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而其中唐太宗君臣以史为鉴,以隋亡为镜,以“圣贤”为训,用于为君、择人、施政、治国,其作用不可忽视。

猜你喜欢

魏徵隋炀帝君主
五张羊皮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以诚相待
李渊起义
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