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3-08-15杜清革

群文天地 2013年2期
关键词:语感语言阅读教学

■ 杜清革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以传授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为目标的,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

目前的阅读教学受传统影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及深入听课调研,我觉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老师对阅读内容的包办代替抹杀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二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大纲、新教材的需要,满堂灌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阅读教学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以讲代读,以练代读的现象很普遍。三是阅读教学不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的阅读面太窄、语文素质难以提高。

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看出,阅读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的阅读知识外,更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读去感悟、欣赏,重视诵读,扩大阅读面,最终达到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进行主体性教学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是主体,其前提是教师为主导。在现阶段,阅读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缺乏研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应试服务,严重背离了阅读的基本规律,课堂上学生不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而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学生的阅读不能落实,阅读能力自然不能形成。所以,阅读教学应推行主体性教学。

所谓主题性教学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点拨、辅导;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见,阅读教学要时时处处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认知水平出发,指导学生从课内外获取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自能读书,自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对学生阅读主体意识的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不仅要体现在阅读后对文章的综合评价和把握上,更主要的是要贯穿于阅读思维活动过程的始终,指导学生善于在阅读中产生期待、猜测,促成学生阅读行为在搜索、发现和筛选有效信息方面趋于自觉和成熟,最终形成阅读能力。比如自读课,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方法亟需改进,满堂灌、满堂问不可取,但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去读书,而不做必要的指导、点拨,走向另一个极端,那更不可取。阅读教学要辨证处理读与讲,读与练的关系,以读带讲,以读代练,决不是只读不讲,只读不练,应倡导多读少讲,多读精练,加强诵读,必须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阅读归还读者,把课堂还给学生。

什么是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具体指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音律感。而如何获得语感,最重要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多读是一条学习语文的重要而有效的经验,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渐能驾驭语言文字。”(《叶圣陶论创作》)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同时,语感的获得还要靠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分析、比较,让学生对语言的分寸感、通顺感、连贯感、韵律感有所感知。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获得语感,而要获得语感就得反复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串讲法,改变逐字逐词逐句逐段的讲解,翻译,提倡诵读训练,在诵读训练中正音正字、辩词析句、点断句读、体察语气、梳理层次、探究特色,正如朱熹所言“凡读书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书之要》)这种传统的诵读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选入课本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许多深沉的内涵对阅读者来说往往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尤其是文学作品,更多地包含着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情怀。为此,教师肢解式的讲析,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课文和谐一体的意境,可谓大煞语言文字之风景,而且,教师注入式的讲解,剥夺了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宝贵时间,因而也不能体验作者所反映的深刻内涵。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熟读、深思获得感悟,反复吟诵获得积累,诵读要以投入感情、进入角色为特征,当歌则歌、当泣则泣,如醉如痴,这在诗歌、散文等抒情类文学的教学中应该成为主要和常用的方法。比如课文《春》,一位教师教学时就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有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小组读,自由朗读,等等,学生在反复读中很容易理解朱自清先生对春的期盼和喜爱,第一课时学生就能把前面四段熟读成诵。其他文体的文章,都要强调通过诵读以积累语言,获得语感,都要让学生将那些精美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小说的教学,照样可以以读为重头戏,在读的过程中将重点难点、线索、人物、地点、时间、场景、典型形象、以及作者对人物的态度等教学内容,通过指导、点拨等,使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

三、扩大阅读面,阅读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推荐、家长介绍优秀读物的工作做的很差,学校图书馆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工作也做得很不理想,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被作业和补课所挤占;他们总结的内因是阅读目标、内容和方法的错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去读课外书,尤其是多读文学作品。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对微妙情感的体味,都只能从阅读作品开始。教师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上花工夫。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了学习语文就有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课外书籍是身处美的世界中,感受到读有所获的喜悦,那么,阅读教学就走向了成功的彼岸。比如一位老师上完《春》以后,让学生课后搜集古诗中对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的描写,学生找出描写春雨的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清明时节雨纷纷”“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等诗句,在课堂上和课文精彩的描写读对照着读,这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深化升华,还能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可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很有必要。

因此,阅读教学在完成对课文讲读的同时,一定要占用课堂时间去布置、反馈、评估学生的课外阅读。具体的说,一是要师生一起制定学段、学年、学期的阅读计划,明确任务,作到心中有数,这就克服了阅读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保证时间,尽量不给学生布置其他语文练习,课堂时间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支配,每周最好安排1-2节阅读课,让学生去阅览室读书,同时注意和家长沟通,督促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读名著。三是布置课题,使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让学生能自主的通过阅读筛选信息,掌握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索处理信息资料。四是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通过写提要,写评论等,考察学生懂了多少。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发展他们的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你喜欢

语感语言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我有我语言
语言与言语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