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教学

2013-08-15李媛媛

群文天地 2013年2期
关键词:师生教学内容教材

■ 李媛媛

随着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以往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独白式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毕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在学生缺席状态下的教育,其效率是低下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努力在寻求一种彼此之间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于是对话式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被引入教学活动中。那么何谓对话,对话教学又是什么?

一、对话与教学对话

一般地理解,对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对话在这里实际上被理解为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但事实上,只有建立在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条件下的交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它是一种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中进行合作的过程。”

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一)作为教学方法的对话

教学在传统教育中主要具有两层含义:一为教师教,学生学;二为教师教学生学。这两者就构成了传统教学的内涵。前者强调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展开“我教你学”的教学活动;后者强调教师在知识传授之外,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看来,传统教学似乎是鱼渔兼授,但总的说来,授人以鱼,仍是传统教学的主题。起码在我国,教学,基本被理解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呢?教师要传,学生就得接;教师要授,学生就得受。由于解惑往往是变相的传授,所以传统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传接、授受活动。显而易见,教师和学生在传接、授受着一种在他们之外的被称为教学内容的东西。教师作为传授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对学生而言是“先知先觉者”。师生知识上和年龄上的不平等,实际上使传统教学成为“传话教学”。在传话教学中,即使是形式上的对话也是极少的,在“满堂灌”之余,只是一些近乎机械的问对,实在谈不上是对话。师道尊严,使得通过对话生成新知几近妄想。在非对话的时代,对话就只能是一种技术,教学对话也只能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只有在教育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中,对话才逐渐从教学艺术转化为教学精神,或者说教学原则。

(二)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

教学理论至今尚未明确提出教学的对话原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把对话视为教学的原则。在主体性教学、主体参与式教学、教学与交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话”原则逐渐浮出水面。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因此,教学的对话原则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质。“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其次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因此,教学对话原则的意义之二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

二、对话教学

由于对话既可以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又可以是一种教学的原则,对于对话教学的理解很容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把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二是把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作为对对话教学的初始理解,两者都不存在错误问题,但两种理解的意义差异是很大的。第一种理解的实质是对话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二种理解则是指体现现代对话精神的教学。作为一种语言学形式的对话和作为一个时代的行为原则的对话虽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但又是截然不同的。对话原则显然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并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为对话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二)对话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面无形的墙,人们也因此各自独立地存在着。但当参与社会活动时,人就不得不暂时放弃独立,走进关系世界。要想在关系世界中保持积极的情绪,人就需要与他人沟通,若有共同的任务,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这看来顺理成章的道理,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话时代虽然已向我们走来,但“非对话的传统”远远没有结束。然而,教育者应该是先行者,是一个社会中精神高贵的少数人,即便处在非对话的时代,他也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三)对话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

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且不说社会化起源于交往,起源于主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三、对话教学的实施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了解了对话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后,关键是如何将其落实到教学过程当中去,以建构一种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操作原则和步骤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对话型教学模式而言,对话精神和原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

(一)与教学内容的对话

在进入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首先应当与教学内容对话。就教师而言,应当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深入把握教材,展开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在理解教材的过程中,二者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相互认同也有相互否定。进一步来说,如果教师尽当机械“搬运工”,没有把教学内容打碎、整合,注入自己的理解、情感和思维方式、讲授的视角,没有将教学内容内化为教师自己知识体系、能力结构、生命体验、价值系统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就难以做到游刃有余、生气贯注地与学生展开对话。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应当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把教材放入所有教学资源中来对待,破除对教科书的盲从与迷信,实现对教材的超越,进而能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教材对话。在进入课堂教学以前,教师与教材、潜在学生的对话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预习。在预习当中,学生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接近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发现疑难点,选择与教师对话的“焦点”,准备在对话中可能运用的论据,思考对话的角度和方法等。对话教学是主体双方平等参与的过程,在实施对话型教学模式时,在开课时教师一定要先将自己的教学模式介绍给学生,争取每一个学生的认同和参与。学生和教师的互相了解、认同是进入对话型教学情景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课堂对话情景的创造

对话情景的创造和运作是实施对话型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正是在它展开的过程中,对话才获得了具体化。对话型教学涉及诸多侧面的对话关系以及创造和保持对话运行的条件,我们可以从纵横两个向度来描述这一立体性对话教学情景的创造。从横的方面来说,最突出的一层平等对话关系是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即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对话。为了保证对话的运行,与以往的教学过程相比,师生之间的关系要重新确定,教师的无上权威地位必须受到质疑,而降到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地位应当得到提升,要作为一个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具有平等对话权利的生命个体来参与教学。只有首先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型教学情景才能进一步展开,“任何对话的参与者,尤其是学生都应当被视为个体而不应被视为客体。在对话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权力和监督,参与者能够自由地讨论任何主题而不被嘲笑或蔑视。对话不是用个人的博学去动摇他人,而是作为一种理解他人和达到交互性的令人满意的立场的方式”。对话同样应尽力避免教师凭借课堂以外的权威性条件(如考试、操行评语等)来对学生实行规训和灌输。教师在对话型教学中应是一个参与的主体,在与学生的对话性撞击中以自己的学识、对教材的深刻把握以及具有感染力的人格等来获得学生的认同,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人格,修正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人格上的偏颇和弱点。在认识并摆正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同时,从纵向上来说,师生双方还应建立一种多层面的互动关系。既应当顾及到学生的智力层面,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非智力层面。建立互动关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不排斥谈话法、讨论法等,但互动又不尽限于此。形式主义的谈话、讨论、问答往往只是追求课堂的热闹,常见的课堂问答式互动的基本形态是这样的:教师提问——学生应答——教师反馈。它往往又具体表现为下列两种方式,一是教师提问,单个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像裁判一样给予评判;二是教师提问,全班学生回答,最后由教师裁决。而对话教学更注重内在的互动,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提升,都认识到自己的优长和缺失,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意义系统。对话型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对话话题的设置。话题确立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在多层面上形成往返互动。对话话题的设置一定要避免游弋无根,脱开教学内容放野马。

(三)教师课堂话语的转换

在实施对话型教学时,除了注意对话话题的设置外,一个重要的转换是,教师的课堂话语要由独白性的转换成对话性的。对话型教学未必一定要让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唇枪舌剑,在更多的时候,对话还是贯穿于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对话型教学“相信有可能把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但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成一种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这本身就隐含着一个矛盾:教师要一个人讲授,而在讲授时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常言道,一人难应众人心,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针对教师而言,就要把自己的授课话语转换成具有对话性的话语。

[1]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3]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4]贡向如.对话型教学: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种路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猜你喜欢

师生教学内容教材
教材精读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