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四群』教育调研报告

2013-08-15中共文山州委书记

含笑花 2013年5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专业

中共文山州委书记 ■纳 杰

党的十八大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步走”的重要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希望和突破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和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载体,选择试点先行,集中力量突破,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逐步推广完善,促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带动农民致富、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把握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让广大农民迈过温饱奔向小康。十三届全会以来,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开始形成,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作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充分体现和保障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权益,但在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之际,旨在提高农民和土地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供给保障能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驱动下,以各类农产品和服务为主体的合作社就在广大农村先后出现。2007年7月1日,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农业部、财政部、工商总局相继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文山作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虽然发展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但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各县(市)先后建成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2年7月,全州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046个,其中,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注册资金56347万元,实有入社农户58059户,带动农户143354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增强了农民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民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户人均纯收入4412元,比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42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二、提高认识,深化对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意义的认识

农民合作社在建国后就产生,不仅中国有,在发达的工业化、现代化西方国家也早已存在,并且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农业农村发展规律阶段性特征的反映。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以敏锐的眼光来观察、敏捷的思维来思考,不断深化对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把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放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位置来谋划。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丰富和完善。国家农村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强调要保持政策长期不变,近年来实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山林权益以户为单位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家庭,这种农村土地、林地权益分配到户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需求的连接,迫切需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对土地、林地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二是注重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难以满足城市化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需求,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把分散的农村人力资源、土地和林地资源整合起来,对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农产品销售实行统购统销,可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提高加工增值收益,有效联接龙头企业或市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三是破解“三农”难题,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有利于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企业就业,进入城镇农产品经营市场就业,使农民从种植、养殖业转向加工业,从农村进入城镇或城市,从农业进入到非农产业,逐步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四是推动扶贫开发创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有利于广大农村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村扶贫由“输血型”转变为“造血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文山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追赶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推进农业跨越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交通优势,坚持试点先行、规划引领,引进龙头、夯实基础,制度创新、激发活力,集中力量、率先突破的原则,着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育引进更多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广大农民对市场的参与和认知度,提高农业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进而达到促进农村资源高效利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目标。

(一)夯实产业规划和基地建设两个基础,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选择交通、区位、资源、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按照高原特色农业“坝区设施化、山区林果化、养殖小区化、城郊园艺化”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烤烟、三七、辣椒、蔬菜、木本油料、蔗糖、畜牧等特色产业,高起点做好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试点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突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栽培与管护能力,加强农产品生产第一车间物质装备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科学合理规划和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选优扶强,引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推动基地建设、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

(二)推动支农资金与惠农政策两个集中,凝聚力量率先突破。

改变工作中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的做法,按“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农资金和项目,适度向试点地区集中倾斜,推动试点地区基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认真梳理支农政策,在增强投入、建设用地、税收减免、信贷融资、财政贴息、新技术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尽可能给予更多的支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优质有效服务。通过资金和政策的集中扶持,促进试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缩短成长周期,率先在各县(市)实现突破发展。

(三)创新带头人激励和干部评价两个制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人才是合作社建设的关键,必须紧紧抓住合作社带头人和地方干部两个重点,通过制度建设激发活力、合理有效配置人才资源。一方面要建立特殊的“工资特区”政策,围绕合作社发展目标、经营业绩和效益,以及风险防控目标的实现,对合作社带头人及其经营班子给予超常规的奖励政策,促进农村能人、经营大户、县乡科技工作者、甚至是领导干部等方面的人才勇于担当合作社发展带头人,全身心投入合作社建设。另一方面,把支持推动合作社发展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点内容,把地方发展合作社的数量、质量、效益,以及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内容纳入干部考核评价,把工作成效作为干部提拔重用的依据和积分,对工作不力、长期打不开局面的干部要启动问责,并调整工作岗位,逐步建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干部工作导向。

(四)调动企业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健全完善发展长效机制。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好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厂房建设用地、用工技能培训、职工生活设施、有关税费减免、出口报关审批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营造企业生产的良好环境,确保龙头企业“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积极探索合作社建设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土地、林地经营权流转或股权收入、农产品经营收入和个人劳务收入,把合作社建成效益比较明显、吸引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同时,在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销售中,支持加工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形式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利益和风险共同体,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突破经营规模和信贷融资两个难点,努力拓宽发展空间。

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林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流转形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土地、林地资源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经营。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甚至是商业银行合作,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屋、宅基地、林权等农村产权价值实现形式,建立和完善耕地、林地股份合作制,扶持农业融资担保机构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贷款担保,推动农村资源资本化、股份化,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专业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农民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