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喁喁茶语,莲的心事——评潘向黎《茶可道》、《看诗不分明》

2013-08-15刘阳扬

扬子江评论 2013年6期
关键词:三联书店新知散文

刘阳扬

潘向黎爱茶,也爱诗,对茶对诗,都“有点像身不由己的爱情”。她喜欢“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诗句,并用这“不分明”做了她的散文集《看诗不分明》的题目。她的散文,如茶,也如诗,在泾渭分明的日常生活中留下朦胧美丽的丝丝情愫,在紧张忙碌的都市节奏里留下清风拂面的悠闲时刻,给人带来难得可贵的精神犒赏。

一、细腻柔婉的女性心理表达

潘向黎的散文和小说一样,很有女性特色,温婉柔情,冰清玉洁,还带有着一丝让人会心一笑的聪慧和机敏。她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情真意切,写作对于她,或许就如品茶一般,是繁忙生活中一丝甜蜜的调剂。她总是试图从自己的独特视角来解读生活、解读爱情,并且在这之中不断探寻着女性的生存空间。

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潘向黎总是观察地细致入微,对茶,她就能道出所有生活之中茶的痕迹。洗发水、沐浴露、牙膏、护肤品、香水,个个都是茶味的,平时吃了茶宴,喝了茶消食,还要枕着茶叶芯子的枕头入睡。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由于都与茶沾上了关系,在潘向黎眼中变得美好而生机勃勃。潘向黎的散文很具有女性的个性特征,她对于自己的女性身份也非常自信,认为女性较之于男性更能够享受生活中细微的美好。“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讲生存而不是谈艺术的时代,多数男性一旦不热衷仕途经济,不渴望出人头地,便会有一种为世所弃的感觉,他们无法静下心来,享受茶道之类艺术的精髓;但是女性,容易接受那种宁静和忘我的要求,在细致、复杂、深奥中抛却尘世纷扰,找到日常通向日常和美的小径。”如此自信满满的表达更能够体现出潘向黎时时刻刻对于生活品质的注重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热衷功名的男人们似乎更难找到生活之中细微的美好,况且,就算是他们拼命追赶、梦寐以求的美好前程,也不见得比女子眼中缠绵悱恻的爱情更为重要。

潘向黎对于女性的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看诗不分明》的最后,她饶有兴趣地附上了对于唐代女性时尚的评价。从服装到发型,从化妆到熏香,潘向黎细细盘点和欣赏了一番之后,不无痛心的批驳流行的骨感美是“迷了本性”。女性被不近情理的标准折磨,这种做法消弭了人的本性,消弭了美的多样性。“不能忽略了作为主体的女性本身,她们身上喷薄而出的生命活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女性作为个体的“人”之美,充分尊重女性的个体选择,使女性能够发挥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力,才能实现女性真正的解放。

对《红楼梦》的解读也可以看出她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怀。《茶可道》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红楼梦》中几个关于茶的场景。黛玉初进贾府,记得父亲的嘱托不要再饭后立即饮茶,以免伤了脾胃,可是面对贾府丫鬟饭后端来的茶水,黛玉也只得与别人一样饮了下去,“贾府的茶饭自然是精致的,但是这茶饭从一开始就在损害着黛玉。”潘向黎从一开始就看出了贾府对黛玉隐形的伤害,那么这座金碧辉煌的大厦终究成空,繁华似锦的青春也终将如梦一般散去,只留着一缕茶烟尚绿,供后人品味着丝丝悲凉。

在散文中,潘向黎对爱情的思索同样引人注目。对待生活中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她都愿意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唯独对于爱情,潘向黎似乎更愿意做一名悲观主义者。尤其是对于爱情中的弱者女性,潘向黎更是带着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在她看来,只有女性才会把儿女情长与山川天地相互联系,愿为爱做出最为彻底的誓言,古诗里的女主角日日夜夜的爱恨挣扎,潘向黎总是能感同身受。“不是色衰爱弛,而是爱弛色衰,——青春犹在,容颜犹好,但爱意已移,情缘已绝,然后失去了爱情和希望地美貌将不得不渐渐萎谢。”

二、难得可贵的知识分子情怀

出身于书香门第,本人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潘向黎,在散文的写作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知识分子情怀总能让人动容。在《茶人与茶鬼》一文中,潘向黎并不欣赏那位精于品茶、却把自认为不好的茶随手泼在地上的和尚,“这样的人,还不如一位捧着大瓷碗,满足地享受着苦涩粗茶的农村夫妇呢!他们虽无缘品享好茶,但是对茶对水都保有天然的珍惜之心,即使算不上茶人,也差的不远了。”潘向黎从不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总能用善意的眼光发现普通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在《茶不知名分外香》一文中,潘向黎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不知名的山上,凉风吹来,白云朵朵,卖药茶的当地老太太仿佛一个神秘的哲人,那淳朴的笑容和一盏无名的茶水,却是天与地,什么都能压得住的。相反的,对于不惜茶、不惜物的行为,潘向黎也从不掩饰自己的厌恶。一些茶艺馆为了推销茶叶,用功夫茶的方法泡制绿茶,在这“没有茶心,只有利欲熏心”的地方,潘向黎心痛地听见了“茶哭的声音”。对于普通事物的珍惜、对于普通人的宽容,使得潘向黎的散文也如茶一般具有一种宽厚醇美之感。

潘向黎不爱山珍海味,普普通通的世间滋味最得她心,谈到郑板桥的贫苦生活,她感慨道:“这样的茶饭,真是一贫到底了,但是如此清洁自守,为民不谀,为官不贪,自得其乐,那样的茶饭最干净,吃着最安心。”“为民不谀,为官不贪”,这是道德品质上的操守,“自得其乐”则是个人生活乐趣的寻找了。看来,做人不但要清正廉洁、恪守道德底线,还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潇洒自如,自得其乐,不为功名利禄所羁绊,这样的人生才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相反的,看似潇洒放荡、不羁功名的李白,在潘向黎眼中却是需要推敲的,“李白是貌似洒脱,其俗在骨,他不是仙人,而是凡人,虽然他是天才,但是天才与灵魂的高洁、人品的清贵并不能画上等号,甚至没有必然的联系。入世极深,热衷功名是他一生的主流。”“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行为,也成了拙劣的表演,显示出深深的悲哀。李白虽“诗在天上”,可“人在凡尘”,他那放荡恣肆的外表终究无法掩盖内心深处对功名的紧紧追逐。

潘向黎用可贵的知识分子情怀关照着人事,她的内心始终具有着知识分子的强烈责任感。白居易也是一位被欣赏的茶人,他不但尝遍好茶,还懂得烹茶,甚至亲自种过茶,这样的人说自己懂茶,更令人信服。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懂茶的人都能得到潘向黎的欣赏,宋徽宗赵佶爱茶懂茶,写了一本《茶论》,是一位茶中高手,但是却不善治国。潘向黎并未对这位懂茶之人怀有知遇之感,而是感慨道:“大难临头之日,他那精细逼真的花鸟画轴挡不住阿骨打的狼牙箭,他那出自官窑的兔毫盏又如何经得起金人的铁蹄践踏?”为君不能治国,使得国家灭亡,百姓深陷水火之中,这样失去了责任感的人,即使再有才情,又如何担得起建国兴邦的大任呢?

对人对事,潘向黎始终具有理性的判断能力和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可贵的理性之光层层穿透了她女性的写作身份和细腻的语言,给了我们不同的关怀和启示。

三、深刻睿智的思想穿透能力

潘向黎的散文之所以区别于同时代的大部分女作家,就在于其文字背后所显露出的深刻的思想穿透能力。面对生活世事,潘向黎早就看出了人生的艰难,而潘向黎的人生态度,用她“并不敬仰的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大处悲观,小处欢愉”。潘向黎在散文中多次发出对于人生艰难的感慨。“想想做人实在是难的。若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则容易受挫,难免郁闷、愤恨,若是执着更可能痛苦一生;若沉湎功名,醉心利禄,纵情声色,绝对是俗不可耐,而且容易自祸其身;那么像王维这样超然物外,清净到底呢?倒是不染红尘,又难逃漫漫的枯寂、彻底的虚无。”不能沉湎于俗世,又不甘忘怀于红尘之外,潘向黎一语道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身处于逆境之中,“抑郁和纠结是烈性毒药,是迫害者的帮凶,只有乐观豁达者才能生存。”潘向黎选择在茶香中寻找一丝人生的乐趣,她爱茶、品茶,至于爱屋及乌,对茶对水,都有着天然的珍惜之心,对茶具、茶诗、也有着掩饰不住的喜爱,对茶人更是常常生发出强烈的知遇之感。“世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世有渐儿茶,而禅师在何处?”在快节奏的社会,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是急功近利,与人的交往也往往带有目的性,人生一世,遇到的人千千万万,然而匆匆过客,却是知己难寻,像她自己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更是曲高和寡。那么,与古人对话,与词人交谈,与好茶相约成为了潘向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世事凉薄的感叹在她的各类散文作品中反复出现,不过在失望之余,潘向黎也极力寻找着自得其乐的方式。她最爱陆游的一首《临安春雨初霁》,总是愿意不厌其烦地引用这首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空怀一身报国之志,却终是难以受到重用,内心的苦闷无奈也可想而知。然而面对寂寥的人生,诗人终究没有陷入烦闷,而是在苦中也偷得半日闲,听雨想花,写诗分茶,用丝丝闲情慰藉自己苦闷的心灵。这种生活的境界让潘向黎感慨不已,世味凉薄,人生艰难,唯有好茶才能使得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潘向黎的散文并非不关注现实生活,并非远离了光怪陆离的都市社会。生活在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潘向黎对于都市生活的洞察力显然入木三分。但是,潘向黎在看清了都市生活的面貌之后,致力于提供一种不同于现代的生活方式。读诗品茶,这种生活方式看似古老而久远,却能打动人心,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之余留下一段独处的时间,开辟寂静而优雅的一隅,静静地思考人生,净化心灵。“也许,使人们对茶恋恋难舍的,归根结底,不是因为百般功用,不是因为千般风雅,而是这种在短暂的人生,局促的人生中找到片刻自在的感觉。”

对于女性,潘向黎欣赏自然的美,喝茶读诗,她同样欣赏自然之作。“写诗和感情一样,是不能论理的。情之所至,无理可喻,至情之语,无理而妙。”只要是因情而起之作,虽然无理却都有它的妙处。诗词并没有是非好恶之分,唯一的评判标准也只是“美”。对人对事,潘向黎始终能够遵从自己的愿望,价格昂贵的白茶和风靡一时的黑茶她都不爱,自嘲为“黑白两道”都吃不开,做人要黑白分明,对茶对诗,却是可以不那么分明的。率性而为,至情至性,潘向黎有力的思索并没有被柔婉的语言所掩盖,在平淡优雅中执着的追求着人性的解放,发出了时代的强音。人世多局促,世事无常,人生的际遇也各不相同。然而,“遇也好,不遇也罢,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最重要的是自在,是‘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句),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无论进退荣辱,都会有喜悦,喜悦在心,任谁也夺不去。”潘向黎紧守了自己任谁也夺不去的喜悦,如莲花一般亭亭,不忧不惧,坦然地面对着广袤的人生。

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里,人们常常身不由己,对潮流的追赶使得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却越发潦草。许多美好而久远的事物正在不知不觉间离我们渐渐远去。“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相对啜一瓯”,潘向黎不求功名,恪守自己做人的品格,以深刻的洞察力看待人生与爱情,品茶读诗,用诗意的生活方式咀嚼人生的况味,在繁华中创造出宁静的一隅,抚慰着都市人的心灵。

【注释】

①潘向黎:《茶可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2页。

②潘向黎:《看诗不分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78页。

③潘向黎:《茶可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38页。

④潘向黎:《看诗不分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75页。

⑤潘向黎:《看诗不分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53页。

⑥潘向黎:《茶可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16页。

⑦潘向黎:《看诗不分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7页。

⑧潘向黎:《看诗不分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33页。

⑨潘向黎:《茶可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8页。

⑩潘向黎:《看诗不分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96页。

(11)潘向黎:《看诗不分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96页。

猜你喜欢

三联书店新知散文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从图文书的文化史到三联书店的出版创新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我会选择夜里逛三联书店
再见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