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起点 一路风景
2013-08-14刘静
刘静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本文从“阅读的起点:整体把握。习作的起点:兴趣为先,导学的起点:顺势而行”几大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起点;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做到有效,必须知道学生的起点和文本的起点。知道起点,才能有的放矢。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是逻辑起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是现实起点。现实起点比逻辑起点更值得关注——因为我们是育人的,要以人为本。
1 阅读的起点: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牵一词而动全文,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整体把握,对课文能“观其大略”整合课文比较多的内容,综合起来要求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整体把握要重视诵读,要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从文本的文限入手,引导学生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
如:如《广玉兰》教学片断: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广玉兰的?(花香、花形、叶片)
(2)广玉兰的确美,花香美,花瓣美,形态美,叶片美,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此时,你想对广玉兰表达怎样的情感?
(3)具体分析广玉兰绿叶和花的特点。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挑选出最能体现文章结构的问题,穿成网络,连成提纲,理清思路,进而把握全文内容。最初分散的理解作适当的归纳提炼和正确的概括,让学生对作品内容、作者意图和文章表现形式有较完整、全面的理解,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在分析具体内容时,自然会发现广玉兰的叶子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终年不败;会发现广玉兰的花朵洁净、高雅、幽幽芳香、生生不息等特点。,
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诵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中介,就能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就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当然,学生的阅读,从来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零起点,也从来不是从课堂真正开始的。“以学定教”,是建立在特定认知起点上展开语文学习的。就一堂课而言,阅读起点也是螺旋上升,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利用契机不断调适。
2 习作的起点:兴趣为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习作兴趣,就能使训练成为自己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习作的机会,激发学生习和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说,高兴写。
低年级教师的语言应是儿童化的语言,优美、具有艺术性、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想听、爱听,争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入学习情境,思想上产生共鸣,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境氛围,使学生乐意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
中年级看图说话写话是主要形式。它是在充分观察图画,思考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首先明确训练方法,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把握图画的中心内容,找准联系点,搞清画面所反映的内容,为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说话过程中,学生不一定能把整幅图说完整,可采用分说、按说、点拨、启发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图意,再继续说,并及时地对说话中的病句指导纠正。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说话力度,激发了说话兴趣。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尽量把话说得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生的写作做好了铺垫,分散了写作的难点。
高年级特别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过阅读,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把习作当作一种生活需要,从而积极、自觉地学习习作。积极开展与作文相关的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小记者活动、设计手抄小报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作文水平都会有所提高,对习作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3 导学的起点:顺势而行
教师容易忽视大多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往往被三分之一的学生的教学呼应的假象所迷惑,认为学生已经学会了,其实这部分学生在新授课前就已经会了,最后导致会的明白了,而不会的还是不会。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加之学习资源的多样性,每个学生的起点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起点。不同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和能力倾向,在交流分享中要适时提高整体性阅读起点。课始,梳理、整合与提炼阅读话题,“先试后导”,这是基于学生真实阅读起点的教学,也是基于学生阅读需求的教学。课中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预料之外的、一纵即逝的信息,巧妙点拨,及时提炼,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从新的开放性问题中,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
总之,语文学习是将原有的种子进行浇灌、培植,让其发芽和生长,是由内向外地成长,准确把脉学生的起点,注重过程,一路风景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