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历史思维

2013-08-14张岚

考试·教研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历史思维能力

张岚

【摘要】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本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分析了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操作性强,效果好。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情境 思维能力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想方设法要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应注重设置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结合所学知识,更好地生成知识体系,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和惊奇开始的。”

1 创设有趣的问题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不断启迪智慧,产生探究未知的冲动,获得有效的提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利用逸闻趣事、谜语故事等方式为学生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维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就选取了著名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家章士钊的《讽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这首诗“今日幸海子,明日幸熙和,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一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通过分析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把诗歌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发学生分析讨论:慈禧太后有哪些卑劣的卖国行为?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对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2 设计灵活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能力

学习历史需要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在学习高中历史过程中,很多的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问题设置的灵活性,体现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性和关联性,把孤立的历史问题放到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饶有兴趣的探究思考,从而得出既符合历史事实规律又不失时代特色的新颖观点。

例如,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课时,笔者就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9世纪末的康有为、粱启超及谭嗣同等人为什么要发起戊戌变法?同此前的洋务运动比较,康梁的戊戌变法有何进步?这些变法的具体措施和世界形势及国情有何关系?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强国梦能成现实吗?如何看待此次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中的作用?通过这些灵活问题情境创设,把学生带进当时世界和社会背景下,把中国的戊戌变法置入风云际会的时代社会中,引导学生从横向比较、纵向对比、深层分析这场运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进程在中的导因、地位和作用。

3 设置巧妙历史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迁移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维能力的迁移提升。教学过程中通过重新组合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引导学生对已知知识变换角度思考获取新的认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置入新的学习情境,探索出未知的认识和规律,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设置一些巧妙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间构建起一座桥梁,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迁移和能力提升。

例如,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笔者在新课之前设置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总共经历多少次科技(工业)革命?第一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英国,该革命发生有前提的和条件?这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几何?请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这样,在学生已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探究分析其条件和影响,进而引导学生结合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影响上来,引导学生形成规律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4 创设精炼的问题情境,锻炼学生思维层次性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但不是时时刻刻都要设置问题,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一定要突出“精”,围绕教学中心,突出整体设计,在教学关键时刻创设问题情境。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好把握,小而具体精湛,从容易到有难度,突出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让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锻炼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例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笔者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根据你的的理解,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是战国、汉代、宋明等不同时期,这一思想有何发展变化?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时至今日,这种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传统文化?通过几个具体的问题,课本与课外知识、学习问题与发展轨迹、历史问题与现实情况有机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加开放性的知识,更能够在具体富有层次性的问题中锻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联系社会现实,从历史中发现规律,从现实中寻找价值。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问题就是最好的接生婆,帮助人们诞生一个个新思想、新方法。”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学生的思维能力总是在问题中提升。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个问题不断提出、不断解决的过程。围绕学生主体,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高中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