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必须落实三个“同步”
2013-08-14何婉君
何婉君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难题:没有内容可写,有了内容也不会写。语文教师常规的方法一般是:首先要求学生重视积累,接着带领学生学会观察,然后指导学生具体写作。虽然语文教师就上述三个方面苦心指导,但多数情形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上述各项工作单一进行,无法形成整合效应。我认为,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落实三个“同步”:
一、积累与运用同步,让学生学以致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督促学生随时把佳词妙句摘录下来是破解学生作文咬笔难题的方法之一。尽管摘抄好词好句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说人人皆知,但还是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摘抄,并与运用同步。
1.通过佳作赏析,在语境中让学生识别佳词妙句。虽然现在书店中有现成的佳词妙句书籍可买,其实低年段的学生很多根本不知道哪些属于佳词妙句,为何书中所罗列的这些词语、句段是优美的。而事实上许多教师包括家长都会对学生提出摘抄或背诵佳词妙句的要求,但却很少能对学生进行摘抄方面的具体指导,结果导致学生盲目地摘抄或背诵相关词句,既费时又费力并进而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鲜活的语言环境,在欣赏范文佳作时有意识地对佳词妙句进行讲解,通过提供范文示例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词句才算好词好句,如成语、比喻句、拟人句、细节描写等,只有这样,摘抄才有针对性与价值性。
2.定期检查交流,在规范中让学生养成摘抄习惯。虽然要求学生摘抄佳词妙句看起来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真正能坚持摘抄并且养成习惯的学生却很少,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老师总认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事,用不着由老师来指导与督促。其实,摘抄也是大有学问的,摘抄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摘抄、什么时候摘抄等都是需要注意的。应该建议学生首先摘抄课本里的词句;再是摘抄课外阅读文章中的词句;最后才是摘抄佳词妙句汇编中现成的词句;还可以建议学生将摘抄的词句适当进行分类,可以先按字词类、语句类、语段类摘抄,而在字词类摘抄中可按双音词、三字词、成语来摘抄,语句中又可按修辞句与非修辞句摘抄等。同时,为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可以搞一些与摘抄有关的评比与展示活动,并且为了让学生养成每天摘抄的习惯,要建立定期的检查制度。
3.提供使用机会,在运用中让学生掌握佳词妙句。摘录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此,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语段仿写,或者进行连词写话。连词写话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词语,促使学生正确理解词义,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再是在学生写话与作文前,提前提醒学生根据初定的作文主题或材料,翻看积累起来的相关的佳词妙句,如要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就让学生先翻看一下与心理活动相关的词句或语段。当学生写作文想不出可运用的词语时,允许学生拿出“好词好句本”翻看,从中选择恰当的词语,这不仅让他们在运用中记住这些词句,还让他们学会词语辨别的方法,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脑海中就有了许许多多典范的语言材料。
二、观察与记录同步,让学生边看边记
怎样引导学生在感受作者细腻、风趣的笔触之余学会自己观察、自己写作,一直以来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实践证明,只有教会学生细细观察、细细品味,同时学生又能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自然能写出鲜活的文章来。
1.指导学生从热爱生活的角度着手明确观察意义。应努力启发学生明确观察的意义,懂得写观察日记的好处,激发其兴趣,为学生重视观察和写好观察日记奠定思想基础。针对许多学生写作感到困难或写起来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实际,告诉他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没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不注意体验生活及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所致。并以自己平时注意收集的往届学生所写的优秀观察日记、本班学生的优秀作文和教材中典型的写景、状物文章为例,具体说明观察与写作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和写观察日记的好处,懂得要写好作文就必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勤观察、多练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才能笔下生花,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热衷于观察现实生活。
2.指导学生从比较普遍的现象着手学会观察方法。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普遍的现象着手,如早上家长送孩子时的叮咛,中午就餐时同学们的表现,课间十分钟时教室里真热闹等。渐渐地,学生就会明白凡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事,都可以是作文材料。再如:教室里的垃圾桶旁时有纸屑等杂物出现,个别同学为了贪图方便少走几步路,把垃圾桶当成篮球架。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展开想象并以《垃圾桶的话》《教室的一角》等为题来写作。既可写记实作文,也可写想象作文。功到自然成,学生就不愁作文没有内容写,也不愁写不出好文章来。只要善于发现,以小见大,持之以恒,学生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
3.指导学生从简单易记的事物着手掌握记录技巧。观察是为了写作,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记录的习惯,就是将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人、事、物写成观察日记,同时加强观察技巧的指导。首先内容要真实,所见所闻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其次,观察要细致,叙述才能具体,要对事物的声音、色彩、形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作出细微的观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观而不察,视而不见,见而不想,很多生动的素材都发现不了。再次,选材要精,中心才能突出,围绕一个内容、一件事、一种情景、一点感受写,有详有略。最后,想象合理,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新鲜感。
三、扶持与放手同步,让学生循序渐进
在放手让学生独立寻找题材,谋篇行文前,作文指导得有个“扶”、“半扶”的过程。也只有把这前两个过程做到位了,“放”出的作文才会出彩。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注重落笔前循序渐进的指导。
1.把材料摆在眼前,让学生有话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入门时教师要适当为学生准备好“米”。看图写话在低年级比较常用,由于图中提供了材料,因此,重点放在对图意的把握和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上。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变着法儿地让学生写作文,如老师把一篇文章读一二遍,然后让学生写下来;让学生看一篇文章,然后要求把看到的内容写下来。还有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续写等,通过这样的练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教师出示这么一段扩写材料:老师不在的时候,班内的同学“大显身手”,令班长极为头痛;当老师出现在班级门口时,各路“好汉”又都蔫了。要求学生参考提示材料,依据生活实际写一篇短文。像这种扩写练习,有利于学生将事情过程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当时的环境情况描写具体。再是作文前做个游戏、搞次实验、演个小品、看段录像,当学生兴趣盎然,深有体会时,动笔就会有感而发了。
2.帮学生搜索材料,让文章思路开阔。在高年级,有些作文题目涵盖面很广,只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话题,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学生一时难以入手,这时,教师可以帮他们选一选材料。如:“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这个作文题,范围很大,学生一下子会觉得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以指引学生选材的范围和方向,变出很多个不偏题跑题的题目来,像《我当了一回“_____”》、《我尝到了____的滋味》、《____可真不容易》、《都是_____惹的祸》等,使学生明白这种情况下作文题目可以七十二变,但千变万变不离其宗。学生遇见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就会变“我怕写”为“我爱写”。写作思路宽了,下笔如有神了,文章更精彩了。如老师与学生聊一聊以前乡下人家养的鸡,再说到自己家里养的“机”,谈谈这些“机”的主人以及它的作用,从而感受到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以《我家养了一群“机”》为题习作,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怕没话说了。
3.任学生选择词句,让作文血肉丰满。有了材料,还需要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事物和情感,如果在习作时能根据作文特点提供词语及相关句子供学生选用,那么精彩的描写就在笔下。如指导写游戏作文《传电话》,教师出示充值卡,(描写同学反应的词语:迫不及待、胸有成竹、交头接耳、忐忑不安、满脸通红、轻声细语、侧耳倾听、不慌不忙等;描写教室气氛的词语:欢呼雀跃、热闹非凡、鸦雀无声、欢声笑语等;供选用的句子: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充值卡里任你选,当学生苦于某个意思不知用什么词句来表达时,可以在充值卡里寻找,或许会有所收获。这样反复训练,必然熟能生巧,有助于学生干巴巴的文章变得有血有肉。
作文教学是块难啃的骨头,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组合拳,追求各种指导手段的整合效应,通过一定的努力,带领学生摸索到一些写作的门道,让学生的作文不再咬笔头,那是完全可能的。愿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关注同步效应。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实验小学)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