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取向:课堂提问的核心把握

2013-08-14段天洪

实践新课程 2013年8期
关键词:指向性规律心理

段天洪

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所取得的效果不同;就是相同的问题,其实际效果也会因教学环境、传授者和受教者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教学能力弱的教师对问题设计往往过于随意或机械,很难获得预期效果;而有经验的教师设计教学问题时,会兼顾到问题的指向性、统筹性、合理性、自然性,当然就会获得不少生成性资源。心中没有学生的教师,不会从“以学定教”的原则出发设计问题,学生成了解决“问题”的工具;有“生本”理念的教师,往往把学生作为问题设计的“参照核心”,指向就是为学生发展全方位服务,学生自然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主人翁”。

究竟应当怎样设计教学问题,才能让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笔者认为,评价课堂提问有效性,一般可从以下四个“价值取向”去把握。

一、统筹性——从两个视域关照

统筹性,即课堂提问是否关注了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了教学环境变化。

课堂提问的统筹性,主要从空间(范围)和时间(变化)两个视域来体现“生本理念”,从而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对被提问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心理支持,促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进入自主的学习状态,每个学生都能因此获得相应的发展。

首先,有效的提问应兼顾不同类型、层次、特点的学生,而不能只顾少数优秀学生和教师偏爱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教育的公平原则,尊重、关注每位学生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使学生参与问答的机会均等。

其次,有效提问应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改变灵活调整,因为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接受的能力、方式、习惯很可能有差异,教师要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一旦出现教学环境的变化,提问也要随机应变。

二、指向性——朝一个目标出发

指向性,即课堂提问要紧扣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提问。

课堂提问的指向性就像发光体,可以球型散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教师发出问题前,首先要明确提问指向:是为了巩固旧知,还是导入新知?是为了陈述知识,还是开启智慧?是为了丰富想象,还是为了创新思维?是为了体验情感,还是为了总结方法?如此等等。鉴于此,教师设计问题时都要以明确的目标为指向。

提问的指向性,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科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解读,明晰问题与教材的关系,并能找到问题与学生学习心理、习惯的联系。提问的指向性,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提问的指向性,还要求教师应熟悉教学目标分类,了解不同学习目标的作用与要求,明晰其与学生发展的联系。一般地,课堂提问的指向性越明确,问题就越能贴近学生学习心理和习惯,问题呈现的过程也就越自然,学生课堂生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合理性——从多个角度体察

合理性,即课堂提问在难度、频度、时机等方面,既要指向教学目标,又要契合学生心理需求。

首先,平衡“难易”。过于简单的学习问题,不利学生的智能开发和动机激发;难度过大的学习问题,又容易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合理的提问应适当高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对学生而言,挑战性地学习问题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斗志,更利于学生的认知深入和思维发展。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等应有整体的把握,才能把握提问难易的程度。

其次,控好“频度”。如果问题太多,学生就来不及思考,提问就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果问题提得过少,也不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同时,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是合理性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更易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者,把准“时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讲启发学生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要“悱”时,我们才去“启”,学生要“愤”时,我们才去“发”,不然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前必须慎重考虑自己所提的问题是不是学生亟待解决的。如困扰学生已久的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的问题,有助于明显提升学生认知和能力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世界的问题等,教师就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

四、自然性—— 向一般规律顺应

自然性,就是一种规律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摸索出这种规律,并熟练地驾驭它,教师的课堂提问就会像行云流水般自然。只要不断坚持下去,这种规律就可以固化为教学的艺术。

首先,顺应“童心规律”。为什么电视剧《喜羊羊》能老少通吃?关键是编剧不仅抓住了人性中存在的本质规律——童心不泯,而且还有效控制了成人思维的“侵入”,童趣就显得更浓、更真。同样,这一规律在课堂提问中非常有效。从中小学生认知特点来说,有趣味的问题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与探究。学生通常更喜欢智慧型的、生活化的、开放性的、操作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只要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了解学生的需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过程和结果就会自然生成。

其次,顺应 “心理规律”。即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绪、行为取向等转移到他人的身上,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观点。这是心理投射方法的一种教学应用,以破除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心理防线,间接获取学生看问题的真实想法,从而确定恰当提问的方式方法。运用心理投射法提问要把握:一要以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的虚拟现实问题为主;二要选择容易使人陷入尴尬的问题,如发表对班级内某种不良言行的看法等;三要对学生的见解或观点表达有必要的认同感和正向激励,甚至智慧引导。

再者,顺应“语言规律”。生活就是规律,表达生活的语言也应该有规律。语言是用来叙事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只有体现生活规律的语言,才容易被接受。用生活语言交流,就会通俗而自然;如果提问语言深奥、晦涩、冗长,远离生活,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正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提问语言利于理解,教师的提问语言表达方式就应建立在学生理解力的基础上,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问题解答的要求应具体明确,若是口头提问,要求学生一次性回答的问题通常不要超过两个,否则应通过多媒体或黑板明示,以防止那些记忆力弱或注意力不够的学生遗漏问题。

要实现课堂提问有效性达到理想境界,关键还在于教师在提问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对话智慧。教师如果能适当借鉴运用倾听、同感、反映、支持等引导技术,一定会让自己的课堂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中学)

责编/齐鲁青

猜你喜欢

指向性规律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找规律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
巧解规律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精品课程录像技术分析
找规律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