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猪场存在误区的剖析

2013-08-14程胜国

今日畜牧兽医 2013年11期
关键词:耳病初乳猪群

程胜国

(江西正邦科技预混料总公司,江西南昌330006)

笔者近几年走访过的规模化猪场中,众多养殖户在猪场实际的管理及生产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错误理念,严重制约及影响了猪场生产力最大化的发挥潜能。为此笔者总结归纳以下八大误区并做了详细的分析与大家共享。

1 抗生素误区

国内目前80%以上的猪场老板(包括技术人员)视抗生素为猪场“保健”的最有力武器,但后果却是越“保健”的猪群体质越弱;越“保健”的猪群越易得病;越“保健”的猪群疾病越多;越“保健”的猪群病越难治;越“保健”的猪群病猪越死。

肠黏膜免疫系统是保证仔猪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保护好肠黏膜就等于保护好了小肠绒毛;保护好小肠绒毛就等于保证了猪对各种营养吸收及转化率效果的提高;保护好小肠绒毛就等于保护好了胃肠道(生长速度的快慢)。所以我们说猪的胃肠功能是保障猪机体各器官正常运作的动力源泉,胃肠道系统直接决定整个有机体的健康,猪只有在整个有机体健康的前提下才会发挥最大的生长潜能。

如果每天时时刻刻都在饲料里面添加抗生素就等于对肠黏膜免疫系统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说“抗生素对猪肠黏膜的时时损害 (换言之就是对小肠绒毛的损害)及肠道大肠杆菌群的生态平衡是导致当今猪群耐药及发病的诱因”,特别是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更加剧了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的降低程度。

因此养猪户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陈旧观念,转变新观念,用环境来调控疾病、用营养来调控疾病、用保健来调控疾病、用科学管理来调控疾病。有效(治好病)不是硬道理,除根(不生病)才是硬道理。

2 断奶时间、寄养误区

2.1 误区

(1)盲目崇洋给仔猪早断奶(部分猪场21~25天)让母猪早发情配种,增加年产仔数。

(2)对于高产母猪的仔猪,认为可以随时随地寄养给其他母猪。

(3)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灌服庆大霉素注射液、博落回注射液、乙酰甲喹注射液等药物来预防。

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降低教槽料成本,增加哺乳期母猪营养,用廉价的哺乳母猪饲料转换成天然的奶水喂养仔猪,天然的奶水才是最好的教槽料;另外母猪的产奶高峰期为产后25天,25天往后奶水的产量会逐渐减少,导致仔猪不够吃,这时仔猪才会真正采食教槽料,所以笔者认为仔猪断奶的时间应为25天以后。为了缓解胃肠道从液体转至固体饲料的适应,最好达到28~30天逐渐断奶的方法。只有获得天然奶水最多的仔猪才真正达到以下健康标准:抗病力最强(摄入母源抗体最多);遗传基因表现最突出(奶水抗病营养最多);应激因素最少(被动免疫);生长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促生长剂)。

初乳是仔猪存活的物质基础,因为母源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仔猪必须从初乳中获取。另外刚出生仔猪的肠壁在6个小时内(24小时后初乳中所有免疫球蛋白不再被直接吸收,6小时内的奶水必定是仔猪活命的基础)具有独特的胞饮作用,可以直接吸收利用初乳中的抗体及免疫活细胞。所以仔猪寄养的时间必须在12~24小时后,切记不要刚出生就寄养给其他母猪。

2.2 灌服抗生素的危害

母猪配种前及怀孕期间所有的免疫接种均能使乳汁中有较高水平的抗体产生,当临近分娩时大量抗体就会进入到初乳(血奶同源)。初乳中的抗体滴度是母猪正常血清抗体滴度的三倍多,足以保证仔猪获得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来预防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如果仔猪未食初乳前灌服抗生素便会马上打破肠壁的胞饮功能,直接中和或抵消初乳中的母源抗体,最终的结果将是“两败俱伤”。

3 消毒误区

3.1 消极观念

消不消毒猪照样发病;消毒就是地面消毒;不发病就不用消毒;消毒不能直接见到效果,不消毒;是消毒药就可以随时用。

3.2 疾病发生途径

任何传染性疾病的暴发与猪死亡均必须“遵循”以下八条路线:传染源→传播途径→亚健康猪群→易感猪群→潜伏期猪群→亚临床感染猪群→临床感染猪群→死亡。消毒的最终目的就是切断传染病的根源,就是把猪发病所需要的第一因素解除掉。在猪场中没有疾病的发生不代表没有传染源,所谓的猪场不发病只能说明猪场环境中病毒细菌的数量还未达到猪临床感染的数量,没达到临床症状的感染表现不代表没有以上七种之一的感染表现。

3.3 消毒的对象

猪体表;猪鼻孔周边;猪舍地面;人行过道;猪舍棚顶;猪舍内外墙壁;粪尿通道;猪舍及场内死角;办公室;食堂;厕所;猪场周边环境。

3.4 消毒的原则

“卫生大扫除是最廉价最有效的消毒”。药物消毒前应先进行一次场内外彻底的大扫除,由于场内无时不存在大量的有机物(粪便、饲料残渣、猪体表脱落物、猪分泌物、鸟粪、鼠粪、饲料粉尘、污水、树叶、食堂垃圾、生活垃圾、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等),这些有机物中藏匿着大量病原微生物,会严重消耗或中和消毒药的药效,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浓度往往会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消毒失败。

4 疫苗的误区

4.1 错误做法

为效果明显超倍量接种;为安全起见接种所谓高价苗;为安全、保险直接接种进口疫苗;只要疫苗接种全面就可以了。

4.2 疫苗的具体用量细则

疫苗不是越超量越好,疫苗用量的计算应根据以下因素来确定。

4.2.1 出生日龄 (出生日龄短则母源抗体高,疫苗用量则大,反之常量);

4.2.2 首次接种时间(免疫期内超量,反之常量);

4.2.3 体质状况(良好常量,一般稍超);

4.2.4 应激因素多少(断奶、转栏、合群、长途运输、阉割、换料、疾病等均会缩短降低免疫时间及疫苗效价);

4.2.5 营养的平衡度(营养搭配合理则体质良好按常量,反之稍超);

4.2.6 霉菌毒素的侵害(危害严重的免疫时间提前且超量);

4.2.7 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情况 (霉菌毒素、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存在的猪场,视情况加大疫苗用量及免疫时间的提前);

5 霉菌毒素误区

5.1 现象

5.1.160 %的养殖户以玉米颜色的鲜亮度及霉变程度为标准来“合理”添加;

5.1.240 %的养殖户选择夏天添加;

5.1.330 %的养殖户直接不用霉菌吸附剂;

5.1.4 部分养殖户认为霉菌吸附剂吸附饲料中营养,直接不添加。

5.2 黄曲霉毒

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可以引起严重的肝脏病变导致猪的猝死。降低生长育肥猪的体重、饲料利用率、脂肪消化率和肾功能等,诱发育肥猪出现皮肤病症状,免疫功能下降。对肝脏代谢、蛋白质合成和免疫状况的负面影响导致母猪繁殖力降低。

5.3 赤霉烯酮

赤霉烯酮中毒临床表现阴户红肿和脱肛,后备母猪出现以阴道炎为主要症状的雌激素过量综合症,表现假发情及屡配不孕。经产母猪降低卵巢重量和活体胚胎数;减少黄体数量导致流产。

5.4 烟曲霉菌毒素

烟曲霉菌毒素会助长支原体病的发展,中毒严重的猪群表现为顽固性咳嗽、气喘、肺水肿、胸膜性肺炎等。

5.5 T-2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中毒主要是导致体增重、采食量和饲料转化吸收率降低,胃溃疡发病率增加等。

5.6 赭曲霉菌毒素

赭曲霉菌毒素中毒的特征是肾病、肠炎和免疫抑制,能使所有疫苗的免疫应答降低甚至导致免疫失败等。

养猪户一定要重视霉菌吸附剂的合理添加使用,改变那种陈旧观念。

6 蓝耳病与高热病关系误区

大部分养殖户认为高热病就是蓝耳病,猪场必须要做蓝耳病疫苗,只要接种了蓝耳病疫苗高热病的预防就成功了。

所谓的高热病就是以原发性病(流感、支原体、猪瘟、伪狂犬、霉菌毒素)为主导首先使猪群的免疫力降低后,一种或两种以上继发性疾病(附红细胞体、链球菌、蓝耳、副猪嗜血杆菌病、圆环病毒等)混合在一起使猪群的脏腑器官遭受严重损害而导致大面积死亡的疾病。

6.1 蓝耳病病毒特性及防控策略

本病感染可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造成免疫抑制,直接对猪瘟、气喘等疫苗的免疫应答产生干扰,进而使猪群遭受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由本病引起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是被感染猪群死亡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把本病定义为免疫抑制性疾病。所以在防控的问题上,必须遵循精细化饲养管理来提高猪群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工作,重点做到以下几点:饲料营养一定要全面平衡;所选饲料原料一定严把质量关;饲料中一定要添加霉菌吸附剂;定期做好保健,以中草药和益生素为主,必要时添加抗生素;定期消毒、全进全出、分点饲养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导;发病后尽量少用或不用药物治疗,努力将易感猪转变为非易感猪(蓝耳病有自我由阳转阴的特点)。

6.2 蓝耳病疫苗的免疫建议

6.2.1 如果猪场稳定不论何种免疫程序都不要轻易去做调整;

6.2.2 如果猪场稳定,不论活苗还是灭活苗都不要去调换;

6.2.3 如果猪场稳定,免疫过的或未免疫过的都要维持现状,没免疫过的不要去效仿其他猪场再去免疫,只有猪场不稳定时再做调整免疫方案。因为蓝耳病病毒在一个猪场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场里驯化适应,形成猪群与蓝耳病病毒共生存的局面,如果平常不引种(每个猪场蓝耳病病毒的毒株型号都不一样)或不接种疫苗,之间的平衡关系就不容易被打破,保持猪只与蓝耳病病毒的平衡局面,这就是所谓的“和平共处”生态平衡现象。再者,感染了本病的猪具有自我由阳性转为阴性的能力,也就是说有自我康复的功能。

6.2.4 如果猪场稳定现用疫苗毒株不要轻易调换,否则会给猪场引进新的毒株,也等于引进新的疾病。

7 营养误区

7.1 表现

蛋白质高的料就是好料;不拉稀的饲料就是好料;猪吃了肥肥胖胖的就是好料;只要猪生长快的就是好料。

70%以上的养殖户均犯一个通病,那就是“重蛋白、轻能量”。事实上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再高最终的结局还是要转化成为液态的氨基酸才能被机体吸收,反之如果没有足够的热能来化解的话都会沉淀为肥膘,只有能量保持足够的情况下,饲料中蛋白质才会被化解且充分利用,否则饲料中含量再高的蛋白如缺乏足够的热能非但浪费而且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母猪膘情大导致难产、仔猪出生重小、产后无乳、仔猪水肿病、脑室积液、育肥猪料肉比提高、猝死等。所以说评价饲料好坏的根本应取决于蛋白与能量是否平衡。

7.2 仔猪拉稀

动物拉稀就是在排泄有毒物质,本身就是保护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营养过剩导致拉稀为正常)。拉稀不是不健康,饲料本身的实质是为猪提供营养源泉的,绝不是治疗拉稀的药品,如果视为药品使用当然是不能成立的。如果大量添加抗生素或氧化锌到饲料里面,短期内猪是不会拉稀的,而不拉稀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大肠杆菌群的危害、消化道对药物的依赖、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腐蚀、细菌及病毒的变异等,以上危害除了影响到猪的负生长外,最重要的莫属“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彻底损伤而导致的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了。所以仔猪拉稀问题的解决应从饲养管理、舍内温度、湿度、大环境等诸多方面去解决。

7.3 猪生长规律

猪生长必须遵循的规律是:先长神经组织,再长骨架,最后长肉长膘。所以猪生长的肥肥胖胖理应是育肥后期的现象;前期看到肥肥胖胖只能说明营养不平衡所致;如若猪在生长过程中营养指标全程不分的话当然就是违背了其自然生长规律,人为打破了顺其自然的规律,导致了整个有机体及五脏六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的不和谐。所以我们说科学养猪的根本就是分阶段饲养,精细化管理。不要过度追求猪的生长速度,猪打破其正常的生长速度就违背了其正常的细胞分裂,细胞裂变越多则储存水分越多,这就是当今众多猪只死亡解剖后所看到的心包积水、肺水肿、肾水肿的主要原因。最终也是导致猪场疾病高发的主要根源。

8 现代化猪场着重点安排误区

8.1 错误观念

疫苗接种放在第一位;猪群保健放在第二位;猪群营养放在第三位;猪场环境放在第四位;母猪品种放在第五位。

8.2 保健与营养、营养与疫苗、疫苗与品种、环境与疫苗的关系

疫苗(特异性免疫)意义体现在品种猪的抗应激之中;营养意义体现在疫苗接种后正常维护之中;保健意义体现在营养平衡维护之中;优雅环境意义体现在疫苗免疫期内所产抗体滴度的高低。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只有把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固实好才能真正使猪群正常的生长,才能真正消灭掉猪群的亚健康,然后再配合“特异性免疫”的辅助。这才是当今一座现代化猪场平稳、高效、健康、长久发展下去的必由之路。

8.3 现代化养猪场六具备

8.3.1 品种:优良品种是生长快慢的基础;

8.3.2 环境:舒适优雅猪舍是最好的预防;

8.3.3 营养:合理营养搭配是最好的兽药;

8.3.4 保健:注重细节管理是最好的保健;

8.3.5 管理:优秀的饲养员是最好的兽医;

8.3.6 免疫:严谨疫苗接种是最好的疾控。

猜你喜欢

耳病初乳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早期初乳口腔内滴注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管理的影响
犊牛初乳饲喂及管理指导
哪些措施可帮助初生仔猪摄入初乳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