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猪企业高效管理体系建设之路的探索

2013-08-14余平

今日畜牧兽医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养猪业种猪养猪

余平

(天兆猪业,四川重庆401100)

任何一个企业的主要任务都是使各种资源富有生产率,通过有效的组织产生更大的效益。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这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因为生产率是各种不同因素之间的一种平衡。结合到养猪企业,其管理任务和工作目标也一样:就是如何实现投入产出比率—即生产管理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养猪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猪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产出的成果体现。养猪企业要通过人把猪养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在建立高效养猪管理体系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现状,包括自己当下的状况和整个行业的大环境。中国养猪业的素质大家都很清楚,平均生产效率水平为每头母猪平均年出栏13~15头左右。根据北美养猪行业SMS标杆管理体系统计的742家养猪企业的生产表现,北美养猪业的平均效率水平为每头母猪年提供25~27头断奶仔猪。中国养猪业与北美同行在养猪生产效率上存在落后一倍的差距。按中国养猪业总共有4800万头基础母猪计算,全行业年出栏6亿多头商品猪,生产效率水平就只有12~13头。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环境、饲料、人工、圈舍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消耗方面存在极大的改善空间。 同时,对参与规模养猪的企业来说,这里也隐藏着极大的机会和潜力。

如果全国的平均生产水平可以做到每只母猪年产20头出栏猪的话,那么可以减少1000多万头存栏母猪。而对这1000多万头母猪的投入,从猪场的建设、设施设备、人员的配备等方面的投资至少也要近1000个亿,每年“伺候”这些母猪还要消耗饲料(粮食)、药品、人力等至少也要花掉500~800个亿。如果这些投入和消耗的资源都能节省下来,这对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如果养猪行业的平均生产效率能提高到头均母猪年产22~24头,就会产生非常可观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说,中国养猪行业存在的效率提升潜力将不亚于任何其他的工业支柱产业。

1 中国养猪业的平均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

1.1 环境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养猪业一直是以农民单户家庭为单位的散户养殖为主,一个农户家庭每年只养几头猪,多数只是为了自家过节或庆贺活动消费所用或为了挣点家用补贴收入,因而,养猪在中国一直被当作副业,人们不重视对其的投入,因而对产出效率也要求不高。在改革开放前,养猪业是不被重视也不受社会尊重的行业,这造成国家和社会资源对该行业的长期投入不足,使得这个行业在生产方式改进和技术管理方面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1.2 系统管理因素

养猪业作为副业一路走到今天,在行业观念转换过程中,还鲜有人去把养猪业作为一个正规的行业来研究其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到底需要解决哪些系统问题,需要配备什么样的管理体系来解决系统问题。

1.3 猪的因素

国家拥有的猪育种场,生产规模和效率不高,研发投入也不够,基本是靠吃国家补贴存活,没有真正去建立我们中国自己的育种体系。还有就是种猪的群体不够大,导致育种场无法维持有效的选育。当然还有动物健康环境和对选育测定数据缺乏有效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比如种猪选育还未完成,疫情一来就导致育种工作难以继续,就只能再通过大量的进口种猪来解决后续的生产问题。此外,对于引进什么样的品种和种源,人们又开始纠结谁的种猪好,诸多浑沌的思路自然就造成大家在选育上没有清楚和系统的思路。甚至还在以一直以来的饮食口味习惯(如对脂肪的要求)来决定种猪下一代的选育目标。另一个与猪相关联的因素就是:中国的猪是全国“大串联”,你来我往,成为猪病疫情暴发的诱因之一。

1.4 人的因素

现代养猪业已不是之前大家所认为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而是一个科技驱动型产业,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之前的养猪业,员工要想得到较高的报酬很难。因为这个行业没有系统的管理体系,生产效率低下,绩效管理混乱。资方因为没赚到钱,对员工承诺的薪金待遇无法兑现;劳方则不关心猪场能否赚钱,认为这与己无关,所以劳资双方对养猪生产的管理思路都处于纠结和混乱的状态。最终的结果就是:员工因没有得到期望的收入待遇,工作就没有积极性,消极怠工或肆意浪费财物,或通过其他的歪门邪道来赚钱;而生产业绩好不起来,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盈利困难就更难维持对生产运营改善的投入,生产和管理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劳资双方都对养猪业丧失了信心。所以,养猪业管理体系的不配套,就会造成环境不配套和人员不配套等。生产管理方面拥有成熟体系的当属工业制造行业,其特点就是通过建立一个系统的、高效的体系来管理产品和业务的生产和运营,达到生产效率乃至经营效益的持续提高。

养猪业的管理跟工业不一样,工业生产就是进了多少原材料,它最后一定会反映在产品和消耗上。但在养猪业,你不知道母猪会生多少,生的小猪又会死多少,一线工人说死了多少,你也无法核实,或因核实的成本太高也变得毫无意义。实际上不仅是老板搞不清楚,场长也搞不清楚,主管也没搞清楚,员工还是没搞清楚。所以在这一系列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就谈不上管理,更谈不上管理效率。

2 高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是思维要高效

尤其是决策者的思维要高效。

2.2 信息沟通要高效

信息沟通渠道和展示平台要保证信息能迅速、准确地流向相应的管理人员,况且这个信息还要准确,如果不准就是垃圾进垃圾出。所以对养猪企业来讲,怎么把这个信息弄明白、搞清楚就是高效管理的基础。

2.3 激励机制是高效的保障措施之一

要把员工的利益机制结合到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里,才能促使他主动配合,进而使整个体系高效运转起来。就如公司想做一件大事情,一个大事可以分解成100个小事情,这100个小事情,可能需要100组人,100组里可能有5个或10个人,设法让每个小事情变成每组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这样才会取得高效。员工做不到的时候,你要扶持着他做,也就是他不可能承担的风险,你不能让他承担,否则他就会想办法走歪路去弥补自己的损失。员工的基本收入一定要有保障,这跟你猪场赚不赚钱是两回事,给他的一定要与社会平均水平持平或略高,才能留得住他,他才会做。而激励机制是鼓励员工走正道,做得好拿得多,把公司的事情变成员工自己的事情。要通过机制而不是强制命令来促使员工把工作做到位,企业通过把员工照顾好、让员工有发展,让他有做好的动力,他才会主动做并设法做得更好。

3 建立高效养猪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多生、少死

我们分析为什么我们的生产效率只有13头,而国外同行可以达到29头,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你只要在市场上买一头质量比较好一点的猪,或是从国外进口,品种都是差不多,对生产效率没有多大的影响。种猪平均窝产10~12头,如果做二杂,或者三杂,窝产11~12头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实际原因不在猪身上。

多生的问题就在于怎么让种猪从1.8胎/年,提高到 2 胎/年、2.25 胎/年、2.4 胎/年,这就是管理的问题。如果做得好,2.45胎/年是很简单的事,2.35胎/年更简单,2胎/年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么这11~12头/窝、2~2.45胎/年,不就把生产效率提高到二十几头了吗。

中国养猪业真正的问题是在于怎么少死,那么少死就是一个很系统的问题了。从养猪的生产流程上分析,产仔舍的死淘率是很容易控制的,因为我们星期天和晚上都有员工值班。而在欧美国家的猪场,晚上没人上班,产仔舍的平均死淘率大概在16%以上。我们做得好一点死淘率可以控制在8%~10%以内,做得更好一点可达6%,也就是说产仔舍里的效率是没问题的。在保育舍阶段,一般水平都能将死淘率控制在1%~2%左右。而培育舍阶段的死淘率,如果不发疫情,0.5%~1%都能做得到。在正常情况下将养猪各环节的死淘率控制在正常水平都不难,可为什么在现实的生产中却都成为问题了呢?猪病的困扰使生产效率一路滑坡。

4 “天兆十六字经”— “生物安全,以猪为本,行为规范,数据准确”

4.1 生物安全

企业从管理者到所有一线员工在思想上都要重视,这是我们管理的底线。猪是动物,是动物就容易得病,尤其是在规模圈养的情况下。但核心的问题是怎么让它少得病,得了病又怎么来诊断和处理。笔者认为要从生产模式上来解决疫病对效率的影响,这是基础策略,当然,这也是决策者的决定。

4.1.1 封闭养育系统

在国外叫“ClosedHerd”。 把猪场封闭起来,一旦农场的种猪群体建立后就不再从外面引进活的动物。其实很多猪场暴发疫病就是因为有其他外面因素的影响。在一个猪场里,如果所有的猪都带菌,但没有来自外部因素的刺激,疾病就不容易暴发。所以在引种的时候,就要买可靠的、技术有保障的育种公司的种猪,引进后就要自己选育,做“封闭养育系统”。 做封闭系统为的就是不要再让动物到处乱窜,通过这种方式来防控生物安全。

即本场的母猪自繁自养,在测定的基础之上选择自己的后备母猪,保证猪群的持续繁殖生产。再适当导入优良公猪精液(鲜精或冻精),为猪群提供遗传变异和外来血缘,控制群体近交,防止性能退化。然后,再根据不同的产品需要,可提供进一步的配套产品及方案。其基本模式为:纯繁+纯繁(二杂、三元杂)。并为猪场提供饲养管理方案,保证生产效率。

4.1.2 “1+X”多点式布局模式

国外叫三点式、或多点式,天兆叫“1+X”模式。即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解决系统风险问题。其原理就是分区管理,把猪场里的每个区都分得很明白、很清楚,当然还有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后勤保障,还有配合对员工的激励机制。

所以,我们认为,生物安全需要一套措施,一套激励机制,从硬件、软件到激励机制要全方位地进行配套运行。

4.2 以猪为本

主要是猪场的建设和环境控制能满足猪对温度、湿度等生存环境的要求。在生产设施方面,通过配备先进科学的设施设备,提高生产环境的舒适度,满足猪只的生长需要,确保生产效率的提高。在饲喂方面,通过设计科学的饲料营养配方和使用高质量的原料,来满足猪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确保猪只高生产性能的发挥。

在猪场建设方面,做最好的种猪,一年的营业额大概平均下来在头均4万元左右,把饲料、疫苗药品、人工的成本扣除后,还可以剩下多少钱来用于摊销与折旧。所以一定要算清楚有多少钱建猪舍以及配备设备等等。

4.3 行为规范

设法把复杂的工作分解成若干简单的任务,让每个员工,只要花一两天时间的理论学习,到猪场实践一段时间就能干好。在欧美的养猪业里,很多员工都是在猪场干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都是靠经验干活,靠很多措施做事情,而我们的员工还暂时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明确了我们要追求的工作目标,并分解给多个员工去做。他今天做不到,明天再做,明天做不到,后天还可以再继续做。把工作任务分解完了,下一个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激励机制的保障。把所有围绕效率的因素变成员工自己的事,变成跟他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比如说,如果多死一头猪他比老板还心疼,那么这个激励机制的效果就达到了。

4.4 数据准确

所谓的管理体系,就是数据体系。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很多养猪管理软件都是管理技术的软件。但是不能用管技术的软件来管人,甚至用来做员工的绩效考核依据,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整个生产数据的失真。天兆猪业现在用的是两套数据系统:一个是技术体系管到每只猪的;另外一个生产过程体系是管批次的,就是结合员工绩效和成本构成做出来的。由于这个过程体系能将每天的生产过程的变动情况及时并如实地记录下来,然后日清日结,每天生产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都清清楚楚,而且还可追溯。天兆猪业的高效管理体系的核心就在于全流程实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它保证了数据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共享。整个天兆的数据管理体系是基于真实准确的数据,日见结果,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把整个集团的生产数据、管理数据、财务数据集中管理、分析、对比,各管理板块按职责实时响应,消除集团的信息孤岛,使得管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反应、决策准确高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始发力,房地产、金融、其他服务业高速成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走到了世界经济地位的前端。随着我国工业经济体的发展壮大和成熟,政府开始推动和引导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倾斜政策。我相信,下一步国家和社会将会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养猪行业将受到社会各方的更多关注和资源投入,养猪企业将会在生产和管理效率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养猪业种猪养猪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养猪业盘点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养猪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尼泊尔养猪业现状与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