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高热病的治疗及防控

2013-08-14董艳军江苏省邳州市畜牧兽医站江苏邳州221300

今日畜牧兽医 2013年11期
关键词:热病耳病病原

吴 颖,董艳军(江苏省邳州市畜牧兽医站,江苏邳州221300)

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多种病原感染及继发感染引起的猪“高热病”,该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以及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疾病。以发热、不食、皮肤发红和出现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发病快、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而且20~80千克以下的猪很容易发病,死亡率很高,而且这场疫情病程长、治疗难度很大,又正好发生在气温很高的季节,导致疫情扩散很快。自8月份以来,该病亦有发生,给养猪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通过对多个猪场进行综合诊断防治,现将对该病的初步诊断报告如下: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1.1 病原

猪蓝耳病病毒为该病的主要病原,以猪瘟、伪狂犬病、附红细胞体病、非典型性猪瘟、圆环病毒、链球菌病、胸膜肺炎、弓形虫病等为继发病的几种或多种病的混合感染。

1.2 流行特点

呈区域性暴发流行,主要发生于夏季,气温高,猪舍密度大,通风力低,隔热条件差,猪易发生热应激。另外,温差大温度高,有害气体含量高,往往引起猪群发生应激,使猪群抵抗力下降。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猪均可发生。发病急、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一般猪群死亡率为40%~50%,高的可达到70%~100%,其中以仔猪更为明显。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粪干,尿黄,呼吸困难,喜伏卧,患猪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呈紫红色,有的皮肤表现点状出血,后期有鼻液或出血。发病猪群死亡率较高,仔猪更为严重,一般为10%~30%,高的可达50%以上,部分母猪怀孕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该病病程长,高烧消退后,常表现不食或神经症状。

3 剖检症状

病死猪剖检病变呈多样性。病理变化以呼吸器官最为严重,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黏脓样渗出液,肺呈暗红色实变,颜色由红到紫,硬实,有时胸腔积有浆液或纤维素性浆液。肝暗红色肿大或呈土黄色、质脆,胆囊扩张或萎缩,胆汁黏稠。脾肿大,表面常见米粒大出血丘疹,有时边缘见出血性梗死灶。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切面外翻,病情严重的病例全身淋巴结常见出血性炎症,尤其是颈部、肺部和肠细膜淋巴结。胃、肠黏膜卡他性或出血性卡他性炎症,其中胃底部最为明显,回盲瓣、结肠、盲肠及胃时有溃疡。肾瘀血、肿大,有时常见出血点,膀胱积尿,尿呈棕黄色。脑膜充血,脑水肿。

4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病理组织学、实验室初步诊断,初步认为,60%是蓝耳病病毒原发性感染,20%为猪瘟病毒原发性感染,10%为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10%为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及其他细菌性疾病。这次高热病农业部最终确定为变异蓝耳病引起的双重、三重或多重感染。

5 综合治疗方法

5.1 紧急接种对疑似猪瘟、伪狂犬病的猪群中未发病的健康猪进行猪瘟、伪狂犬病的紧急接种。

5.2 规范用药对发病猪一定要在兽医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可一侧用抗生素如头孢塞肟、氟苯尼考、阿莫西林,与黄芪多糖或基因干扰素、排异肽及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樟脑磺酸钠同时注射,按疗程和剂量使用,一般连用3~5天,同时,另一侧注射磺胺类药,每天1次,连用3天。饲料中加清瘟败毒散或圆环病毒康,连用5~7天。饮水中加喘速治或阿莫西林与电解多维或口服补盐液,连用3~5天。

5.3 加强药物的预防保健工作 对这次猪 “高热病”,可选择高效广谱抗生素,适当的退烧药物及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

6 防控措施

6.1 合理布局 把猪的生活区和生产区分开,生产猪、育肥猪、保育猪都要分开来饲养,让猪自繁自养,执行全进全出这种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证养猪场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工作,增加猪舍的通风、洒水频率,要打开猪舍门窗,让空气对流,促进猪舍的降温;夏天要降低饲养密度,保持猪的合理生长空间,通过这种对饲养密度的降低,可以有效地减少猪的高热病发生率。

6.2 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全封闭的饲养模式,做到净道污道分离。加强病猪的隔离和引种隔离,减少人员的流动,做好出入人员及车辆的消毒。规模养殖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建立健全的动物防疫制度并严格执行。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根据实际,努力做好饲养管理条件,做好驱虫、消毒、圈舍的通风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工作。要保证充足饮水,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提高猪体抵抗力。增加饲料的营养,提高非特异性的抗病能力。

6.3 强化免疫制度、加强免疫抗体监测 免疫是预防各种疾病的最有效手段,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疫苗。首先要做好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防治工作。发病地区,建议在首次免疫后或紧急免疫后21~28天进行1次加强免疫。建议规模猪场加强猪群免疫抗体的监测,根据当地猪高热病流行的特点,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根据检测的结果及时的调整免疫程序,当有效保护抗体水平低下时应及时补免。

6.4 卫生消毒制度 每天打扫猪舍及场地,冲洗干净,然后用新洁尔灭等消毒药对圈舍、运动场地消毒。猪舍及环境均需要定期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含量。由于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在发病时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2~4次的严格消毒,母猪和大中猪中午时喷雾消毒,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所有猪舍的门窗都要安装窗纱,圈内要放置灭蝇药物,用药物灭鼠。对粪便进行定期清理和消毒或无害化处理,如堆积发酵消毒等。

只要注意防治、防控措施得当,也能够把疫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中,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养殖户们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准确的把握病情,减少养殖损失。

猜你喜欢

热病耳病病原
黄帝内经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