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势校园风筝文化对“国际风筝都”大形象的背离与回归

2013-08-11王新王莹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潍坊风筝运动

王新 王莹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中国是风筝的故乡,而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风筝确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而真正让世人了解潍坊风筝是从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始的。在1988年4月1日的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召开主席团会议上,有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大卫·巧克列提议,与会代表一致通过,确定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潍坊以风筝与世界对话,使风筝成为和平、友谊与开放的象征,潍坊的风筝已经飞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闻名世界。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随机抽取了潍坊市五个院校的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一方面,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查阅了有关“风筝文化”、“风筝艺术”、“风筝发展”等一系列书籍,系统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和理论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方正等数据库以及利用百度查询等,尽可能地获取有关风筝运动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查阅、梳理相关文献,为理论基础的架构和文献评述做准备。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潍坊市随机抽取了5个院校,分别为潍坊学院、潍坊医学院、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学院,每个院系随机发放60份问卷。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回收276份,有效回收率92%。

1.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调查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11.5统计处理,表现在频数整理等,并借助Excel图标向导工具进行图形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对潍坊“国际风筝都”大形象的认同情况

潍坊风筝一直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国际风筝都”的形象也因此在世界高高竖起。为了解学生对国际风筝都的形象认同情况,对潍坊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78.62%的学生对潍坊“国际风筝都”的形象非常认同,认为这一形象在整个世界尤其是文化的交流中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6.67%的学生不太清楚,还存在4.71%的学生并不认同这一形象。总体来讲,这是值得欣喜的,因为校园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代言,而学生无疑会成为宣传与继承风筝文化的主力。

2.2 对校园风筝文化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对风筝文化的认识情况

从表1可明显看出:学生对风筝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情况较差,各项中非常了解、较了解以及一般了解三者所占的比例之和,只有对潍坊风筝种类的了解超过50%,但仅为56.89%,并且通过与部分被调查者交谈了解到,他们中大多数是在进入大学后,经过当地同学介绍或是通过风筝会等途径了解部分相关风筝文化的。学生中的大部分有兴趣想更深入了解,为了使风筝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国家和政府以及学校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大对风筝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与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风筝、了解风筝文化。

2.2.2 对学生参与风筝运动情况的调查

2.2.2.1 潍坊市各院校在校大学生风筝放飞基本情况的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风筝作为潍坊的特色本土文化闻名世界,风筝博物馆也名气十足,但潍坊各院校在校大学生中,仅有53.26%的同学去过风筝博物馆,显然对于风筝文化的了解来讲,是不理想的;但71.38%的学生曾将风筝作为礼物赠与给其他人,这足以说明学生潜意识里对于风筝作为潍坊特色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于风筝的喜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显示出了对风筝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与期待,这也是风筝文化得以更好传承与发展的有利因素;通过来大学前后学生放飞风筝的情况来看,进入“风筝都”之后,放风筝的学生人数不仅没有显著上升,反而表现出了下降趋势,虽不明显,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2.2.2.2 放飞风筝的主要目的分析

通过对被调查学生中在学校放风筝的204名同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分析他们放风筝的主要目的,96.57%的学生都首当其冲的选择了“玩”这一选项,69.61%的同学也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放松精神以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而真正为了强身健体和展示才艺的学生所占比例却相对较少,分别为48.04%和22.55%。分析原因得知,我们应将风筝运动向多元化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如风筝比赛等活动可在学校适时展开,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对风筝运动的喜爱程度。

表1 对风筝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人数%)(N1=276)

表2 关于学生放飞风筝基本情况调查一览表(N1=276)

表3 学生放风筝的主要目的 (N2=204)

表4 学生期望学校开展风筝运动的途径分析(N3=270)

2.3 造成校园风筝文化与“国际风筝都”大形象背离的原因分析

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风筝文化应很好地融入“国际风筝都”的城市形象,但通过实际观察与调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校园风筝文化有背离“国际风筝都”大形象的趋向,为了找出其背离的原因即阻碍学校更好开展风筝运动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而促进使其更早更好的回归到大形象中去,传承与发展风筝文化。

2.3.1 对学校风筝运动氛围的认识与评价

高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为使风筝文化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潍坊几大院校的风筝运动氛围做了了解,具体情况如下:被调查学生中仅有23.46%的人认为学校放风筝的氛围比较好,6.66%的学生根本不清楚学校开展风筝活动的氛围如何,但是却有69.88%的同学明确表明校园风筝运动开展的氛围并不好,为了加强对潍坊风筝的宣传与发展,高校作为传承创新文化知识的场所,应成为发展代表当地民族传统功能特色的主力,要想真正的传承风筝文化,学校应努力营造风筝活动的氛围,呼吁更多的学生加入风筝放飞甚至是风筝扎制的行列。

2.3.2 学生认为学校风筝活动氛围不好的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学校风筝活动氛围不好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太少,自己羞于去放,且占到所调查总人数的86.74%;归于场地原因的有76.55%,学校操场地方太小,周围全是建筑物,风力不够大等也是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而归于无相关课程和相关指导的也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分别为63.28%、58.46%,这就提醒我们,为使风筝运动更好的在高校开展,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适当安排有关风筝方面的课程与比赛活动,以增加他们对风筝运动的了解和体验热情。

2.4 使弱势校园风筝文化回归到“国际风筝都”大形象的对策研究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方便专业的指导,以满足学生风筝运动的需求,对学生期望学校开展风筝运动的途径进行调查了解,详见表4。

认同高校是传承创新文化知识的场所,应成为发展代表当地民族传统功能特色的主力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8%(共计270人),由表4可以得出:在这些学生中,有38.52%的学生希望通过公选课的形式获得有关风筝的知识,也有29.26%的同学认为体育课可以成为风筝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并且通过与部分被调查者交谈,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都期望,在风筝课上可以学到有关风筝比赛规则、风筝扎制、风筝放飞技巧、风筝的起源与历史等风筝文化;也有同学建议通过风筝比赛的形式更能传承风筝文化,还有学生渴望加入风筝俱乐部,与朋友一起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从而使潍坊的风筝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被调查者中接近90%的学生均认同风筝是潍坊的特色文化,并认为应将风筝文化更好的继承下去,但他们对于风筝的起源、发展等具体问题缺乏认识,需进一步的了解与学习。

(2)大部分同学都将风筝作为礼物赠与过别人,说明他们潜意识里对风筝特色文化的认同以及对风筝的喜爱。

(3)经调查有69.88%的学生认为学校风筝运动的氛围并不好,而且主要原因都归结于场地、无相关课程、无技术指导等客观原因,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加入风筝放飞行列,不仅使他们强身健体,更能传承风筝文化、宣传潍坊,学校可根据学生需要涉及相关课程或指导。

3.2 建议

(1)强化风筝的本位功能,通过教育与宣传,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风筝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审美娱乐的功能,更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使人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2)协调发展竞技风筝与社会风筝,不仅要使竞技风筝在国际中处于领袖地位,更要使风筝运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加强社会风筝的开展,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热爱风筝、参与风筝运动、受益于风筝、放飞梦想。

(3)注重对专业人才、风筝活动参与者文化素养和情操方面的培养,为潍坊市风筝运动的发展提供保障。

[1]潍坊地区出版办公室编.潍坊风物[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基振,虞重干.风筝:一项民间体育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4]周伟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课程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潍坊风筝运动
“筝”艳潍坊四月天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不正经运动范
四月春光看潍坊——潍坊“三大盛会”侧记
风筝之都潍坊
学做风筝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