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热区制种花椰菜不同栽培技术对病虫草害的防控
2013-08-09苏银玲杨长楷麻继仙杨子祥木万福
苏银玲 杨长楷 麻继仙 杨子祥 木万福
导读:以元谋县为中心的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适宜开展制种花椰菜种植,但制繁种过程中存在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防治复杂、化肥及农药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可通过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合理搭配耕作制度、覆双面黑白膜、拉线立株等措施防治制种花椰菜病虫草害,以有效降低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品质及效益。
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初期
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L.var.botrytisL.)是云南春夏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之一,亦是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发展制繁种的优势作物。云南大部分热区全年无霜期或霜期短,光照条件好,年太阳辐射量37.68万~62.80万J/cm2,有利于花椰菜充分的光合作用,生长旺盛,结实饱满,种子发芽率高。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元谋县为中心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包括整个元谋县、武定和永仁县的部分地区,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良好的花椰菜反季节生产区和种子繁育基地。随着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种子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花椰菜生产制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花椰菜制繁种生产中存在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多、防治复杂、化肥与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生产的种子成本高。为有效降低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与品质及效益,经过在干热河谷区元谋花椰菜制种基地的3年研究观察,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防治技术来控制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现将云南热区为害制种花椰菜的主要病虫草害、发生流行规律及各种栽培技术对病虫草害的防控介绍如下。
1 制种花椰菜的主要病虫草害
1.1 主要病害
①猝倒病 主要在育苗期发生,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流行。
②黑腐病、霜霉病 病菌随种子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残留,借灌溉水、雨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主要在生长期造成为害,重点在叶部。排水不良、田间湿度高、叶片结露多易发病,持续阴雨天气易造成流行。
③菌核病、软腐病 病原菌残留于土壤或黏附在种子上,借灌溉水、雨水传播。病害主要在结球后期严重为害,多于主茎和花球上发病,田间湿度高、气温较低时病害易发生,于割球后造成流行。菌核病则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
④根肿病 病原菌残留于土壤中或黏附在种子上,借助灌溉水、病原线虫及农事操作等传播。主要为害根部,造成根部肥肿,具有极强传染性,土壤酸性、田间湿度大利于病害发生。根肿病是云南干热区近两年来发生的一种病害,对有的生产区域造成毁灭性为害。
1.2 主要虫害
小菜蛾和蚜虫是为害花椰菜的2种主要害虫,尤其是小菜蛾,开花期为害性重,短期暴发,且发生难于防治,可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1.3 主要杂草
草害主要有马唐、棒头草、辣子草、香附子。田间以马唐、棒头草为主,多为常见热带农田杂草。杂草不仅与作物争夺肥、光、水分,致使植株瘦弱,降低作物抗逆性,还充当了病虫害中间寄主,孳生大量病虫害,成为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防控病虫草害的具体技术措施
2.1 膜下滴灌技术
在当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不仅可以节约用水、减轻劳动强度、改善田间小气候,还可减轻病虫草为害等,实现增产增效。由于花椰菜属喜湿,不耐涝,需水量较大的旱地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的消耗不一样,不同灌溉方式对病害的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缓苗期只需适量的水分来保持土壤湿润,保证幼苗成活,采用滴灌后这一时期的猝倒病、立枯病发病率明显降低。莲座期、结球期、抽薹期是花椰菜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关键阶段,此期水分需求量大,传统漫灌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且易使得田间湿度过大,从而有利于黑腐病、霜霉病、菌核病的发生。开花期、成熟采收期浇水不宜过大,应适当控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后期软腐病的发生。采用膜下滴灌不仅可以做到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分进行控制,也大大减轻了病害的发生、流行,特别是土传病害。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植株可通过土壤吸收药剂,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具有较好的隐蔽施药效果,对害虫天敌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2.2 合理搭配耕作制度
良好耕作制度不仅可增加其产量和产值,还可有效减轻病虫草为害,节省农药等费用。制种花椰菜种植宜与水稻、玉米、烤烟等作物轮作。在云南干热河谷区元谋县,采取花椰菜—水稻轮作对控制病虫草有很好的效果。当地水稻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插种,于8~9月收割,收获后经过2个月的休整,即10~11月开始陆续进行制种花椰菜定植,花椰菜种子收获也在翌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得到了最大化。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栽植水稻时田块需先放水犁耙,这就可把上茬花椰菜种植时土壤中残留大量的病残体、越冬虫卵、杂草种子随漂浮物一起打捞出田,加之地块长期淹水种植水稻,一些即使未打捞出田的病残体、越冬虫卵、杂草种子在长期处于淹水缺氧的环境下也难以存活。实行水旱轮作可大大减少这些有害生物,进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环境。
2.3 覆双面黑白膜
覆双面黑白膜不但改善了花椰菜的生长环境,还可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和蚜虫等有害生物的孳生,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种植地覆膜后致使膜下杂草生长受阻,窒息死亡,从而减少田间杂草争光、争肥、争水的为害及蚜虫的发生,既降低了成本,又减轻了农药污染。覆膜时务必使黑色膜面朝下、白色面朝上,紧贴厢面泥土,不留任何空隙。黑膜面朝下主要是抑制杂草,将白面朝上可对害虫(如蚜虫)起一定的趋避作用。虽然采用覆双面黑白膜技术在地膜、作畦、覆膜、移栽等方面增加了成本,但在减少用水、用肥、用药、后期管理用工及增产等方面优势明显。
2.4 拉线立株
花椰菜授粉后,随着花球的膨大,植株易倒伏,多数枝条常下垂于沟内,造成下半部分通风透光性能差,这不仅造成田间操作困难、种子饱满度和色泽差,还易致使植株感染软腐病和菌核病。因为授粉后植株较难直立,枝条易折断,所以在植株开花后应及时拉线立株。拉线时适当放松,因为过紧枝条收拢,蜜蜂不能有效授粉,影响结荚、结籽,而谢花后可把线绷紧。若种植双收种,拉线立株还可将父、母本分开,防止混杂。
[1]傅兴荣.云南楚雄地区花椰菜制种技术[J].长江蔬菜,2010(9):24-26.
[2]饶立兵.中晚熟花椰菜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3]俞永和,陈水校.花椰菜栽培技术要点[J].吉林蔬菜,2012(9):13.
[4]侯勤俭,杨文秀.花椰菜栽培技术要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河南农业,2008(1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