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苏浙粤低碳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2013-08-08徐天祥

对外经贸 2013年2期
关键词:四省碳化排放量

王 静 徐天祥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一、研究背景

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威胁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成为全球共识。2009年以来全球低碳化浪潮的兴起,为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根本途径,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浪潮之后的第四次世界浪潮。“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为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杀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更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

为顺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10年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的内容就是低碳经济发展。2010年中国低碳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发言人表示,我国将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201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决定自2013年起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未来发展不容小觑的力量。

二、鲁苏浙粤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渤海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加之又是农业大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的经济、教育等各项指标都位于全国前列,有“东方硅谷”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强省。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两省相连,北与上海市和江苏省接壤。浙江省经济规模在全国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位列第四。广东省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省份,人口已超1亿,高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省商业蓬勃发展,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文化最开放的省份,经济总量居中国各地之首。

表1 2010年鲁苏浙粤四省GDP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产业结构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状况。以2010年数据为研究对象,从表1中可以发现,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都属于GDP大省,而且四省2010年的人均GDP也均超出全国2.22万元/人的平均水平。同时,从GDP构成来看,四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均最高,都超过了50%,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最小,浙江省仅为4.91%,这说明四省的经济尚处于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过渡阶段。此外,四省中山东省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说明与其他三省相比,山东省更应该对产业结构作出进一步的优化调整。

三、鲁苏浙粤低碳化水平比较分析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关于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主要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二卷的详细介绍。由于能源部分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含碳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碳排放量可以根据燃料的数量和不同燃料的排放因子来确定。对于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燃烧条件相对来说不重要,因此,排放因子主要取决于燃料的含碳量。基于上述分析,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能源消费碳排放=Σ(能源排放因子*氧化率*能源消费量)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选择化石燃料时依据IPCC清单中的能源缺省碳含量系数对能源进行了分类,分别核算了“能源平衡表”中原煤、洗精煤等13种一次能源以及电力、热力两种二次能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了基于终端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方法。

(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较

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个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数据和关键指标,如图1所示,2000—2010年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增长趋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归因于经济快速膨胀式发展和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带来了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同时,在四省中以山东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趋势最为明显,这与山东省“二、三、一”的重型化产业结构特征有关,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山东省促进低碳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率比较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能源利用的程度以及经济效益的变化。本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所用的GDP值都是利用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修正后的实际GDP值,避免了经济发展中价格不断变化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趋势类似,2005年之后都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各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提高了二氧化碳的生产率。

图1 2000—2010年鲁苏浙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图2 鲁苏浙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碳生产率

碳生产率是一段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碳排放量的比值,反映单位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由于碳生产包含了“低碳”和“经济发展”两大目标,所以它成为衡量低碳化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年增长率常被用于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或取得的成效。从图2中可知,2005年后,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的碳生产率都有所提高,这反映出四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04年之后,广东省的二氧化碳生产率超过了江苏和浙江两省,成为碳生产率最高的省份,这表明广东省在低碳化发展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绩。

(四)产业结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

通过产业结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影响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同时反映该地区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水平。根据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源消费产业部门划分,可以将二氧化碳产业排放涉及的部分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从图3可以看出,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在产业结构碳排放上有许多共同点:首先,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多,并且远远高于一、三产业以及生活消费;其次,第二产业碳排放变化最明显,一、三产业和生活消费碳排放波动曲线比较平稳;第三,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最低。这些共同点反映的不仅仅是四省的产业结构状况,也间接地折射出我国在产业结构碳排放上的整体趋势。

综合四省的产业结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可得出结论: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虽然在产业结构方面做出了有效调整,并逐步从工业等高能耗行业向以信息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但是经济发展的“高碳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产业结构转型任重道远。

图3 2010年鲁苏浙粤产业结构碳排放量百分比分布

四、结论

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碳生产率以及产业结构碳排放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控制碳排放要从源头抓起,要尽可能减少高碳排放因子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能源消耗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0—2010年间,四省产业结构的小幅调整对低碳化发展来说成效甚微,要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3.虽然本文从多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四省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但这些因素还不能全面具体地衡量四省低碳化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状况、分行业产业结构碳排放等因素对于一个地区低碳化水平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不断深入和补充。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2]崔奕,郝寿义,陈妍.低碳经济背景下看低碳产业发展方向[J].生态经济,2010(6).

[3]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王海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3).

[5]李启平.经济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政策因应[J].改革,2010(1).

猜你喜欢

四省碳化排放量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四省试点 主攻方向已定
9608聚合物防水防腐涂料在混凝土防碳化处理中的应用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
江苏省火力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
大型筛板碳化塔的研究与应用
一种连续碳化反应装置及应用其制备超细碳酸钙的方法
江浙沪鲁粤四省一市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