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种植支抗在矫正前牙重度拥挤中的临床应用
2013-08-08罗哲
罗哲
支抗控制是正畸治疗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经常需要绝对支抗,即支抗牙没有任何支抗丧失。但是任何移动施治牙的作用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称其为“支抗”[1]。近年来,随着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广泛临床应用,实现了常规方法难以达到的矫治效果,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2]。本研究中,选择2010年1月~2012年5月期间,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诊治的30名正畸患者,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5月期间,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诊治的30名正畸患者,年龄范围12~25岁,平均年龄18岁。矫治前,30名患者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制备寄存分析模型。经过头影测量分析和模型拥挤度测量,确定所有患者前牙区牙齿拥挤在Ⅱ度以上,拥挤平均在9.3mm,没有严重的骨性不调。
1.2 治疗方法
1.2.1 确定治疗方案后,患者转口腔颌面外科拔除上下4个第一前磨牙。
1.2.2 植入种植支抗 洗必泰漱口,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使用黄铜丝在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或双侧第一、第二磨牙间进行标记,拍摄全景照片和根尖片,并对牙根的形态、位置,以及相邻组织结构进行检查。通常在膜龈结合部位或者偏向牙根方向2~3mm位置,与骨面垂直的角度分别植入微钛钉种植体(奥齿泰,韩国)。手术结束后,拍摄根尖照片,确认微型种植体与牙根的关系。术后要求患者口服抗生素,并注意口腔清洁。
表1 治疗前后X线测量结果
种植体成功后,粘接除切牙和侧切牙之外的所有托槽,应用种植钉将4个尖牙向远中与微种植支抗结扎。遵循从细到粗的原则更换热激活镍铁丝,并在更换至0.018~0.025不锈钢弓丝后利用微钛钉远中移动尖牙,等前牙有足够间隙后,再粘接切牙和侧切牙托槽,排齐整个牙弓。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拍摄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对相关数据,包括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交角(SNA)、鼻根点至下齿槽座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交角(SNB)、上下齿槽座点与鼻根点形成的角(ANB)、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交角(U1-SN)、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L1-MP)、磨牙位移等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
2 结果
在30名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微型种植体保持稳定,矫治结束后,前牙达到正常覆盖,而且面形良好,中切牙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经过测量,SNA、SNB、ANB无明显变化,U1-SN、L1-MP维持不变或轻度减小,磨牙位移变化不大,如表1。
3 讨论
1988年,Robert Moyers医生说:“患者的配合是限制正畸治疗的一个关键因素,患者决定了矫治的成功与否。”根据他的说法,正畸医生现在已经成功找到了一条不依赖患者配合的骨支抗之路[1]。正畸的目的是将矫治病牙按照需要的方向和距离进行移动,而要求支抗牙尽可能地不发生移位[3-4]。要达到理想的正畸效果,必须具备充分的支抗,将支抗力分散在多个支抗牙,而该作用力不能使支抗牙移位或者发生极少量移位。如果支抗不充分,很可能导致支抗牙移位,继而导致关系紊乱,或者支抗牙占用矫治间隙,给矫治带来较大的困难。在以前的矫治中,支抗的应用主要是口内支抗或者通过患者配合的口外支抗。口内支抗中的横腭杆(TPA)、Nance弓等虽然不用患者配合,但其舒适性和卫生条件很难让全部的患者接受。而口外支抗中的口外弓、J钩等又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如果患者无法保证佩戴的时间时,其疗效不能保证。而种植支抗的出现最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种植钉体积小,异物感不明显,手术简单,不需要患者配合,患者易于接受。
本研究发现,微种植支抗能够有效治疗重度牙列拥挤,可以避免前牙的前后反复运动,并达到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从而明显提高正畸的临床疗效,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性好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Hee-Moon Kyung.Microimplants in Orthodontics[M].王震东,陈文静,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10.
[2]安志良.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正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8,35(1):5-6.
[3]倪志锋.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09,30(11):1000-1001.
[4]褚存超,刘堪来,徐艳.微螺钉种植体在正畸临时支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1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