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探析
2013-08-08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作为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高校应及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独立学院这一新型办学模式,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社会认可度普遍偏低,其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独立学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应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只有这样,独立学院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
一、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原因及优势
在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的前提下,独立学院学生自身具备非常好的创业素质和潜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创业无疑成为了独立学院释放就业压力的优质路径之一。
(一)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目标符合创业要求
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与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相符合,具有其他办学层次高校学生所不具备的自然优势。
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就业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独立学院的主要培养目标既不是一本院校要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欠缺;也不是职业技术学院类大学,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型的人才,虽然注重实践,但理论基础不够。独立学院培养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独立学院要求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实践技能,能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或企业中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者;另一方面,他们应该在技术的开展与创新等更高层面上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发展潜力。独立学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对其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培养,既是“专才”,也是“通才”,以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为前提,侧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来之能用、用之能胜”,正是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为侧重于人的潜能挖掘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创业教育打下了基础。
阿玛尔·毕海德(Amar V·Bhide)认为,“对于大多数想创业的人来说,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筹集资金,而是在没有资金之时,具备创业的智慧和动力。不论是经验、家庭背景还是受教育程度与创办有前途企业的可能性之间都存在‘倒U型函数’关系”[1]。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处于“倒U型曲线”的最顶端,具有较高的创业成功可能性。如图1。
图1 教育程度与大学生创业的“倒U型曲线”
(二)独立学院学生特征适合从事创业活动
阿玛尔·毕海德(Amar V.Bhide)在《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中通过对现有的发展前景的企业分析推论,得出企业家创建有前途的新企业需要一些特殊的品质,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品质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和经验所影响的创业倾向。二是适应性调整能力,如果断、开明、控制内心冲突的能力、发现因果关系的能力等。三是获取资源的能力,如应变能力、自制力、洞察力和销售技巧等[1]。
通过对浙江省独立学院生源状况的调研,我们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思想开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省内经济发达城镇,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家庭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舍得为孩子的发展投入资金,这为独立学院学生创业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个性多元化,兴趣爱好广。独立学院学生多为八、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虽然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如一本的本科院校,但他们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优势,也更能获取、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这些都是将来创业潜在的良好素质与基础。多年的办学实践表明,独立学院学生较校本部学生更愿意投入创新创业实践,并且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三是追求自身价值,勇于挑战,渴望成功。由于学费较高,独立学院的学生及家长更关注他们所支付的成本效益,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务实。相比公办学校,他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期望更高,而大学生创业正好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即挑战传统就业观念,发挥自身优势,从父辈中获取人脉、资金、经验资源,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所以,大学生创业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是天然开启的成功之门。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总体偏弱,学生缺乏创业素质
当前在校大学生主要由“90后”组成。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生活条件优渥,但正因为优良的物质环境使其缺少精神力量,在一些创业需要的品质方面尤其显得匮乏,如吃苦耐劳、善待挫折、沟通交流、恒心意志、责任感和事业心等。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高中阶段的主要精力是应付各类考试,几乎很难有时间培养综合素质,更谈不上运用知识去创造创新。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但不具备实践能力,进入大学阶段,这种惯性仍然存在,普遍缺少创业所需的能力训练,缺乏创业的勇气。
(二)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各界尚未认同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里虽然已经获得了认可,大学生也有一定的创业意愿,但最终将创业意向转化为创业行动的却很少[2]。究其原因,“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造成学生未从心理上正视创业,普遍认为“稳定、高薪、体面”是理想就业的代名词,创业尚未被列入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就业视野。同时,社会评价机构对于高校追求排名,强调学生直接就业率和考研深造率,即未把创业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使独立学院以创业教育来推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无疑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三)大学生就业压力沉重,就业质量不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沉重,就业形势严峻。“十二五”期间,城乡过剩劳动力数量将日趋庞大,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也将持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特别是对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学生的就业愿景较强,在毕业后直面就业问题。据报道,2011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人数达150多万人,占到全国的近三分之一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http://www.moe.edu.cn/[EB/OL].2010年12月。。根据2010年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非“211”本科院校(87.4%),非示范高职院校(84.3%),民办院校(含独立学院)的就业率(82.8%)[3]。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但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容乐观。加之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与普通高校相比存在区别,因此两者的就业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浙江省内的某所独立学院和其母体高校2011届大学生就业质量就有明显表现。如表1。
表1 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四)高校教育改革还处于试验阶段,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独立学院现有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因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推进而进行调整。培养就业型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一,传统教育虽然通过大量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记忆、模仿能力,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批判能力却关注不够,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动性低、创业创新意识薄弱。第二,大多数高校教师本身并未接受过专业创业知识培训,对于创业理论知识较为缺乏,也鲜有机会参与创业实践。第三,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实际工作中只是简单地复制了母体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形成适合独立学院自身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这显然对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第四,一些独立学院对于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之要控制办学成本,使得创业教育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而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融入学院的教学规划。
三、建立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机制
(一)构建大学生创业理论教学体系
开设仿真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是独立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创业知识结构,走出创业认识误区,更能改变大学生的创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将《大学生创业基础与实践》等相关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并构建起“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形成创业价值观,培养创业精神,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模块的选修课,有针对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创业的整体竞争力。邀请社会上的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展创业交流讲座,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指导学生创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创业愿望。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实训体系
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实训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实践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信心,因此不断扩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内容,丰富合作方式,借助社会企业的资源,搭建学生的创业平台,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创业实践。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成立“创业学院”,整合学校、企业的双方资源,形成“产学研”联动效应,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环节,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4]。
创业实训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业所需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综合能力等。据统计,全国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面向所有在校生的创业教育课程,涉及创业实践内容的更是缺乏。通过加强与社会实训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紧密关注行业发展,定期组织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培训实训等活动,通过创业项目虚拟化演练,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创业的核心机理,积累丰富的实训经验。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社会保障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来自政府、学校强有力的政策、制度等作为保障,才能使学生专心于创业项目,提升创业成功率。而政策法规的制定需注重连续性,建立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创业团队,最主要的困难缘于资金的缺乏。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政府应制定出阶段性的资金保障制度、资金优惠政策等,避免大学生创业项目因资金缺乏而夭折。同时拓宽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需借助社会资源,将社会效益高的项目与企业对接,加大企业的投入力度;对于创业团队经验的缺乏,政府部门需制定出相应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帮扶制度》,聘用专家、企业家作为创业团队的指导老师,帮助解决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漏洞,加大创业项目的存活率。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拓展与社会创业园的合作对接,将创业项目输送到各创业园,接受市场的考验。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社会舆论的支持。
(四)构建大学生创业个性服务体系
根据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制定出不同的服务内容,予以个性化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品质和人格。对于创业初期的创业团队,侧重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注重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做好创业规划服务,同时做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咨询服务。针对创业中期的创业团队,需加强创业导师的指导,开设“创业门诊”,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讲座与交流,重点培育优秀创业项目,推荐参加创业设计大赛。对于较为成熟的创业团队,可以投放创业园中进行项目孵化,介绍行业内企业与之对接,借助社会企业资源,接受市场的检验。
[1]阿玛尔·毕海德.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329.
[2]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4-35.
[3]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25.
[4]李维民.民办教育的回顾与展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1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