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3-08-08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扩大,为工程造价管理及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工程造价管理相关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造价工程师和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对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来管理和控制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概预算",它涉及工程建设有关的各个要素,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和关系。另一方面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社会,还必须具有掌握工程造价管理软件的技能,这都给现有的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高校普通四年制本科招生目录中,工程造价并没有作为独立专业招生,而是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五个方向之一(投资与造价管理)来设置。由于招生规模的限制,在学校招生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要同时开设五个专业方向,也是不现实的。因而大多数学校会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而将“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基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着重对工程造价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一些新的构想和实践分析。
一、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目标与特点
(一)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与物业管理五个方向,围绕这五个专业方向开设一系列专业平台和方向课程。其中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主要适合于培养从事项目投资与融资及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初步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初步具有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能力,初步具有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的人才。并据此建议设置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估价(二)、项目投资与融资课程,其学时和课程内容见表1[1]。其中工程估价(32学时)是五个专业方向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
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两个主要方向,但是考虑学生就业需求,我们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增加学时(48学时),并配合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根据培养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表1中工程估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因为主要面向土建类工程项目,所以工程估价(二)暂不考虑。另外开设的投资学、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涵盖了项目投资与融资的内容,所以不再重复开设;关于工程项目评价的内容也安排在建筑工程经济课程中。
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工程计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工程计价和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从而适应社会需求。具体来说,要求掌握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的组成及计算原理、定额组成及计价原理、工程量清单及计价原理;能够运用相应计价依据和原理编制投资估算、概算和预算;熟悉工程价款的支付与计算方法,以及工程竣工决算的内容与编制方法;熟悉建设项目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工程造价管理软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3]。在实际教学探索中,我们将其概括为强化理论基础、注重管理应用、提高动手能力。
表1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相关课程设置
(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特点
根据我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目标,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中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成为我们课程建设的重点。正是基于课程建设的重点,我们重新审视和突出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特点,即综合性、实用性、权变性、实践性、层次性。
1.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工程造价管理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综合性上,即技术与经济的综合,涉及识图、施工技术、施工管理、财务、综合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高度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专业。另一方面体现在内容的综合性上,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涉及项目的众多参与者,如业主、施工企业、工程监理、质量监督部门、审计部门、银行等。这就可能造成课堂教学内容关联性弱,学生容易将各章内容分割,因而对前导课程的设置也提出较多的要求。
2.实用性。工程造价,表面看就是工程的建造价格或建造成本。工程造价的实用性就体现在市场经济中的投资主体,为了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需要关心工程的建造成本。各类固定资产投资,大到工业厂房建设、住宅区开发、公路桥梁建造,小到家庭装修、机器购置、修缮工程都离不开工程计价与管理。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必须突出实用性,指导学生掌握工程计价的原理和基础,形成工程计价和管理的能力。
3.权变性。一方面随着我国建设市场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改革不断深化。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计价处于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并轨阶段,且不断调整。另一方面是区域差异。我国造价管理传统是条块分割,各地区各行业在经济、地理方面的差异,也造成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教材必须结合行业发展体现最新的改革内容,并且要有一定的地域侧重。
4.实践性。工程造价管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知识和计算能力的专业技能,在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中表现为计价依据和工程量计算两块内容,其教学非常枯燥。要让学生熟悉工程造价的工作流程,牢固掌握工程造价计算的能力,适应工程造价管理的社会岗位要求,仅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和补充,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应届毕业生面对生产实际“无从下手”的局面。
5.层次性。工程造价管理相关人才培养具有层次性,除了在本科院校中开设了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方向之外,大量的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该专业。而且由于高职院校是独立设置的专业,课时相对充分,学生的计算锻炼较多,在技术的应用性方面表现较好。与此对应,本科院校必须明确自己对于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工程技术的管理性。由于工程造价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技术的应用很重要;但还应了解技术的原理、能够将该技术与工程项目的管理相结合,提高项目管理的效果,促进技术的发展。
二、工程造价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
课程教学体系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而建立起来的与教学全过程相联系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工程造价管理教学体系主要是指课程体系及其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或者说是广义的课程(含实践课)体系。为了达到强化理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应用管理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处理好以下关系: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的理论教学,但是工程造价管理中计价的内容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实践环节必须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要避免孤立、形式化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必须相互结合和渗透。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教学目标,也应注意在各环节设置中的“度”,理论教学应把握“充分,能用”的原则,实践教学则应达到“必须,实用”的程度。
2.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在一体化教学体系中,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好的教材和实验条件相当于硬件建设,其建设是“可见”的。而“软件”建设的重点,是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的系统性建设以及教师的能力。“硬件”建设一定要视客观条件而定,同时要注意工程造价课程的政策性,及时补充相关内容。“软件”建设则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落实到实处,全面监控教学效果。
(二)“一体化”建设构想的具体实践
在此基础上,我们探索以“教材”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软件”为媒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以求达到强化理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应用管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1.以教材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编制适用性教材
近些来,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领域正处于改革时期,新文件、新规定频繁出台,教材应该体现这些新变化。从2003年开始从定额计价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转变,并在总结《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实施以来的经验,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4],在2008年又出台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各地方又分别针对以上规范进行了相关规范和定额的调整。因此2003年以前的教材,甚至是2008年以前的教材内容都不能反映国家规范的要求。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不仅给教学带来困难,而且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到的已经是过时的知识,能力就难以体现。所以适应国家规范和地方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应实际需要的大学生。
我们结合大学生生源特点,立足于学校服务浙江省地方建设的基础,编写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材——《工程造价管理》。该教材以2008年国家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和《浙江省预算定额2010》为标准,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贴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实际。而且结合课程目标,将工程估价和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主要内容,将工程估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与建设项目的进程对应和贯穿起来,在课堂讲授中形成“反正”两条线,如图1所示。通过课堂教学中将各部分内容的关系讲解清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些相对独立内容,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
2.以实践环节为核心,推行整体工程模拟实战教学
教材中列举的例题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提供的,缺乏对整体工程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实际的工程工作总是针对一个完整的工程进行的,所以很多高校刚毕业的学生虽然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知识点都掌握得很好。但当交给他们一个工程时,却往往不知所措,无处下手,这也是用人单位抱怨应届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工程造价管理实践环节中采用整体工程模拟实战教学,即在课程设计之初甚至是在课上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原理时,就进行任务布置和图纸分析。设计任务是一套教师精心选择且难度适宜的工程图纸,而且往往是实际工程案例,并且将它反复使用在本课程教学环节中,甚至是后续课程中。教师可以节省很多讲解案例背景的时间,学生可以加深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就比较容易接受所学知识,对相关知识的提取能力也就越强[5]。
图1 工程造价管理授课顺序
首先由教师进行任务布置和图纸分析,然后根据图纸讲述工程量计算规则,接下来由软件公司负责软件培训,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软件编制施工预算书。其中每个环节进行“教、学、做”,即教师先进行讲解,再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操作中由教师再进行指导。工程量计算是工程计价的重要基础,而且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热情通常比较低。另外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此前在短时间内“填鸭式”教学,学习效果比较差。所以放在课程设计阶段,让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结合实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便于在学习中建立整体工程的概念,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一个系统全面直接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编制工程造价的能力。
3.以“软件”建设为媒介,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工程造价管理的计价工作比较繁杂,手工编制速度慢、效率低、周期长、容易出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工程造价软件进行造价管理工作已经是造价人员必备的技能。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我们不仅在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了软件应用的内容并购买相关软件,要求实践环节任务需用指定软件完成,还将工程造价管理软件的相关介绍作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便于学生学习。同时,从授课时间、内容安排、考核方式上调整了课堂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安排上机学时,将实践教学中用到的工程造价软件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和技术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完整工程的角度来理解工程计价和工程造价管理。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及学习程合理布置各小组的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避免小组学习中个别学生依赖其他小组其他成员的情况。另外改革实践环节考核形式,将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从学生的参与程度、自学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还充分利用软件公司资源,请相关技术人员提供软件使用的讲解和技术支持,增加学生与社会的交流。软件的学识和使用给如今熟悉计算机的学生们带来挑战的欲望,同时学生在这方面的掌握能力也比较好。
三、工程造价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效果分析及完善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效果分析
教材的编制是工程造价理论基础的保障,实践环节是培养工程造价编制能力的支撑,软件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我校工程造价管理课程在教材编制、实践环节、软件强化这三个方面的整合与改革逐步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适应了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通过建设“教材”为基础,以“实践”为核心,以“软件”为媒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取得以下效果:
1.形成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的整合教学模式
首先,调整教学计划与授课计划,在教学时间上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先导课程,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与设计时间环节,提高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并由一位老师主导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从师资、时间、物质等条件上加以保证。在工程造价管理教学内容安排上,注意知识的提炼与深化,既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衔接,有助于学生温习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涉及的基本知识,如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工程识图等,又避免大篇幅的重复前导课程已经传授的知识[6],从而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理解,体现未来职业的需求。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遵循“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思路来组织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例如将课程设计任务书在课堂教学的预算图设计讲授时即加以布置,将工程量计算这部分相对枯燥的内容放在实践环节。一方面课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直观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针对课程的实践性、层次性特点,进行有组织的教学,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方向多与教学资源有限的矛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于教学优势和教学资源的考虑,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主要的专业方向,但是近几年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稳定,且有一部分学生有较明确的就业倾向。通过“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设,我们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在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造价管理知识,并具备基本的工程计价与造价管理能力,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要求。我们的一些毕业生也顺利找到相关工作,并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3.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工程造价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还进行了工程造价管理教学方法改革,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法教学。特别是参考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案例分析题,引入针对实际问题的综合性案例。案例讨论不是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获得,而是引导学生将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环节教学中,进行合作式教学,由学生自由组合,三人一组,完成一个施工图设计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有较多的交流,增进协作,激发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团结精神。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工程造价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质量,从学校提供的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来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
从工程造价管理“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效果分析来看,建设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还有进一步实践和提高的必要。但也遇到一些挑战,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等。所以未来工程造价管理“一体化”课程的建设应首先关注如何更紧密地将“教材、实践、软件”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如将实践环节引入课堂教学,作为贯穿教学组织的一个主线;增加课堂教学的上机学时,让学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工程实际等。同时,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将教师的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探索结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开展教学,考虑工程参建各方对造价管理的需求,锻炼执业素质和技能,培养执业道德[7]。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0.
[2]陈浩.关于“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思考[J].重庆高教,2009.(12):49-51.
[3]虞晓芬,高辉.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2.
[5]鲍学英,等.工程造价计价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8-50.
[6]王立国,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
[7]袁芳,李启明.高等教育与执业资格认证一体化目标下的工程造价管理课程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7,(2):62-66.